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指發(fā)生在中耳部位的病毒或細菌引起的感染性炎癥,臨床以耳痛、耳道流水和聽力下降、耳鳴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 中醫(yī)認為,風寒、風熱乘毒侵襲,循經上犯,與氣血搏結;或表證未解,傳于肝膽,郁而化熱,濕熱內生,日久成毒所致。 在此推薦一個方子,主治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肝經濕熱型,癥見耳內疼痛漸重或跳痛、 疼痛向頭部放散、流膿后疼痛減輕、耳鳴聲粗、聽力障礙等。
取龍膽草、醋柴胡、川芎各1.8 克,干菊花3 克,生地3 克,上藥共研細末,加水煎湯或沸水沖泡,代茶飲,每日1~2劑。 方中,龍膽草味甘、微苦,性涼,歸肺、肝二經,具有清熱燥濕、瀉肝膽火的效果;醋柴胡可解熱、疏肝解郁;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可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既能行散又入血分,上行可達頭頂,下行可達血海,祛風止痛效果好,為血中之氣藥;干菊花可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生地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它具有消炎、抗過敏作用。諸藥配伍, 可清利肝膽濕熱、 解毒、活血、止痛,改善中耳炎的耳痛、耳道流水等癥狀。 該方用藥較少,患者不妨一試。
◎文/郭旭光
尿道結石是常見的泌尿結石病,大多數(shù)來自腎或膀胱。本病屬中醫(yī)“砂淋”“石淋”“血淋”等范疇,多由于過食肥甘厚膩,以致濕熱積于下焦,尿中沉濁物累積,久成結石。治療以利尿、通淋、排石為主。在此推薦一款清除尿道結石的藥方。
具體為:
玉米須50 克、車前子20 克、生甘草10 克,加水500 毫升,煎至400 毫升,去渣,每日分3 次溫服,每日1 劑。方中,玉米須味甘,性平,歸肝、腎、膀胱經,能利水通淋、利膽退黃、下乳;車前子可利水通淋、利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生甘草味甘性平,能瀉火解毒、治尿道疼痛、緩急通淋、調和諸藥。三味合用,有清熱、通淋、排石的功效。患者服藥治療期間,應多飲白開水,多吃冬瓜、黃瓜、絲瓜、西瓜、梨、柑橘等蔬果,利于結石排出。慢性咽炎屬中醫(yī)“喉痹”范疇,主要表現(xiàn)是咽部充血、干澀、痛癢,或有異物感、多痰等,易復發(fā)且久治難愈。推薦一個安全、經濟的單方:取經霜老絲瓜一條,洗凈切取一節(jié)約30 克,將皮、瓤、籽一起切碎,裝入碗中,加水適量,上鍋蒸20 分鐘,加白糖適量調勻,去瓜皮、瓤、籽,取汁趁熱慢慢咽下。每日1~2 次,直至痊愈。
絲瓜味甘性涼,有清熱化痰、涼血解毒、通經行血的功效,可治療痰喘咳嗽、乳汁不通、血淋、水腫。民間偏方中,人們常用嫩絲瓜搗爛,取汁飲服,治咽炎和咽喉腫痛;用絲瓜藤或根煎水服,治療鼻炎等。經霜老絲瓜,是指絲瓜枯死在藤上不采摘,經風霜浸染過的絲瓜。經霜絲瓜藥性更強,瓜皮能退火消腫,瓜絡能化痰通絡,瓜籽能退熱降火。加白糖調味,還能潤肺、生津、止咳。慢性咽炎患者不妨一試。服用時,讓藥液慢慢咽下,滯留咽喉時間長些,可以提高清熱、消腫、降火、止痛的效果。
慢性咽炎會因煙酒過度、受涼、感冒、疲勞、上火而加重?;颊咂綍r當注意防感冒、忌勞累,少吃辛辣和節(jié)制煙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