薛菊娥
(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人民醫(yī)院,山西 運城044600)
動脈粥樣硬化是發(fā)生腦梗死、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研究顯示,血脂水平、炎性因子及血管內皮細胞因子失調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主要原因[1]。因此,調節(jié)血脂、炎性因子等表達有利于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風險。阿托伐他汀鈣是臨床常用的降脂藥物,可有效調節(jié)血脂水平,延緩動脈粥樣硬化,但藥物起效慢,單一應用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2]。葛根素是從中藥葛根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可有效減少心肌耗氧量,提高血管內血液流速,抑制血小板聚集,促使纖溶活性增加,降低血液黏度[3]。本研究主要觀察葛根素注射液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鈣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芮城縣人民醫(yī)院就診的88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4例。對照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56~78歲,平均(68.35±5.21)歲;病程1~12年,平均(5.87±1.06)年;合并高血壓病27例,合并冠心病17例。觀察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56~79歲,平均(68.37±5.24)歲;病程1~11年,平均(5.84±1.05)年;合并高血壓病28例,合并冠心病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yī)診斷符合《內科學》中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診斷標準:彩超顯示頸動脈內中膜厚度>1.3 mm,伴頭暈、黑矇等癥狀[4]。②中醫(yī)診斷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氣虛血瘀證中風的相關診斷標準:癥見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胸痛,肢麻,口干,納呆,舌暗紅或淡暗、有瘀斑,脈弦或結代[5]。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臨床資料完整者。③無精神病史者。④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①有急性心腦血管疾病者。②患橫紋肌溶解癥者。③肝腎功能嚴重障礙者。④伴有內分泌疾病者。⑤合并惡性腫瘤等疾病者。⑥對本次用藥過敏者。
2.1 對照組 給予阿托伐他汀鈣(北京萬生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03480,10 mg/片)口服,每次20 mg,每日1次。4周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葛根素注射液(山東威智百科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7874,8 m L∶0.4 g)治療,將0.4 g葛根素注射液溶入500 m 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用藥時間為阿托伐他汀鈣治療每個療程的前10 d,治療3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①血脂水平:治療前后使用血脂分析儀檢測兩組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②頸動脈斑塊面積及斑塊積分:治療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檢測兩組頸動脈狀況,包括斑塊面積及斑塊積分。斑塊積分使用Crouse斑塊積分法計算,不考慮斑塊長度,將孤立性的斑塊最大厚度相加,得到兩側頸動脈斑塊積分之和即為斑塊總積分。③炎性因子水平:使用全自動分析儀檢測兩組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④記錄腹脹、惡心、頭痛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血脂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TC、TG及LDL-C水平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TC、TG及LDL-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mmol/L,±s)
表1 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mmol/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TC TG LDL-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4 7.73±0.65 5.02±0.29△▲ 3.85±0.67 1.38±0.29△▲ 3.66±0.19 3.02±0.10△▲對照組 44 7.69±0.77 5.48±0.38△ 3.87±0.66 1.87±0.31△ 3.59±0.21 3.24±0.12△
(2)頸動脈斑塊面積及斑塊積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斑塊面積均較治療前縮小,斑塊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斑塊面積小于對照組,斑塊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治療前后頸動脈斑塊面積及斑塊積分比較比較(±s)
表2 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治療前后頸動脈斑塊面積及斑塊積分比較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斑塊面積(mm2)斑塊積分(分)組別 例數(shù)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4 21.82±1.25 18.44±1.13△▲ 4.69±0.43 3.22±0.13△▲對照組 44 22.31±1.21 19.51±1.19△ 4.66±0.45 3.48±0.16△
(3)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hs-CRP、IL-6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hs-CRP、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hs-CRP(mg/L)IL-6(pg/m 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4 2.21±0.09 1.81±0.06△▲ 60.25±11.86 49.68±10.25△▲對照組 44 2.23±0.08 1.93±0.09△ 60.07±12.33 54.76±11.47△
(4)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過程中,對照組出現(xiàn)惡心2例、腹脹1例、頭痛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9.09%(4/44);觀察組出現(xiàn)惡心1例、腹脹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82%(3/44)。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機制復雜,臨床認為血管功能障礙、脂代謝紊亂會致使患者中、大動脈內膜中出現(xiàn)類脂肪、膽固醇等黃色物質,從而形成斑塊;炎性因子異常也會促進斑塊形成。因此,控制血脂、抑制炎性因子表達、調節(jié)血管內皮功能是延緩或逆轉動脈粥樣硬化的關鍵[6]。阿托伐他汀鈣屬于羥甲基戊二酸輔酶A(HMG-Co A)還原酶抑制藥物,可通過抑制HMG-Co A還原酶,減少膽固醇合成,降低血清中膽固醇濃度,加快低密度脂蛋白分解代謝,降低LDL-C水平,抗動脈粥樣硬化,但其作用過程比較緩慢[7]。
中醫(yī)認為,脈為奇恒之腑,是氣血運行的通道。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在中醫(yī)中無對應病名,但其癥狀類似于“中風”“眩暈”等病證,多由痰濁及瘀血內阻所致?;颊叽蠖嗥⑻擉w弱,或年邁臟氣漸衰,加之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厚味,導致脾失健運,水濕不得運化,聚而成痰,瘀阻脈中,阻礙體內氣機運行,氣滯則血瘀,故而誘發(fā)該病。因此,臨床治療應以益氣活血、化瘀通絡為主。研究顯示,hs-CRP、IL-6等炎性因子屬于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其水平的高低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發(fā)展關系密切,當hs-CRP水平升高時,提示促炎因子活性增加,可增大缺血區(qū)梗死范圍,加重腦組織損傷[8-9]。葛根素注射液是從葛根中提取的單一成分的注射制劑,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抑制機體炎癥反應,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研究顯示,葛根素可有效阻斷α腎上腺素受體與苯腎上腺素結合,減少受體型鈣通道開放,從而抑制鈣離子內流,且葛根素可結合β受體,抑制腎上腺素激活腺苷酸環(huán)化酶,擴張冠狀動脈,加快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形成,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少心肌耗氧量[10]。劉相勇等[11]研究顯示,葛根素注射液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鈣可調節(jié)血管內皮因子水平,保護血管內皮功能,減少斑塊面積,安全性較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TC、TG及LDL-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斑塊面積小于對照組(P<0.05),斑塊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hs-CRP、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表明葛根素注射液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鈣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效果顯著,可降低血脂水平,調節(jié)炎癥反應,減小斑塊面積,治療過程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葛根素注射液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鈣治療可降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的血脂水平,抑制炎癥反應,有利于延緩病情進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