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魯迅的“變”與“不變”

      2020-08-25 01:50:33鄒金濤
      今古傳奇·故事版 2020年2期
      關(guān)鍵詞:社戲魯迅故鄉(xiāng)

      鄒金濤

      摘 要: 竹內(nèi)好曾綜合主題、結(jié)構(gòu)和技巧等因素將《吶喊》中的篇目粗略分為六類,《故鄉(xiāng)》和《社戲》同被歸入第四類,即“最適合于李長之所說的‘抒情性的作品”①。乍看之下,《故鄉(xiāng)》《社戲》同為以第一人稱回憶故鄉(xiāng)人事風(fēng)物的敘事性散文,抒情意味較之其他篇目更為鮮明,具備一定同質(zhì)性。但細讀文本便能察覺,二者筆調(diào)、氛圍、主旨有明顯不同,“變”的成分不容忽視。不過,魯迅在“吶喊時期”的人道關(guān)懷與現(xiàn)實批判始終“不變”,只是在不同作品中的具體表現(xiàn)方式和顯隱程度有所差別。

      關(guān)鍵詞: 魯迅;《故鄉(xiāng)》;《社戲》;契里珂夫;愛羅先珂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biāo)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264(2020)02-0052-06

      一、故鄉(xiāng)的“詩與真”

      《故鄉(xiāng)》實乃事有所本:1919年12月,魯迅從北京回紹興接母親、朱安及周建人一家遷京定居,而《故鄉(xiāng)》就完成于這次回鄉(xiāng)之旅的一年后。魯迅曾坦言自己早年構(gòu)思小說的路數(shù):“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但決不全用這事實,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發(fā)開去,到足以幾乎完全發(fā)表我的意思為止?!雹谶@是小說之區(qū)別于史實的常見筆法。而“竹內(nèi)好注意到,魯迅在作品中說到自己時,會增加一些文學(xué)性修辭,以傳達比簡單的事實更多的意義。周作人則說魯迅對個人和家庭生活的回憶都有歌德所謂‘詩與真兩部分?!?/p>

      “詩與真”對應(yīng)虛構(gòu)和真實這一對立范疇,由此可見,《故鄉(xiāng)》作為書寫個人回憶的散文體小說,不可避免帶有虛構(gòu)成分,但它的紀實性應(yīng)當(dāng)大于虛構(gòu)性——縱觀全文,魯迅始終未曾說明故鄉(xiāng)的地點,他并未將故事發(fā)生的背景設(shè)置為《吶喊》中其他小說慣用的“魯鎮(zhèn)”,或許有意混淆小說和現(xiàn)實的界限。

      從半詩半史的角度切入《故鄉(xiāng)》文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雙重視角:童年時的“我”,以及不斷介入并審視成年的“我”。前者只在“我”回憶童年與閏土相處的細節(jié)時短暫出現(xiàn),后者則幾乎主導(dǎo)整篇小說。

      《故鄉(xiāng)》開篇,成年后的“我”于深冬之時乘船回到“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xiāng)”,眼前所見是“蒼黃的天”和“沒有一些活氣”的“蕭索的荒村”,既是實寫深冬天氣,也是烘托“我”的凄涼心緒。獨在異鄉(xiāng)的“我”此番歸鄉(xiāng)是為作別老屋,舉家搬往“謀食的異地”。故鄉(xiāng)不再,他鄉(xiāng)又只是暫居的異地,一個沉郁壓抑、失意寥落的中年漂泊者形象躍然紙上。母親在“我”到家后“且不談搬家的事”,似乎一說出口就成為定論、無法挽回,避而不談就可以無限期的延遲告別。侄兒宏兒對“我”的陌生也傳遞出“兒童相見不相識”的異鄉(xiāng)感。外面的世界賦予“我”全新的經(jīng)歷體驗和認知模式,“我”以異地的眼光看故鄉(xiāng),只覺陌生—— “我所記得的故鄉(xiāng)全不如此”。

      “我”記得的故鄉(xiāng)應(yīng)該是什么樣呢?當(dāng)母親提及“我”的兒時玩伴閏土,“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xiāng)了”③。原來故鄉(xiāng)之所以為故鄉(xiāng),不在風(fēng)景美麗與否,而在于溫暖美好的童年記憶。用一句話形容“我”再貼切不過:時隔多年,你終于回到了故鄉(xiāng),這才發(fā)現(xiàn)你懷念的不是你的故鄉(xiāng),而是你的童年。夏志清在評《在酒樓上》時曾言“魯迅雖然在理智上反對傳統(tǒng),在心理上對于這種古老生活仍然很眷戀”④,若斷章取義用以形容《故鄉(xiāng)》,也基本準(zhǔn)確。構(gòu)成美麗故鄉(xiāng)的基本圖景是“一幅神異的圖畫”: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⑤

      這是從未去過少年閏土家的“我”根據(jù)他的描繪想象出的畫面,而追求“極儉省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的魯迅竟也不避繁瑣,在結(jié)尾時又重復(fù)書寫這個場景。只是彼時海邊沙地、深藍天空與金黃圓月下再無少年閏土的身影,想象中詩意的記憶被真實冷酷的現(xiàn)實置換。在這個意義上,“魯迅的故鄉(xiāng)成了形而上學(xué)的或心理上的故鄉(xiāng)”,甚至或許“《故鄉(xiāng)》中真正的主人公就是這想象的畫面” ⑥。

      打破這美好想象的契機,是“我”和成年閏土的久別重逢: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么說才好,只是說:‘阿!閏土哥,——你來了……他站住了,臉上現(xiàn)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tài)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jīng)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⑦

      魯迅不同于張愛玲,直接讓筆下人物說出“我們回不去了”——這樣多少有些“不沾身”的矯情?,F(xiàn)實中的情感有種種不可說,一說便俗?!拔摇焙烷c土相顧無言、手足無措的狀態(tài)更克制、更貼近真實,也更深刻?!皵⑹稣叩氖柽h感不僅來自自己和閏土的社會地位不同,也來自時間和記憶的反諷?!雹嚅c土一句“老爺”是石破天驚之語,加深了已經(jīng)擁有異地的新時空體驗、新認知機制的“我”與仍停滯在舊世界的前現(xiàn)代生存狀態(tài)的故鄉(xiāng)故人之間的隔膜,也讓“我”對故鄉(xiāng)的想象徹底幻滅。

      環(huán)境或許并沒有多少改變,改變了的其實是敘述者自己的感知。豆腐西施和閏土預(yù)示著故鄉(xiāng)精神的兩極—— “辛苦恣睢”與“辛苦麻木”。小說結(jié)尾,豆腐西施指控閏土偷埋碗碟。其實碗碟究竟是誰埋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昔日“銀項圈的小英雄”成為他人口中偷埋碗碟的嫌犯,這無論如何是一種污點,是故鄉(xiāng)頹敗的寓言。

      “我們的船向前走”,生活和時光一往無前,兩岸青山連著童年記憶、友情和故鄉(xiāng)一起“退向船后梢去”。但“我”并不“留戀”,而是“氣悶”“悲哀”,因為“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而“想到希望”“我”發(fā)覺自己和暗暗嘲笑的崇拜偶像的閏土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這里,魯迅讓成年的“我”從自己的獨特視角中抽身而出,把自己的存在樣態(tài)作為觀照對象,充滿批判性的反思??梢哉f,這是魯迅自省意識的集中反映,是專屬于魯迅的現(xiàn)代性升華。在那個容易媚俗濫情的時代,他始終能保持清醒冷靜而又不失溫度。

      二、雙重視角下的社戲

      寫于1922年10月的《社戲》較之以批判反省為主調(diào)的《故鄉(xiāng)》,“少了那種緊迫的現(xiàn)時感,而代之以一種有距離的從容。” ⑨

      就幽默的運用而言,《故鄉(xiāng)》中的幽默近于諷刺,鋒利而辛辣,幾乎都集中于豆腐西施——她的站姿像“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裝著高底的小腳卻仍能在得手“狗氣殺”后“飛也似的跑了”。而《社戲》中的幽默卻溫和許多,無論是“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狹到四分之三”“腳比我的下腿要長過三分之二”的板凳,還是“胖開”右半身的“彈性的胖紳士”,都有漫畫式的形象與夸張,詼諧有趣,但并無具名的指向性和批判性。

      《社戲》中亦有兩重視角:成年的“我”與童年的“我”,和《故鄉(xiāng)》相反,文本以后者視點為主導(dǎo),在追憶童年往事時較少介入成年視角,因此《社戲》更富于天真單純的童趣與抒情意味——至少表面如此?!拔摇薄霸诘箶?shù)上去的二十年中”僅有的兩次看中國戲的體驗無聊、狼狽而糟糕,相較之下,“我”在童年時看過的一場社戲讓“我”直到現(xiàn)在仍感慨“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

      在成年和童年、當(dāng)下與過去的對比中,“我”若干年后仍心心念念故鄉(xiāng)社戲的深沉感情才有更多涵泳回味的余地。

      童年那場“社戲”到底“好”在何處?顯然不是“好”在戲本身——晚上才匆忙趕去看戲的“我”沒來得及看到“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的“鐵頭老生”,更沒喝到戲臺下叫賣的豆?jié){,最終因最怕的老旦坐下了唱個不休而覺無聊,和小伙伴們罵著老旦乘船回村。社戲的“好”在戲外:“中國戲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頭昏腦眩,很不適于劇場,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遠遠地看起來,也自有他的風(fēng)致?!雹膺@句話呼應(yīng)“我”和小伙伴們在乘船去看社戲和歸家的途中所見: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胡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現(xiàn)了……

      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縹緲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遠觀戲臺如“仙境”般的體驗,既是實寫,也是虛寫心情的輕松歡愉。再深一層,這里也是寫“想象”和距離的美化作用。這出社戲恰如故鄉(xiāng),近了看是乏味無聊,拉遠遙想時卻又縹緲美麗如仙境,正合魯迅后來在《朝花夕拾》小引中所言:

      “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闭嬲尅拔摇被隊繅艨M的不是社戲,而是“我”在看戲途中感受到的自然風(fēng)景美、淳樸人情美:夜色下的河景,豆麥蘊藻的清香,撐船載著一路歡聲笑語的小伙伴,主張偷自家羅漢豆的阿發(fā)……而大人們也都十分體諒:善解人意的外祖母覺察“我”因無法看戲而悶悶不樂,愛子心切的母親埋怨“我”歸家太遲、后又熱情邀請小伙伴吃炒米,善良寬厚的六一公公不計較“我”們偷豆……處處流淌著溫暖淳厚的人情味兒,確是魯迅筆下“難得明媚而沒有多少陰郁感”之作,呈現(xiàn)出一向被刻板印象化為“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思想斗士內(nèi)心柔軟的人文關(guān)懷。

      但《社戲》可供解讀的內(nèi)涵不止于此,文中多有隱而未現(xiàn)的弦外之音,誠如研究者所言:“以魯迅先生非常的眼力,在沉浸于回憶美的同時……也不能完全任由回憶把現(xiàn)實美化,自失于回憶之中?!边@種“眼力”體現(xiàn)為文本中兩處可從成年視角重新進入、延伸解讀的縫隙。

      其一是作為鋪墊的“我”在北京兩次看戲的經(jīng)歷。一次是“我”初到北京,為見世面而興致勃勃地去看北京戲,卻在預(yù)備擠進空座時被人提醒“有人,不行!”“我”被人領(lǐng)著去其他“地位”時,發(fā)現(xiàn)是一條能讓人“聯(lián)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的長凳,嚇得“毛骨悚然地走出”,感慨“我近來在戲臺下不適于生存了”。

      另一次是“我”以買戲票的方式為湖北水災(zāi)捐款,慕小叫天之名看戲,仍被擠得“立足也難”,因不知名角是誰而被胖紳士“看不起”“深愧淺陋而且粗疏”,只能云里霧里地“看一大班人亂打”;臺上的紛亂與臺下的嘈雜交織,“使我省悟到在這里不適于生存了”。

      這兩次看戲經(jīng)歷的重點都并未放在戲曲本身,可見寫“戲”實乃醉翁之意不在酒。值得注意的是,“不適于生存”是兩次看戲經(jīng)歷給“我”的相同感受,雖是夸張幽默,但也有影射的空間?!安贿m于”可能指向“看戲”環(huán)境的嘈雜囂鬧,與童年村莊的淳樸靜美相比,引申出“現(xiàn)代城市文明和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情結(jié)” 的對立,折射現(xiàn)代文明的失落。

      此外,“不適于”更可能指向戲臺下的人及由這些人組成的社會生態(tài):無人就座的空位早被占下,表面是揭露不文明占座現(xiàn)象,也似暗示社會特定團體階層壟斷資源而不愿出讓;能留給乍到北京的“我”的“地位”局促艱險如刑具,可見為謀求一定社會地位須得承受相應(yīng)的考驗煎熬;看客競相看名角是盲目跟風(fēng)、也是追名逐利的表現(xiàn);而臺上演出的“一大班人亂打”“兩三個人亂打”更有“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意味,似可對接現(xiàn)實中不同陣營的人互相掐架的混亂場面——這或許正是環(huán)境喧嚷的根源。所以“我”在逃離戲臺后頓覺“沁人心脾”,仿佛是來北京后的“第一遭”。

      其二是“我”童年看社戲的前后經(jīng)歷。一方面,或如研究者所說:“從童年視角看,迅哥兒感到優(yōu)待而快樂,但成年的‘我看來,‘我并未真正融入到雙喜們的群體中,伙伴們天然對‘我的‘禮(父輩們言傳身教的一種處世原則)與‘敬(因為‘我是讀書人,又是富家子弟)產(chǎn)生了一種距離?!笨陀^存在的社會等級差異讓幼年的“我”自然而然得到優(yōu)待,但若以成年視角看,其中的“禮”卻并不見得合理,由“禮”而來的隔膜和孤獨更像與河水并行的暗流,潛隱在文本表象之下——這種階級差異造就的隔膜可以聯(lián)結(jié)《故鄉(xiāng)》中的閏土:“少年的閏土雖不叫他少爺,但中年時終于叫出了‘老爺?!?/p>

      另一方面,“我”作為一個外來者和“客人”,因讀過書便得到六一公公的青睞與贊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刻板認知仍舊深植“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的鄉(xiāng)民心中;而六一公公也因“我”一句無心附和的“很好”而“感激起來”,借此獲得超越“不識好歹”的鄉(xiāng)下人的優(yōu)越感。對六一公公的愚昧無知及沾沾自喜的自大,魯迅只以溫情的幽默一筆帶過,是帶著寬容與理解的點到為止,但細嚼之后卻有淡淡的悲憫。

      三、熱匿悲憫:故鄉(xiāng)書寫之異

      憶及“留心文學(xué)”的初衷,魯迅搬出“為人生”的大旗,即“利用他的力量,來改良社會”。他早期“注重的倒是在紹介,在翻譯,而尤其注重于短篇,特別是被壓迫的民族中的作者的作品”,從沒看過“‘小說作法之類”,但“看短篇小說卻不少”——可以說,魯迅多從短篇小說翻譯中汲取創(chuàng)作養(yǎng)分。

      于是,考察《故鄉(xiāng)》《社戲》主題思想差異的內(nèi)在原因,可從他同時期的翻譯作品入手。

      日本研究者藤井省三曾撰長文比較研究魯迅與契里珂夫的創(chuàng)作,推斷“契里珂夫的短篇《省會》,在魯迅寫《故鄉(xiāng)》時,起了觸媒作用”。二者分享同一套“歸鄉(xiāng)、再會、失望”的意義結(jié)構(gòu),后者在前者基礎(chǔ)上“補充了其稍缺深沉的思想”,具體表現(xiàn)為“將《省會》所描寫的革命退潮期的絕望進一步深化”,“對中國革命的希望重新提出根本性問題” 。

      《省會》的敘事線索同樣是返鄉(xiāng)、回憶、失望——故事開篇,“我”坐著汽船“駛近我年青時候曾經(jīng)住過的”省會埠頭,“我”的目光掠過教會的“屋頂”,在幻想中,家門口“迸出”已逝親人們歡喜的臉。這和《故鄉(xiāng)》開場驚人相似:“我”坐烏篷船返鄉(xiāng),只見老屋瓦楞上枯草當(dāng)風(fēng)抖著,家門口“飛出了”“我”的侄兒宏兒。后文“我”回憶童年時“和蕁麻打仗”的“我的兄弟”,也是和閏土一樣活在“我”記憶中的少年。

      《省會》側(cè)重追悼逝去的甜蜜而又痛苦的青春時代,同時借警察廳長這一形象表現(xiàn)人生的諷刺與悲哀、表達身處革命退潮期的絕望與困惑。

      《故鄉(xiāng)》則“以‘希望理論為軸心” 展開,通過閏土和豆腐西施兩個人物書寫故鄉(xiāng)的凋敝衰敗,寄希望于以宏兒水生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同時也不乏批判性的自省反思,揭露“我”的希望如同“手制的偶像”般虛妄渺遠,但又通過“路”的哲理比喻表露明知希望之虛妄也仍要追求的堅定決心。兩篇作品在精神上有一定的同質(zhì)性因素。

      在《故鄉(xiāng)》發(fā)表后不久,魯迅開始留心到可能影響后來《社戲》創(chuàng)作的俄國作家——愛羅先珂。魯迅依自己的主見選譯愛羅先珂的四篇童話作品均直指他自己內(nèi)心的現(xiàn)實關(guān)懷。

      《狹的籠》中被形形色色的“狹的籠”關(guān)起來的羊、女人、金絲雀和金魚,面對老虎的熱心解救,卻瑟縮著不敢要這份突如其來的自由。老虎空有一腔熱忱,正像倡導(dǎo)啟蒙的知識分子,未能調(diào)動被自我想象一廂情愿設(shè)置為“待啟蒙”的麻木“奴隸”的自主性、自覺性,頗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奈況味。

      《池邊》諷刺不愿冒險抗?fàn)帯⒏视谀鎭眄樖?,甚至鼓勵他人一起安于現(xiàn)狀的懦夫,在諷刺與悲哀中歌頌以蝴蝶為代表為爭取自由而犧牲的勇士。

      《雕的心》寫人心的軟弱,寄寓未來孩子們能有像雕一樣堅強勇敢的內(nèi)心的希望。

      《春夜的夢》主張愛美不應(yīng)剝奪美麗事物的自由、有將其據(jù)為己有的私心,而應(yīng)放任美的事物歸于自然。這幾篇童話譯作共同反映“魯迅一生對兒童文學(xué)寄予深切的關(guān)心,將感應(yīng)自然美的純真的心看作革命者的基點” 。

      魯迅受愛羅先珂的純真筆調(diào)影響,有童話化傾向,故鄉(xiāng)的景致從《故鄉(xiāng)》的凋敝破敗到《社戲》的清新優(yōu)美的轉(zhuǎn)變便是表現(xiàn)之一。

      《社戲》中的兒童視角是魯迅關(guān)注兒童的“幼者本位”思想的外露,也不乏愛羅先珂童話的影子。

      另外,《社戲》中的鄉(xiāng)民形象正面因素增強,尖銳諷刺變?yōu)闇睾陀哪?,批判力度漸弱,也意味著魯迅逐漸突破啟蒙主義的局限,開始用更有人情味的眼光觀照底層群眾的人生。兒時玩伴雙喜、阿發(fā)不再是作者筆下著力刻畫的閏土式代表性人物,結(jié)尾在回憶中戛然而止,未曾交代他們長大后的際遇,他們在充滿童趣的“我”的童年回憶中永遠鮮活。

      魯迅認為愛羅先珂“所要叫徹人間的是無所不愛,然而不得所愛的悲哀,而我所展開他來的是童心的,美的,然而有真實性的夢。這夢,或者是作者的悲哀的面紗罷?”并據(jù)此自況“那么我也過于夢夢了”。同時他又“愿意作者不要出離了這童心的美的夢,而且還要招呼人們進向這夢中,看定了真實的虹,我們不至于是夢游者(Somnambulist)” 。

      《社戲》中祥和純靜的氛圍亦是魯迅“悲哀的面紗”,他之所以隱而未彰悲憫、不愿出離美夢,實出于“不愿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的苦心。許壽裳評魯迅“冷藏情熱”,恰如其分;將這句評語置換到《社戲》中,則是“熱匿悲憫”——而這也是《社戲》的難能可貴之處。

      魯迅在《英譯本<短篇小說選集>自序》中曾坦言:“我生長于都市的大家庭里,從小就受著古書和師傅的教訓(xùn),所以也看得勞苦大眾和花鳥一樣。有時感到上流社會和他們的虛偽和腐敗時,我還羨慕他們的安樂。但我母親的母親是農(nóng)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nóng)民相親近,逐漸知道他們的畢生受著壓迫,很多苦痛,和花鳥并不一樣了?!濒斞冈凇渡鐟颉分须[藏悲憫,“無非是想還原兒童視角的真實”,但同時他也保持著清醒,“或許他認為將記憶牧歌化也是一種瞞和騙”。

      魯迅在追懷美好童年與克制苦難敘述之間的拉扯形成巨大張力,在深度上超越了大聲疾呼式的悲憫。在此意義上,夏志清的判斷倒很恰切:“故鄉(xiāng)同故鄉(xiāng)的人物仍然是魯迅作品的實質(zhì)?!薄皯雅f”與“故鄉(xiāng)”是《故鄉(xiāng)》《社戲》的兩個關(guān)鍵詞。

      一般而言,“懷舊”的危險在于“誘引我們?yōu)榱饲楦械牧b絆而放棄批判性思維”“沒有得到反思的懷舊會制造出魔怪”。但魯迅始終不變的深刻自省意識、懷疑精神及悲憫情懷讓他免于落入懷舊的圈套。

      “故鄉(xiāng)”“不僅只是一地理上的位置,它更代表了作家(及未必與作家‘誼屬同鄉(xiāng)的讀者)所向往的生活意義源頭,以及作品敘事力量的啟動媒介”。

      無論是衰微蕭條《故鄉(xiāng)》,還是淳樸美好的《社戲》,“‘故鄉(xiāng)的人事風(fēng)華,不論悲歡美丑,畢竟透露著作者尋找烏托邦式的寄托”。

      魯迅在《故鄉(xiāng)》和《社戲》中表現(xiàn)出來的懷舊與回憶傾向,也在后來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踵事增華。

      從《故鄉(xiāng)》到《社戲》,魯迅有“變”亦有“不變”。在閱讀與想象中構(gòu)建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思想斗士形象時,切莫忽視他“俯首甘為孺子?!钡娜说乐髁x悲憫與同情。

      注釋:

      ①[日]竹內(nèi)好著,李心峰譯:《魯迅》,浙江文藝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第89頁。

      ②魯迅:《我怎么做起小說來》《南腔北調(diào)集》《魯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527頁。

      ③魯迅:《故鄉(xiāng)》《吶喊》《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504頁。

      ④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32頁。

      ⑤魯迅:《故鄉(xiāng)》《吶喊》《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502頁。

      ⑥全炯俊,韓梅:《從東亞的角度看三篇<故鄉(xiāng)>:契里珂夫·魯迅·玄鎮(zhèn)健》《中國比較文學(xué)》,2003年第3期。

      ⑦魯迅:《故鄉(xiāng)》《吶喊》《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507頁。

      ⑧李歐梵著,尹慧珉譯:《鐵屋中的吶喊》,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10月第1版,第92頁。

      ⑨[日]竹內(nèi)好著,靳叢林編譯:《從“絕望”開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年3月第1版,第10頁。

      ⑩魯迅:《社戲》,《吶喊》,《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589頁。

      [日]竹內(nèi)好著,靳叢林編譯:《從“絕望”開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年3月第1版,第592-594頁。

      李淑英:《回憶與忘卻的雙重拒絕與強化——魯迅作品中的“記憶與遺忘”主題解讀》《魯迅研究月刊》,2014年第1期。

      楊曉河,蔣霞:《現(xiàn)實性的詩意與反啟蒙——<社戲>詩意的另一種闡釋》《貴州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5年第6期。

      趙建暉:《魯迅在<社戲>中為什么選用兒童視角》《語文建設(shè)》,2006年第11期。

      楊曉河,蔣霞:《現(xiàn)實性的詩意與反啟蒙——<社戲>詩意的另一種闡釋》《貴州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5年第6期。

      [日]藤井省三著,陳??稻幾g:《魯迅與契里珂夫——<故鄉(xiāng)>的風(fēng)景》,《魯迅比較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第154頁。

      [日]藤井省三著,陳福康編譯:《魯迅與契里珂夫——<故鄉(xiāng)>的風(fēng)景》《魯迅比較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第153頁。

      [日]藤井省三著,陳福康編譯:《魯迅與契里珂夫——<故鄉(xiāng)>的風(fēng)景》《魯迅比較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第159頁。

      魯迅:《<愛羅先珂童話集>·序》《魯迅全集·第十卷》,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214頁。

      魯迅:《吶喊·自序》《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441-442頁。

      參考文獻:

      [1][日]竹內(nèi)好.魯迅[M].李心峰譯.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86.

      [2]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3][日]藤井省三著.魯迅《故鄉(xiāng)》閱讀史——近代中國的文學(xué)空間[M].董炳月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4]魯迅.魯迅全集(第十五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5]魯迅.魯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6]夏志清.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M].劉紹銘等譯.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5.

      [7]李歐梵.鐵屋中的吶喊[M].尹慧珉譯.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6.

      [8][日]竹內(nèi)好著.從“絕望”開始[M].靳叢林編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

      [9]魯迅.魯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10][日]藤井省三著.魯迅比較研究[M].陳??稻幾g.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11]魯迅.魯迅譯文全集(第一卷)[M].北京魯迅博物館編.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12]魯迅.魯迅全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社戲魯迅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的牽掛
      心聲歌刊(2022年3期)2022-06-06 06:31:38
      走在故鄉(xiāng)
      鴨綠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6:14
      夢的追憶與現(xiàn)實的智性思索——重讀《社戲》
      名作欣賞(2021年24期)2021-08-30 07:02:28
      魯迅,好可愛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月之故鄉(xiāng)
      老友(2019年9期)2019-10-23 03:31:58
      《故鄉(xiāng)》同步練習(xí)
      魯迅《自嘲》句
      魯迅看書
      定準(zhǔn)語文課堂的出發(fā)點——丁衛(wèi)軍《社戲》教學(xué)實錄評析
      語文知識(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8
      風(fēng)景這邊獨好——丁衛(wèi)軍《社戲》教學(xué)課例深度研讀
      語文知識(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8
      古蔺县| 通道| 陕西省| 张北县| 阜南县| 泌阳县| 商洛市| 全南县| 崇阳县| 达孜县| 佛教| 屏东市| 阳西县| 永德县| 牙克石市| 建宁县| 无为县| 闵行区| 海门市| 焦作市| 汨罗市| 东安县| 邓州市| 仙桃市| 科技| 池州市| 河北省| 姚安县| 千阳县| 留坝县| 当雄县| 永宁县| 秦皇岛市| 三都| 日喀则市| 屯昌县| 正镶白旗| 遂宁市| 垫江县| 定南县| 波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