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玥
山本耀司說:“人必須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蔽蚁?,這樣的碰撞不僅能讓我們了解自己,也能使我們了解世界。
人們的認知必然是通過行動才獲得的。我們從哭啼的嬰孩時期開始,睜開眼睛,世界仍是一個模糊的整體;再長大些,我們撫摸那些花草,與昆蟲對話,世界變得有觸感;直到能夠獨立思考問題,我們?nèi)栽诓恢>氲膶嵺`中獲得新的發(fā)現(xiàn)。
有人說:“知比行容易。”確實,只是憑空想想,似乎也不需要花什么氣力。然而,這種想法正是對知與行的割裂,把知當(dāng)成了空想。一部分人陷入此般“意識流”的陷阱中,仿佛認為擁有了花園,就擁有了美。可實際上卻導(dǎo)致現(xiàn)實與幻想的失衡,也使自身的存在失去了重力。
真正的“知”是建立在“行”的基礎(chǔ)上的,是在人們和外界的碰撞中,一次次斷裂、倒塌,重新自我構(gòu)建出來的?!靶小苯o人們具象化的體驗,同時也是一種試錯的過程。我們不明白,所以去探究嘗試,我們會犯錯,所以去糾正改良,因人們對完美的偏執(zhí),而不斷完善我們的知識體系,提高我們的認知能力。
若沉浸在“知比行容易”這樣的理論中,很容易造成人們行動力的缺乏。人類的偉大之處正是在于能夠超越自身的局限。在這個時代,我們把進步當(dāng)作價值判斷的標(biāo)準,因此,新一代年輕人更需要的是實干精神,踏踏實實地站在這片土地上,使自己不變成漂浮的氣球,或者說牢牢地把那個氣球攥在手中前行,才是我們該做的事。
“知”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因此“知”才更難實現(xiàn),它是深陷泥土的足跡,是我們生命的紋路。
(編輯:王瑩)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自古以來,“知”和“行”孰難孰易,人們一直爭論不休。有人說,“知”容易“行”很難,也有人說“行”容易“知”很難。
請結(jié)合材料,選取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評點:李仁甫
“碰撞”作為動詞,它被借指為“知”“行”關(guān)系中的“行”。這一命意,因為開篇對山本耀司“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之言的巧妙引用而顯得自然、熨帖。有了這一特別的運思,“行”這一原本極其普通的哲學(xué)概念頓時有了生氣。而與此一致的是,下文在抽象的觀點提出之后往往都有形象的表達,“抽象的內(nèi)核”加“形象的包裝”,這就是高手寫議論文的秘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