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
【摘要】目的:探究兒科新護士動手能力差的原因以及相關對策分析。方法: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這一期間,隨機選取本院兒科新護士32名,對32名新護士的動手能力差原因進行分析與總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結果:32名新護士動手能力差的原因主要包括:工作應對能力與角色轉換適應能力弱、專科知識欠缺、護理技術操作難度大、溝通能力弱分別為14例、9例、6例、3例,所占比例分別為43.75%、28.13%、18.75%、9.37%。結論:兒科新護士動手能力差的原因包括工作應對能力與角色轉換適應能力弱、專科知識欠缺、護理技術操作難度大、溝通能力弱等幾個方面,醫(yī)院需對新護士進行有效培訓,充分調動新護士的工作積極性,促使其動手能力顯著提高。
【關鍵詞】兒科;新護士;動手能力差;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 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8-016-02
伴隨我國經濟的日益發(fā)展,以及社會的不斷進步,兒科護理范圍與護理內容日益增多,要求高年資護士不斷掌握新知識,也對新護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1]。護理過程中,大部分新護士學到的知識與護理技術操作,不能有效的解決兒科護理問題[2]?,F對兒科新護士動手能力差的原因以及相關對策進行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這一期間,隨機選取本院兒科新護士32名,其中男性2名,所占比例6.25%,女性30名,所占比例93.75%,年齡在22~24歲之間,平均年齡(23.25±1.63)歲。
1.2?方法
對32名新護士的動手能力差原因進行分析與總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2?結果
如表1:32名新護士動手能力差的原因主要包括:工作應對能力與角色轉換適應能力弱、??浦R欠缺、護理技術操作難度大、溝通能力弱分別為14例、9例、6例、3例,所占比例分別為43.75%、28.13%、18.75%、9.37%。
3?討論
3.1?新護士動手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3.1.1?工作應對能力與角色轉換適應能力弱
新護士剛進入兒科病房有一定的陌生感,同事的性格與工作能力均不清楚,合作上會有一定的不協調;工作統籌方法不佳,沒有達到省時省力的效果。面對患兒與家屬的慌亂不能有效應對;再加上小兒屬于特殊人群,特殊的護理人員要求護士扮演不同角色,如護士、母親以及朋友等,不同角色的重疊使新護士很難適應[3]。
3.1.2???浦R欠缺
兒科患者屬于特殊的群體,大部分患兒不能表達自身感受,病情變換均需要??浦R與臨床經驗進行判斷。藥物治療的用量通常是按照患兒體質量進行決定,部分藥物的治療量與中毒量十分相近,原液劑量較大,配藥期間需稀釋幾倍~幾十倍才可以抽取較為準確的劑量。配藥過程與計算的復雜,再加上病情變化的多樣性,使新護士的工作難度明顯增加。
3.1.3?護理技術操作難度大
如頭皮靜脈輸液等一些護理技術操作難度較高,其也是兒科救治危重患兒的重要方法,因為患兒的血管比較細小且隱匿,再加上患兒多有哭鬧、好動的表現,很容易導致穿刺不成功;血液標本采集過程中,新生兒與嬰幼兒通常選擇股靜脈穿刺進行采血,新護士因為定位不合理或者穿刺成功后針頭沒有有效固定,很容易滑出血管外,引發(fā)抽血失敗等不良情況。
3.2?新護士動手能力差的解決措施
3.2.1?加快角色適應力與提升應對能力
新護士角色適應能力不強,通常會出現焦慮與緊張的情緒,導致工作能力差,工作效率不高。因此,需加強新護士的崗前培訓,使其盡可能快的轉換角色,使新護士在較短時間內對工作環(huán)境與科室工作流程等充分熟悉,樹立科學的職業(yè)道德,積極的投入到護理工作中去。護理工作中,高年資護士需為新護士提供一定的信息與指導,并給予其有效的心理支持與鼓勵,促使新護士的應對能力顯著提高。面對患兒與家屬的不滿意與叫喊,可以冷靜處理與耐心解釋。
3.2.2?新護士專科技術水平的提升
加強理論結合實踐,為新護士提供多種培訓機會,使培訓方式更加豐富。可借助專題講座、聯系以及觀摩等形式,促使新護士的工作能力顯著提高,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對臨床難度大的護理技術操作,高年資護士可借助隱性與顯性知識指導新護士,使新護士有信息操作,對新護士技術水平的提高有積極影響,還可以增強新護士的信心,激發(fā)其工作熱情。
3.2.3?制定完善規(guī)章制度與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科室內指定科學的規(guī)章制度,如每天常用藥物稀釋液的數量以及重量;稀釋后藥液的濃度,每天配制后需用標簽標注藥物的名稱與配制時間,并將其定位放置。這樣可促使新護士對配藥過程與所配藥物劑量的計算充分掌握,對配錯藥情況的出現有效預防,促使配藥工作效率顯著提高。在科內形成“傳、幫、帶”的護理模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新護士在護理工作中不斷學習知識,使護理工作得以豐富與發(fā)展,促使護理工作質量與護理工作效率顯著提高。
3.2.4?增強交流技巧
護理人員的服務對象是患者,和患者、家屬有效溝通,對護理工作質量的提高有積極影響。護患雙方由于人格特點、文化背景與社會地位等的差異,會對護患雙方的溝通造成一定影響。這就要求護士管理人員多為護理人員提供人際溝通訓練機會,如定期具備護理溝通技巧學習班、開展溝通訓練等,使護士對有關溝通技巧充分掌握。對人際關系在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意義充分重視,對自身的不良情緒及時疏導與控制。在護理工作中,護士需站在患兒與家屬的角度,對患兒的感受充分理解與體諒。對患兒的人格充分尊重,維護其權利,對患兒的合理需求及時進行反映,借助形態(tài)語言與患兒交流。
總而言之,護士需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以此適應現代護理學的不斷發(fā)展,滿足患兒與家屬日益增長的需求,獲得患兒與家屬的信賴,與患兒有效溝通,促使患兒及早康復,促使護理工作質量顯著提高,防止護患糾紛的出現。
參考文獻:
[1]?梁美燕.臨床路徑在兒科新護士培訓中的應用[J].數理醫(yī)藥學雜志,2016,29(1):149-150.
[2]?連冬梅,孫靜,程蕾,etal.北京市5家三甲醫(yī)院兒科護士壓力源、職業(yè)倦怠及焦慮情緒的調查[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23):2762-2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