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其坤
【推薦導(dǎo)語】
奇書《水滸傳》,為揭竿而起者樹碑立傳,是我國第一部敘寫農(nóng)民起義的長篇章回體小說。這部膾炙人口的名著,生動敘寫了北宋末年聲勢浩大的宋江起義由弱到強、接受招安后由盛而衰、最終失敗的全過程,成為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悲劇性的結(jié)局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階層的殘酷,也揭示了農(nóng)民革命的弱點,發(fā)人深思;書中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梁山好漢,對英雄傳奇小說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端疂G傳》中的英雄俠義,給許多人的精神補鈣。
【內(nèi)容述評】
《水滸傳》是鴻篇巨制,可用幾個字提綱挈領(lǐng):
1.“逼”與“避”
《水滸傳》中“官逼民反”的思想傾向表現(xiàn)得十分鮮明,不少草莽英雄都是被“逼上梁山”的,他們被逼無奈只得鋌而走險、“犯上作亂”,如林沖、武松等人。除了“逼上梁山”的,也有“避上梁山”,如“智取生辰綱”的吳用、晁蓋等人,他們投奔梁山躲避官府的追捕。而英雄好漢們聚居的水泊梁山,“八方共域,異姓一家”,平等互愛,這對江湖好漢無疑具有吸引力。最終共有好漢108位聚義梁山“替天行道”。
“逼上梁山”還有一種特殊的情形,就是梁山好漢去逼一些俊杰來入伙。如盧俊義,他武藝高強,為人義氣,樂善好施,名聞四海,宋江等想勾他入伙;但他本就有錢有勢,而且遵紀守法,對朝廷忠心耿耿,自然是不肯到梁山落草的。于是,梁山好漢千方百計讓他無法再做順民,最終將他逼上了梁山。
2.“復(fù)”與“變”
《水滸傳》成功塑造了一大批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清人金圣嘆高度評價書中對108位梁山好漢的刻畫,認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zhì),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作者通過人物的言行、經(jīng)歷來凸顯人物的性格,既表現(xiàn)他們的共性,又凸顯他們的個性。例如李逵與魯達,都嫉惡如仇,有俠肝義膽,且脾氣火爆,但李逵頭腦簡單、直爽率真很魯莽,而魯達粗中有細、豁達明理顯智慧。
刻畫人物形象,有的著力于“復(fù)”,即通過不同的事件反復(fù)強化其性格特征,例如吳用,反復(fù)強化其足智多謀;有的則著眼于“變”,即突出人物性格的發(fā)展變化。例如林沖,原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有一定社會地位,安分守己,高衙內(nèi)調(diào)戲其妻,對他誣陷謀害,發(fā)配滄州,他雖武藝高強,也逆來順受,委曲求全。后來被逼入絕境,只能奮起反抗。他終被惡勢力逼上了梁山,逼成了英雄。
3.“分”與“合”
施耐庵創(chuàng)作《水滸傳》,吸收了表現(xiàn)水滸英雄的民間傳說、話本、雜居等說唱藝術(shù)的成果。全書的結(jié)構(gòu),先“分”后“合”,前四十回分別敘寫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描寫某個人物的經(jīng)歷時,使其在特定的場合與另外的好漢相遇,從而自然巧妙地引出其他人物的故事。例如,魯智深倒拔楊柳樹引出林沖。逐步發(fā)展到七十回共108位好漢聚義梁山,猶如一條條支流匯合成一片汪洋。這是全書的精華部分。此后梁山好漢接受招安,歸順朝廷,北征南討,走向失敗。各地英雄由“分”而“合”,聚義梁山;招安之后則是由“合”而“分”,有的戰(zhàn)死,有的被毒死,有的出家……結(jié)局令人唏噓。
【含英咀華】
景陽岡武松打虎
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來,便把氈笠兒掀在脊梁上,將哨棒綰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岡子來。回頭看這日色時,漸漸地墜下去了。此時正是十月間天氣,日短夜長,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說道:“那得甚么大蟲!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武松走了一直,酒力發(fā)作,焦熱起來。一只手提著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開,踉踉蹌蹌,直奔過亂樹林來。見一塊光撻撻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邊,放翻身體,卻待要睡,只見發(fā)起一陣狂風(fēng)來。古人有四句詩單道那風(fēng):
無形無影透人懷,四季能吹萬物開。
就樹撮將黃葉去,入山推出白云來。
原來但凡世上云生從龍,風(fēng)生從虎。那一陣風(fēng)過處,只聽得亂樹背后撲地一聲響,跳出一只吊睛白額大蟲來。武松見了,叫聲:“阿呀!”從青石上翻將下來,便拿那條哨棒在手里,閃在青石邊。
那個大蟲又饑又渴,把兩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撲,從半空里攛將下來。武松被那一驚,酒都做冷汗出了。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見大蟲撲來,只一閃,閃在大蟲背后。那大蟲背后看人最難,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將起來。武松只一躲,躲在一邊。大蟲見掀他不著,吼一聲,卻似半天里起個霹靂,振得那山岡也動,把這鐵棒也似虎尾,倒豎起來只一剪。武松卻又閃在一邊。原來那大蟲拿人,只是一撲,一掀,一剪,三般提不著時,氣性先自沒了一半。
那大蟲又剪不著,再吼了一聲,一兜兜將回來。武松見那大蟲復(fù)翻身回來,雙手輪起哨棒,盡平生氣力,只一棒,從半空劈將下來。只聽得一聲響,簌簌地,將那樹連枝帶葉劈臉打?qū)⑾聛?。定睛看時,一棒劈不著大蟲,原來打急了,正打在枯樹上,把那條哨棒折做兩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那大蟲咆哮,性發(fā)起來,翻身又只一撲,撲將來。武松又只一跳,卻退了十步遠。那大蟲恰好把兩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將半截棒丟在一邊,兩只手就勢把大蟲頂花皮■(左月右■)地①揪住,一按按將下來。那只大蟲急要掙扎,被武松盡力氣納定,那里肯放半點兒松寬。武松把只腳望大蟲面門上、眼睛里,只顧亂踢。那大蟲咆哮起來,把身底下扒起兩堆黃泥,做了一個土坑。武松把大蟲嘴直按下黃泥坑里去,那大蟲吃武松奈何得沒了些氣力。武松把左手緊緊地揪住頂花皮,偷出右手來,提起鐵錘般大小拳頭,盡平生之力,只顧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蟲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鮮血來。那武松盡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藝,半歇兒把大蟲打做一堆,卻似躺著一個錦皮袋。
(節(jié)選自《水滸傳》
第二十三回《橫??げ襁M留賓 ?景陽岡武松打虎》)
【注】①■(左月右■)地:這里是“一下”“一把”的意思。
【賞析】
一、懸念迭起,扣人心弦
此前,武松在景陽岡下的酒店喝酒,喝了三碗,店家就不再上酒了,這是為何?原來這酒勁大,一般人喝三碗就會醉,故酒店招旗上就寫著“三碗不過岡”。但武松卻連喝十五碗,這會不會有事兒呢?武松走出酒店,被店家叫住,告知有老虎傷人,此時不得過岡,單獨更是不行。武松會歇下嗎?武松全然不信,獨自前行。走了四五里,見一棵大樹刮皮處寫有兩行字,告誡行人有大蟲傷人,只能擇時結(jié)伙過岡。這能阻止武松上岡嗎?武松還是不信,上岡而去。再走半里地,見山神廟門上貼著陽谷縣告示,才確信景陽岡真有老虎傷人性命。這能阻止武松嗎?武松確實也產(chǎn)生了返回酒店的念頭,但又怕遭人恥笑,竟然繼續(xù)前行。武松會遭遇老虎嗎?讀者的心越來越緊張。
夕陽漸漸墜下,黑夜即將來臨,老虎將出覓食,人物惶恐不安的心境,恐怖悲涼的氣氛,越發(fā)強烈,讓人毛骨悚然。而武松自言自語,壯膽前行。他酒力發(fā)作,走路也踉踉蹌蹌,在亂樹林穿行,要是老虎撲來,如何是好?見有一塊大青石,武松竟然將哨棒放在一邊而躺下睡覺,讀者恨不得大叫一聲讓他警惕。此時一陣狂風(fēng),隨即跳出一只老虎,讓人膽戰(zhàn)心驚。武松嚇得叫了一聲,翻身而起,手拿哨棒,即將展開生死搏斗。結(jié)局會如何?讀者的心揪得緊緊的。
二、驚險刺激,驚心動魄
又饑又渴的老虎更加兇狠,一撲,一掀,一剪,兇險無比;武松一閃,一躲,又閃,沉著應(yīng)對。敘述視角在老虎與武松之間不斷切換,就像電影鏡頭不斷在兩者之間快節(jié)奏切換一樣,氣氛越發(fā)緊張,時刻性命攸關(guān),驚心動魄。老虎連續(xù)發(fā)動攻勢,武松一再閃躲,避其鋒芒?,F(xiàn)在武松要出手了,他雙手輪起哨棒盡平生氣力猛劈下去,讀者看到此處,充滿期待。不料,卻擊打在枯樹上,不僅沒有擊中老虎,還折了武器,形勢更為危急。老虎咆哮著又撲了過來,武松臨危不亂,一跳退后,老虎撲到面前,武松雙手揪住老虎頂花皮,按到地上,用腳猛踢,再用右拳猛擊,打死老虎。武松“掄”“劈”“揪”“按”“踢”“提”“打”等一連串的動作虎虎生風(fēng),勇猛有力。哨棒意外折斷,不僅增驚險,添波瀾,而且讓武松赤手空拳完成壯舉,盡顯英雄本色。
不僅有生動傳神的動作,而且還描寫風(fēng)聲、武松的叫聲、老虎的吼聲與咆哮聲來營造驚險、緊張的氣氛。老虎“吼一聲,卻似半天里起個霹靂,振得那山岡也動”,讓人驚心動魄。
作者讓武松醉酒而一步步走入險地,演繹出震撼人心的英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