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
[摘? ? ? ? ? ?要]? 高校教學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肩負德育的重任。音樂欣賞課程以音樂作為主要教學載體,對德育的實施具有重要的意義。以貝多芬的音樂為例,闡述了其中蘊涵的德育內(nèi)容。
[關? ? 鍵? ?詞]? 課程思政;貝多芬;精神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51-0104-02
“課程思政”,即課程德育,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思維方法,表明教學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肩負德育的重任。“課程思政”不是把所有課程當做思政課程,而是充分發(fā)揮各門課程的德育功能。在高校教學中,學生主要學習的是專業(yè)理論基礎課程或專業(yè)技能課程,教師要充分運用德育的科學思維,提煉專業(yè)課程中的德育元素、文化精髓、美育基因等,轉化成積極的、生動的教學載體,有效融入專業(yè)教學中去。在傳授專業(yè)知識技能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品格養(yǎng)成、品行塑造。
音樂欣賞課以音樂作為主要教學載體,對德育的實施具有重要的意義。早在古希臘時期,古代哲學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在著作中已經(jīng)提出了音樂的教化功效,他們認為音樂是凈化心靈、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提出了音樂能使人向善的道德思想。柏拉圖認為音樂的重要功能是為社會教育服務。古希臘哲學家認為,不同的調(diào)式與不同的情感相聯(lián)系,不同的調(diào)式對人的道德情感有不同的影響作用。如亞里士多德認為多利亞調(diào)式具有男子氣概,使人具有力量;認為弗里幾亞調(diào)式狂放,可以激發(fā)人的熱情等。奧地利音樂美學家愛德華·漢斯立克在《論音樂的美》一書中提到“音樂療法”的觀念,指出了音樂與人的身心健康的關聯(lián)等。
貝多芬及其音樂賞析是音樂欣賞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貝多芬可以說是西方音樂史上最響亮的名字。在很多音樂愛好者心中,一提起古典音樂就會想起貝多芬,一提起交響音樂就會想起貝多芬……眾多音樂人對貝多芬的崇拜不僅僅是貝多芬的經(jīng)典音樂作品,更多的是被貝多芬的偉大精神和堅強的毅力所折服,對他獨特的人格魅力而著迷。貝多芬的故事及其音樂作品中滲透著豐富的德育元素和美育元素。
一、人文精神、工匠精神
貝多芬1770年出生于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恩。童年時期,母親去世,家境窘困。父親酗酒成性,性格粗暴。在這樣惡劣的家庭環(huán)境中,卻培養(yǎng)了貝多芬頑強的性格和自主的意識。
1802年夏天,貝多芬在維也納郊外的小村莊海利根施塔特計劃完成一些作品,但是長期以來折磨他的耳聾病癥使他極其沮喪,疾病帶來的痛苦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不斷加劇的病痛使貝多芬極其絕望,甚至想放棄生命。1802年10月,貝多芬寫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由于對音樂的熱愛與不舍,貝多芬最終戰(zhàn)勝了自己,他堅強地生活著并與病魔斗爭。他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音樂結合在一起,向人們展示了一個音樂巨人的形象?!拔覍⒍笞∶\的咽喉!”“我將和我的命運抗爭!”“我是為人類釀造美酒的巴克斯神,不管是誰,真正理解了我的音樂就能從別人帶給他們的悲慘中解脫出來?!边@些耳熟能詳?shù)拿哉秦惗喾抑蟮乃枷肱c人生寫照。
貝多芬的《第五(命運)交響曲》可謂是眾所周知的一部作品。作品表現(xiàn)了命運之神來敲門、來挑戰(zhàn)。英雄的人民勇敢地接受挑戰(zhàn),并與命運抗爭,最終取得輝煌的勝利。作品表現(xiàn)了從黑暗到光明,通過斗爭取得勝利的主題思想。音樂寫的不正是貝多芬自己與命運的抗爭嗎?不正是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歷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嗎?音樂激勵著我們勇敢、堅強地去面對、去抗爭。
二、平等、自由、和平
《第三(英雄)交響曲》是貝多芬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標志著貝多芬的音樂創(chuàng)作進入了成熟時期。當時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時,貝多芬準備獻給拿破侖,以拿破侖為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創(chuàng)作。貝多芬非常崇拜拿破侖,因為拿破侖領導法國大革命時宣稱要廢除皇帝制度,建立平等、自由、和平的社會,而這正是貝多芬一直追求的共和主義理念。然而,當拿破侖取得大革命勝利后,竟然違背自己的諾言,堂而皇之地當起了皇帝。這讓貝多芬非常氣憤與失望,于是貝多芬在樂譜封面上改成了“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作”。在這部作品中,貝多芬首次將英雄性、斗爭性的主題思想融入交響音樂中,并且一直延續(xù)下去,正如他所追求的平等、自由、和平的共和主義理念一樣,從未停止過。
《第九(合唱)交響曲》是貝多芬最后一部交響曲,也是他音樂創(chuàng)作的頂峰。作品延續(xù)了《第三(英雄)交響曲》和《第五(命運)交響曲》中的英雄性和斗爭性的主題思想。他在這部交響曲的末樂章加入了龐大的合唱,這是西方音樂史上的一個創(chuàng)舉。作品以德國詩人席勒的詩作《歡樂頌》為歌詞,通過獨唱、合唱與交響樂隊共同表現(xiàn)了“藝術能聯(lián)合人類”的偉大頌歌。歌詞中“擁抱吧,千百萬人們”“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歡樂女神圣潔美麗,燦爛光芒照大地。我們心中充滿熱情,來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威力,能把人類重新團結在一起,在你溫柔的翅膀下,一切人類成為兄弟”的高尚境界,正是貝多芬一直追求的理想。樂隊主題與合唱主題交織在一起,將音樂推向震撼人心的高潮,在輝煌的勝利中結束??v觀西方音樂的發(fā)展,貝多芬的這部交響曲博大精深,動人的氣魄,深邃的哲理,表現(xiàn)了從痛苦到歡樂的主題,也給人們帶來堅定的信念。1824年5月7日,《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凱倫特納托爾劇院首演。當宏偉壯麗的音樂結束時,全場的觀眾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許多觀眾感動地流下了熱淚。遺憾的是,貝多芬自己卻聽不見這偉大的音樂和熱烈的掌聲。如今距離1824年的首演盛況,已經(jīng)過去兩百多年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依然在音樂廳頻繁上演,經(jīng)久不衰。在這兩百多年的歲月中,無數(shù)的音樂家、作曲家都被這部宏偉的作品所傾倒,音樂愛好者們被這部作品所帶來的深刻哲理、藝術魅力所感染!
三、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貝多芬的《第四交響曲》是貝多芬對美好愛情和幸福生活的贊頌。歡快活潑的音樂情緒和抒情的歌唱性旋律成為這部交響曲的藝術基調(diào)。
此后,貝多芬在《第六(田園)交響曲》中繼續(xù)延續(xù)這一抒情的基調(diào)。這部作品充分展示出了貝多芬對大自然的熱愛,音樂生動描繪了大自然的情景,更深層次地表現(xiàn)了作曲家對大自然的一種精神寄托。作品分為五個樂章,每個樂章都有標題。第一樂章“初到鄉(xiāng)村時的喜悅心情”,音樂清新舒展,生機勃勃,展現(xiàn)了美麗的田園景象以及作曲家享受大自然的舒適心情。第二樂章“溪邊小景”,音樂展現(xiàn)了涓涓的小溪流水聲,長笛、單簧管、雙簧管模仿著夜鶯、鵪鶉、杜鵑的美妙歌唱,一派鳥語花香的平和景象。第三樂章“村民的歡聚”,弦樂與管樂相互呼應,和雙簧管奏出的一段民間音樂旋律,呈現(xiàn)出了熱鬧的鄉(xiāng)村舞蹈場面和民間節(jié)日場面。第四樂章“暴風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持續(xù)的震音,恰似烏云滿天,遠處雷聲轟鳴,霎時間,電閃雷鳴,暴風驟雨,搖撼大地。木管樂器在高音區(qū)呼嘯,弦樂快速的樂句,定音鼓強烈的擊奏,整個樂隊用最強力度展現(xiàn)出震耳欲聾的音響。直到音樂漸漸平息下來,雨過天晴,小鳥再次歌唱,大自然又恢復了平靜。第五樂章“暴風雨后的愉快和感恩的情緒”,單簧管在弦樂持續(xù)音的襯托下,吹奏出柔和的牧歌,圓號如同山谷回聲一般呼應著,第一小提琴奏出牧歌主題的變奏,這是對大自然唱出的贊歌,也是對經(jīng)受了苦難的人們的精神慰藉。
四、不朽的精神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病逝于維也納。1827年3月29日下午,20000多維也納市民主動走上街頭,前來向這位偉大的音樂家致以最后的敬意。維也納人懷著悲痛的心情為貝多芬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時隔200多年,貝多芬獨創(chuàng)性的音樂依然震撼著人間,成為長久不息的歷史回響。當我們仰視著這位音樂大師的畫像時,對他的崇敬之情,已由音樂升華到了他的人格,他也因此被人們尊稱為是“音樂圣人”。人們對貝多芬頂禮膜拜,他的個性、理想與精神不斷激勵著人們勇往直前,與命運抗爭,從黑暗到光明,通過斗爭取得輝煌的勝利。
五、結語
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現(xiàn)狀下,高校的音樂欣賞課程更需要突出大學生的主導地位,教育當代大學生必須承擔新時代賦予的重任,因此大學生的思想建設成為了重中之重。音樂欣賞課程通過中外經(jīng)典音樂作品的賞析,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及鑒賞能力的同時,還要注重德育。教師在講授中外音樂歷史、著名作曲家及其作品時,要努力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引導學生從音樂家的精神、理想與個性中,獲得感悟,樹立正確的理想觀、人生觀、世界觀。通過體會音樂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增強學生的民族精神、愛國精神等。通過音樂作品的分析與思考,使學生正確認知不同的音樂與文化思想,樹立多元、和諧、平等的價值觀等。音樂欣賞課程教學要將理論學習與音樂實踐活動相結合,將音樂學習與思想建設相結合,真正做到立德樹人,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大學生。
參考文獻:
[1][奧]費·魏因加特納.論貝多芬交響曲的演出[M].陳洪,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2][美]倫納德·邁爾.音樂的情感與意義[M].何乾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