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
在一期《爸爸去哪兒》節(jié)目中,大竣小朋友領(lǐng)牛奶時比其他孩子多拿幾盒的情景被直接播放了出來。隔著鏡頭,觀眾們都能感受到爸爸林永健的尷尬,他表示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為什么這么“貪小便宜”。后來他問孩子:“林大竣啊,占小便宜可不好,我們干嘛要占便宜啊。你是缺吃,還是缺喝呀?你是覺得好玩,還是怎么著?”大竣回答:“我想別的小朋友好像沒有,(我希望他們)會有。”
聽到孩子說出原因后爸爸瞬間釋懷了,原來孩子是想給自己的朋友每人拿一盒??此瞥扇搜壑械摹白运健?,實則小朋友世界的“分享”。這個片段給當(dāng)時還是一名幼教學(xué)生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哇!原來孩子的想法是這樣的,我們千萬不能武斷地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測孩子。這也讓我牢牢記住了“走進孩子內(nèi)心世界、理解孩子行為背后原因”的重要性,對幼兒園教師應(yīng)秉承的“幼兒為本”理念有了一絲直觀的理解。
等我正式走上工作崗位,當(dāng)年的深刻印象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時刻敦促我努力成為一名理解幼兒的老師。
情景一
離園時,每位小朋友都可以在教室門口的書桌上領(lǐng)取一封新年聯(lián)歡會的家長邀請函。中班教室外,5歲的然然想要拿兩封,媽媽用“老師說了只能領(lǐng)一份”“不相信你去問問老師”“快放一封回去我們趕緊走了”等話語勸說無效,母女倆僵持在教室外。
我的做法
看到這個情景,我趕緊走過去,蹲下身問道:“然然,老師看你很想要帶兩份邀請函回家,為什么想要兩份呢?”“因為這個是信,我想要給婆婆也(帶)一封信。”然然回答。“現(xiàn)在老師知道你拿兩封的原因了,你很想給婆婆一封信。但邀請函一個小朋友只能領(lǐng)一份,我有一個建議,我們?nèi)ソ淌疫x你喜歡的紙自己給婆婆寫一封信,可以嗎?”我繼續(xù)和她溝通。然然欣然接受,帶著紙筆開心地和媽媽回家了。
然然媽媽或許是因為著急離開幼兒園,想盡快解決眼前的“問題”,忽略了孩子內(nèi)心的想法。然然在媽媽的催促下,著急得快哭了,也沒能說出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于是出現(xiàn)了“僵持”的一幕。這個場景發(fā)生在我入職的第一年,當(dāng)我走近然然蹲下和她談話時,內(nèi)心其實很忐忑,不知作為新手老師的我能否“解救”僵持的母女,要是失敗了,家長是否會認為我不是一個好老師?但由于內(nèi)心堅信了解孩子的想法很重要,我還是真誠地詢問了然然的想法,最后成功地解開了“謎題”。此次實踐后,我更加堅信傾聽孩子、了解孩子內(nèi)心想法的重要性。
情景二
嬰班2歲多的小朋友在戶外玩耍,不遠處的平衡木吸引了他們,但他們保持平衡的能力還不能在“倒V”型的平衡木上獨自行走??粗麄兿胪娴臉幼樱易兩沓蔀橐粋€真正的“腳手架”:扶著他們的身體和他們一起走,幫助他們體驗在平衡木上行走的感覺。下一位是小午,我和小午慢慢走著,來到了“倒V”的“頂峰”,小午似乎很喜歡站在高處,一直站著,拒絕走下來??珊竺孢€排著好幾個小朋友等著我?guī)麄兺鎯耗兀?/p>
我的做法
一開始,我嘗試說服他?!靶∥?,老師知道你很喜歡玩兒這個,你看小朋友們都還等著你下去了輪到他們來玩兒,我們下去好不好?”我對小午說。小午搖搖頭拒絕了我的提議,站在“頂峰”一動不動。
用說理和小午溝通無果,看著后面等待的小朋友,我著急了。嘗試直接將小午抱下平衡木,但抱起后他蜷縮著腿,拒絕“落地”。抱著他的這一刻,我有了新想法。
我想通過語言溝通,引發(fā)小午的共情與同理心:“小午,我知道你很喜歡玩平衡木,站在最高的地方你一定感覺很開心,想在上面多呆一會兒。你看其他小朋友還在后面排隊等著,如果你在排隊的時候他們也站在上面不下去,是不是你就不能玩了?”小午的表情若有所思。“不如我們先下去,下一次輪到你,王老師還來陪你玩,怎么樣?”我的話音剛落,小午蜷縮的腿放了下來,主動“帶”著我走下了平衡木。
入職第二年的我,在傾聽孩子的基礎(chǔ)上,閱讀了更多兒童發(fā)展心理學(xué)的知識。在學(xué)習(xí)中了解到2~3歲的孩子已經(jīng)初步具備同理心,在成人的引導(dǎo)下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明白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的影響,理解他人的感受。在和小午溝通失敗后,我選擇引導(dǎo)小午進行“換位思考”,幫助他理解自己的行為給其他小朋友帶來的感受,以及其他小朋友這樣做時自己的感受,最后成功地讓他主動選擇遵守規(guī)則,輪流游戲。
情景三
去戶外玩兒啦!嬰班2歲多的孩子們正在開心地嘗試自己換室外鞋。仔仔小朋友將左右腳穿反了?!澳愕男╁e啦!”助理老師說,想要提醒仔仔將鞋換過來。但仔仔很不開心,嘟著嘴拒絕,之后他們僵持在換鞋處。
我的做法
我對仔仔說:“仔仔,老師剛才看你自己換好了鞋,真不錯!剛上幼兒園的時候你還不會穿鞋呢,現(xiàn)在有很大的進步。你看看你的鞋和老師的鞋,是不是鞋上兩個‘角角相對的地方不一樣?這樣穿著出去玩兒的時候容易摔倒、受傷,你要不要自己幫它們換一換?”仔仔欣然接受,自己換好了鞋。
工作幾年的我“能力值”再次“升級”,不僅懂得了傾聽、理解孩子,還開始嘗試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成人的世界里,“鞋穿反”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孩子眼中,“你的鞋穿錯啦”關(guān)乎他們正在建立的能力感,這可是一件大事!2歲多的孩子正在探索自己的能力邊界,想知道哪些事自己有能力做,哪些事自己的能力還不足以做到。這個時期,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在吃飯和穿衣上他們喜歡說“自己來”。隨著自己能獨立完成的事增多,孩子逐漸建立能力感,愿意嘗試做更多的事。因此,在孩子探索自己能力邊界時,給予他們恰當(dāng)?shù)脑u價,并進行適當(dāng)?shù)臏贤ㄅc幫助,促進他們能力感的建立。正如陳鶴琴在《家庭教育》中所講“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我們要肯定孩子的努力。
隨著一線實踐的深入,新手上路的我,從傾聽孩子,到理解孩子,再到嘗試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我一直在探索的道路上?!逗⒆尤绾螌W(xué)習(xí)》一書中作者寫到:我們要理解孩子,而不是改變他們。以幼兒為本,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讓我多一份耐心,多一份關(guān)心,多一份寬容,一步一步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