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真
小說是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以刻畫人物為主,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活動的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復雜的社會生活。如何引導學生有效地閱讀小說,掌握小說的一般知識,了解小說閱讀的一些技巧,并學會運用呢?以《在柏林》(統(tǒng)編本六年級上冊)一文的教學為例,我的做法是引導學生運用猜測與推理進行思維層面的練習,順利打開閱讀小說的思路,找到閱讀小說的“門道”,提升了教學效果。
微型小說《在柏林》一文中,簡簡單單的環(huán)境描寫,簡簡單單的幾個人物、幾個動作、幾句話,卻成為描寫戰(zhàn)爭的經(jīng)典之作,主要還是它的構思非常巧妙,很容易引起讀者的想象、思考和共鳴。根據(jù)小說立意新穎、情節(jié)嚴謹、結局新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1)品味文本中的詞句,了解小說內(nèi)容,領會文章的主旨,體會文章對于殘酷戰(zhàn)爭的控訴。(2)關注人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描寫,了解小說表現(xiàn)戰(zhàn)爭主題的方法,感受微型小說構思的精妙。
一、預測結局,對比閱讀
閱讀是一個比較復雜的認知過程。根據(jù)不同的閱讀內(nèi)容、閱讀目的,采取不一樣的閱讀活動,可以收到不一樣的閱讀效果。我們在三年級時就用預測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逐步形成關鍵的閱讀能力和持久的閱讀動力。根據(jù)這篇小說立意新穎、結局新奇的特點,我們也可以采取預測的方法引導學生感受小說結尾構思的精妙。為了確保教學活動的探究性和真實性,在教學這一課之前,我沒有布置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上課伊始,我先分發(fā)第1~2自然段的課文資料讓學生自主閱讀,讓他們了解故事前半部分的內(nèi)容。接著讓學生聯(lián)系課文,大膽預測或者改寫退役老兵說的話,讓小說的結尾在學生身上重構,學生們就會認真地去解讀小說前面的內(nèi)容。
在學生交流了各自的想法后,我出示了小說最后兩個自然段的內(nèi)容,讓他們對比閱讀,賞析經(jīng)典。學生們經(jīng)歷了從猜測到發(fā)現(xiàn)的過程,對小說結尾奇妙的構思有了深刻的認識,也發(fā)現(xiàn)作者布局謀篇的技巧,打開了學習小說的思路。
二、聚焦結尾,體味留白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作者關注語言表現(xiàn)力,運用恰當?shù)恼Z言方式表達故事, “車廂中一片寂靜,靜得可怕”,文章的結尾戛然而止,反常的靜是可怕的,沒有安慰,沒有嘆息,沒有眼淚……留給我們無盡的想象和思考。我此刻繼續(xù)拋出問題:當聽了退役老兵說的話以后,車廂中突然寂靜,靜得可怕,這時候,車上的旅客們靜靜地在想什么?此時此刻,學生們對旅客們的想法一定不大清楚,我就引導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小說里尋找答案。
三、聚焦人物,關注情節(jié)
一篇小說是作者與讀者共同創(chuàng)作、共同建構的。文學作品的意義,最終落在讀者的身上。作者的敘述怎樣在讀者身上重構呢?此時,讓學生帶著問題回讀課文,在原有理解內(nèi)容基礎上,進一步體會作者的行文思路,就可以從中領悟到寫小說布局謀篇的一些技巧。在這里,我引導學生快速默讀課文,選擇小說中最感興趣的兩個人物,畫出作者描寫他們的句子,完成下面的表格。
《在柏林》學習單
學生交流后,我引導他們從人物的語言、動作感受其悲劇形象。首先身體虛弱而多病的老婦人所發(fā)出的聲音卻可以蓋過了車輪的咔嚓咔嚓聲,這一次又一次的“一、二、三”“一、二、三”突兀、沉重、蒼涼、詭異……直擊人心,把老婦人由痛心到絕望到瘋狂的心路歷程表露無遺。這只是這個家庭的“一、二、三”嗎?不是的,這可能是千千萬萬個籠罩在戰(zhàn)爭陰云中的“一、二、三”。其次引導學生抓住戰(zhàn)時后備役老兵說的話時的語氣來感受人物形象。退役老兵說那些話的語氣除了有些許的無奈,再也沒有任何其他情緒,難道他不痛恨戰(zhàn)爭嗎?難道他失去了三個兒子不傷心嗎?情到深處,傷不言痛,痛到極致,便是無言。退役老兵說的“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進瘋人院??!”這句話,把“他們的母親”如果換成“她”好不好呢?只是幾個字之差,卻蘊含感人至深的情感。在這種辨析中,學生就能更充分地感受到殘酷的戰(zhàn)爭給這個不幸的家庭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最后引導學生們感受文中兩個小姑娘由嗤笑到傻笑再到靜得可怕,來體會人物內(nèi)心的變化。
四、聚焦環(huán)境描寫,把握結構特點
小說開頭寫道:“一列火車緩慢地駛出柏林,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這么一句平平淡淡的環(huán)境描寫,如果仔細咀嚼,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含義非常豐富。因此,我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從這句話中得到的信息。細心的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火車上都是婦女和孩子,幾乎沒有健壯的男子,這不合常理。為什么本應是男女老少匯聚的公共場所卻幾乎看不到“健壯的男子”呢?這就是小說設置的一個懸念,直到結尾才讓人恍然大悟,也為下文頭發(fā)灰白的老兵還要上前線埋下伏筆。
五、找尋問題答案,激勵思維方式
經(jīng)過深入文本層層剖析,此時再次引導學生體味車廂中旅客的想法,他們都很快找到了答案。老兵可能想:“是這該死的戰(zhàn)爭,害得我家破人亡!我這一去生死未卜,留下多病的瘋老婆可怎么生活?”車廂里的其他婦女可能想:“我的丈夫也去前線打仗,至今不知是死是活。這該死的戰(zhàn)爭!”那兩個單純可愛的小女孩也可能想:“我的爸爸、我的男友去前線打仗,他們還能安全回來嗎?這可惡的戰(zhàn)爭!”作為讀者也可能想:“戰(zhàn)爭太殘酷,太可怕了。我們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就這樣,我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猜測與推想,讓學生成為一個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體會作者的行文思路,解決了文本深處的問題。
六、領悟題目含義,凸顯文章主旨
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習,學生們對戰(zhàn)爭的殘酷有了深刻的認識。此時我再重點抓住第一句“駛出柏林”與題目“在柏林”的反常之處,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背景資料體會實寫“一列火車”虛寫“”柏林”這種以實寫虛的妙處。這里火車載著“盡是婦女和孩子”“駛出柏林”,可他們的心在柏林啊!柏林是怎樣一個場景呢?戰(zhàn)火紛飛、硝煙彌漫、破碎的家園、死去的親人以及正在赴死的親人……這一切一切,都足以讓人們的心在滴血。教到這里,文章的主旨已盡顯了。
七、聚焦寫作視角,體會精妙構思
同樣寫戰(zhàn)爭,視角卻不一樣。這篇小說沒有寫槍林彈雨、炮火連天,只是截取戰(zhàn)爭背后的一個切面,抓住車廂里一件非常微小的事情來控訴,透過一節(jié)小小的車廂,讓讀者感受到一場戰(zhàn)爭使一座城市遭受的極大不幸。這種以小見大的寫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此時,我再出示一份直接描寫戰(zhàn)爭中槍林彈雨、炮火連天場面的節(jié)選材料,讓學生們閱讀并比較它們在寫法上的不同之處,學生們很容易從中領悟到作者在寫作中布局謀篇的一些技巧。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猜測與推理進行思維層面的訓練,讓他們順利地打開閱讀小說的思路,找到閱讀小說的“門道”,大大提升了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福建泉州市永春縣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 張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