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魚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以“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來描寫詩詞寫作的境界,也包含了他關(guān)于人生的思考與體會,遂被廣為傳頌。入乎其內(nèi),所以入世體會紅塵;出乎其外,所以超乎于世領(lǐng)悟。而在我看來,我們需要入世歷浮沉,更需要出世尋超脫。
何為入世,為何入世?入世即體味真情實感,真切地體會作為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真正明白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是何許滋味,擁有一個人所具有的一切情感,經(jīng)歷一個人所經(jīng)歷的每一件事,真正學會生活、享受生活,是為入世。入世者于是有了為人的根本,會哭會笑,會嗔會怒,會喜會悲,在每一件所歷之事中表達出最恰當?shù)母星?,方可稱人??追蜃討巡皇乐艆s四處碰壁,看遍人生百態(tài)仍周游講學,踐行自己的儒道?;蜓裕盀楹我欢槿?,為佛為神,看透凡塵,豈不妙哉?”佛祖先渡紅塵,大徹大悟方為真佛;方士游歷世間,知世間疾苦才可成神。所謂神佛,也不過是先入世后出世的凡夫俗子罷了。
何為出世,為何出世?超然俗世之外,以世外人的眼光看待事物,可謂出世。出世者往往擁有一顆冷靜理智的心,一雙洞明世事的眼,辨人之不能辨,察人之不能察。李叔同東渡西歸,剪去三千煩惱絲,留下“長亭送別”的名篇;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扔掉了官帽,留在了田野里,不喜不懼。都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處于俗世之中,難免被情感和各種束縛迷住了眼睛,看不清來路,更不知去處,只能迷茫地前行。而出世者往往能理智地抽身于外,從旁觀者的角度分析來龍去脈,于是可以沖破重重枷鎖——不止情感和思維的角度,甚至是世俗倫理。
當一個素描畫家想要描繪眾生畫像時,他必定會混入人群,又與人群保持距離,只有這樣,他才能更好地觀察、了解所繪之人,又能站在客觀理性的角度勾勒人像,這是繪畫上的“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王國維說,“入乎其內(nèi),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nèi),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這是寫作上的“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入世以體會人生,明白喜怒哀樂,人生起伏;出世以領(lǐng)悟哲理,理智規(guī)劃人生,這是人生態(tài)度的“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此三者,可見入世與出世之相融共通、對立統(tǒng)一,更可見此理之妙用無窮也。
然入世與出世也有常人、聰明人與智者的區(qū)別。智者聽上去高高在上,思維處在人類甚至宇宙的高度之上,遙不可攀,其實也并非無心無情,未曾入世。顏回家貧,卻樂在其中,不是他不會饑餓、不會寒冷、不會難過,只是他恰到好處,選擇超脫于此事之外,選擇以一顆樂觀的心面對所歷之事,再回到生活,享受生活;蘇格拉底被誣蔑囚于牢獄將被處斬,不是不會憤怒,不會渴望自由與生命,只是他超然于世的理性告訴他,法律的威嚴應高于一切,所以他從容赴死。出世者不應是高高在上的,他們更應說是能看透本質(zhì)的入世者,因為沒有人可以真正完全置身于俗世之外,生于俗世,必定會與俗事打交道。
所以那些自視甚高,自以為看透一切的人算不得真正的出世者,因為沒有人比出世者更明白人類多么渺小,自然多么偉大,也沒有人比出世者更明白,人類多么需要團結(jié)和平。所以他們往往是謙遜的、包容的。也許這世間絕大多數(shù)勞苦大眾終其一生也無法打破常人的桎梏,踏入智者的殿堂,但這并不妨礙我們立足紅塵俗世,仰望浩渺星空——為尋得那份寶貴的超脫孜孜以求。
脫離了地心引力,才看清這方天地的滄海桑田;跳出了人海茫茫,才看透這片江海的潮起潮落。絕不畏懼入世的道路是泥濘還是坦途,卻也更渴望擁有一雙洞明人情世事“出世”的眼睛。
入世以錘煉完整的人,出世以追求人的升華。
(編輯:王瑩)
評點:羅洪眉
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形式,其中主體部分由是什么、為什么到怎么做這樣的邏輯思維來展開行文思路:先說何為入世,為何入世,接著說何為出世,為何出世,再從繪畫、寫作、人生態(tài)度三個方面論述入世與出世之相融共通、對立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最后以常人、聰明人與智者對待入世與出世的區(qū)別來論述真正的入世與出世應該怎么做的問題,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次分明,布局合理。結(jié)構(gòu)清晰卻不刻板,邏輯謹嚴而又筆法靈動。素材豐富,論證方法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