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鐵腕首輔”著稱的張居正,在其執(zhí)政時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官員裁減改革。在他死后,該政策全部被推倒?!皬凸佟闭铋_始于張居正去世后的第八個月,集中在萬歷十一年。凡是裁減官員及減改革涉及的部門都有官員復職,具有官職種類多、品級多的特點?!皬凸佟闭畹念C布,與萬歷皇帝抵觸、清算張居正,張居正當政時傲慢樹敵太多及官員結黨斗爭等因素有關。
關鍵詞:官員裁減;人亡政息;張居正;復官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11-0130-03
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農(nóng)歷六月二十日,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五十八歲的張居正舍棄十六年始終不放的執(zhí)政權,死在北京的寓所。去世前的張居正,作為明朝唯一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可以說是風光無限。入閣滿六年的時候,他被授予“中極殿大學士”;滿九年的時候,他被賜予“蟒衣”,進左柱國;萬歷皇帝大婚的時候,他被加祿百石;入閣滿十二年的時候,他被授予“太傅”;遼東大捷之后,他被授予“太師”,加歲祿二百石。在張居正病重期間,二十歲的萬歷皇帝數(shù)次慰問,關懷無微不至。在他去世后,對于這樣一位股肱之臣,“上震悼輟朝,賜祭十六壇,贈上柱國,賜謚文忠?!?/p>
于私,張居正可以說是萬歷的“老師”“先生”;于公,他可以說是開啟“萬歷新政”的不二之臣。在擔任內閣首輔的十年里,他在經(jīng)濟上大力推行“一條鞭法”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在文化教育上“清庠序”并整頓天下書院,在政治上推行“考成法”來加強對官員的考評,在驛站方面“覆驛遞”來節(jié)約開支,在與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上采用“胡蘿卜加大棒”的政策來緩和邊疆形勢。可以說,在張居正執(zhí)政的時期,“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痹谒麍?zhí)政的十年里,萬歷“虛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為己任,中外相望風采。”在張居正執(zhí)政的十年里,針對官員的吏治改革是最難執(zhí)行的政策。從萬歷元年開始實施的“考成法”到萬歷八年開始的大規(guī)模裁撤官員,其政策時間跨度廣,涉及地域多,裁減的官員類別廣泛,涉及的官員品級多,正是在張居正的辛苦努力下,在他去世時,明王朝文武官員總數(shù)從十二萬余人降到九點八萬人以下。
“人亡政息”是改革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隨著張居正去世,他推行的各項政策也遭到了同樣的命運,其中,“官員裁減”政策與官員個人的生計息息相關,因為每一個被裁減的官員背后都牽扯到一個或多個家庭,都牽涉到一個或多個利益群體?!皬凸佟闭畹念C布可以說是張居正改革徹底失敗的標志。
一、“復官”政令的時間起點早、時間段集中
“復官”政令開始于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也集中在這一年。這一年閏二月,即張居正去世后的第八個月,復南京兵部右侍郎。由此,“復官”的大幕正式拉開。此時,對于張居正個人與家庭及其他政策的否定還沒有徹底開展。到了三月才有山西道御史魏允貞對張居正用人制度的彈劾,開始追奪張居正的贈官。接著,三月復南京各部右侍郎、太常寺卿、懷隆兵備道,四月復利民堡、偏頭關守備各一。六月,“復京省裁減官”,達到了“復官”的高潮。后半年中,除了十月份以外,雖然密度不如六月,但是每個月都有“復官”政令發(fā)布。其中,八月復福建督糧右參政一、山西大同兵備副使一,九月復陜西督糧右參政一、平?jīng)霰O(jiān)守通判同州判官各一、南京中左二都督府僉書、巡閱御史一、淮安府治河同知、寧夏屯田都司一,十一月復大同威遠參將,十二月復宛平大興縣丞各一。
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復官”政令繼續(xù)進行,但是規(guī)模已經(jīng)變小。這一年正月,復湖廣總兵官,五月復湖廣屯鹽道副使,六月復廣東糧儲道參議及廣州府清軍同知,九月復浙江布政司都事、都指揮使副斷事、溫州鹽捕通判。此后,沒有再發(fā)布類似的“復官”政令,“復官”政策暫告一段落。
由此可以看出,對于張居正官員裁減政策的否定,用“雷厲風行”四個字來形容是非常合適的。裁減官員的政策推行貫穿在張居正執(zhí)政的十年中,可以說是一直讓他念念不忘的政策。在他心里,“國強民富”的保障就是官員的選擇與設置,官員裁減政策推行的時候緩慢,但是推倒它一切重來卻只集中在一年多的時間里,甚至可以說是集中在幾個月的時間里。
二、“復官”政令涉及官職種類多、品級多
針對張居正的官員裁減政策,“復官”政令很快就開始了全面推廣,凡是官員裁減涉及的部門,“復官”政令基本都有所碰觸。
第一類是軍職。萬歷十一年二月,復南京兵部右侍郎,三月復懷隆道兵備道,四月復利民堡、偏頭關守備各一,六月復武選職方等司、添車駕司主事一、給事中一,八月復大同兵備副使,十一月復大同威遠參將,十二月復臨沅參將。萬歷十二年正月復湖廣總兵官,六月復廣州府清軍同知。
第二類是驛站官。萬歷三年,張居正提出整頓驛遞的計劃,就驛站通行證進行整理。萬歷十一年五月,巡撫順天御史李植上奏說,“今日驛傳裁革過苛,應放松,兵部從之?!庇纱?,驛站官員又逐漸臃腫起來,直到崇禎登基后,為了減少開支才徹底對驛站官職進行清理整頓。
第三類是糧食管理官員。萬歷十一年六月,復山東督糧道參政一、山西糧屯道右參政一、徐州管糧通判一,八月復福建督糧右參政一、陜西督糧左參政一。萬歷十二年六月復廣州糧儲道參議。
第四類是鹽務、屯田、水利、稅務官員。萬歷十一年六月復屯田司臺基廠主事一、太原府鹽收同知一、代州鹽收同知一,九月復淮安府治河同知一、寧夏屯田都司一,萬歷十二年五月復湖廣屯鹽道副使。
第五類是南京與北京的六部、六科相關官員。
戶部復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山東、四川、山西、陜西、云南、貴州等司各主事一。
禮部復儀制、祠祭、主客等司。
兵部復武選職方等司,車駕司添主事一。
刑部復浙江、江西、兩廣、河南、山西、四川、云南、貴州各司主事一。
工部復營繕司管重城員外郎一、屯田司管臺基廠主事、虞衡司主事一。
戶、禮、兵、刑科各復給事中一。
南京復各部右侍郎,復南京戶部湖廣和江西員外郎一,復刑部浙江湖廣廣西司主事各一,復山西、云南司禮部儀制祠祭司,復工部營繕司員外郎和虞衡司主事各一。
第六類是五寺官員。萬歷十一年六月復太常寺博士、典簿一、協(xié)律郎一、贊禮郎一、司樂七,復光祿寺典簿一、大官署丞一、監(jiān)事一,復太仆寺西路少卿一、寺丞一。南京復太常寺卿、大理寺右寺丞和左評事各一、太常寺贊禮郎和山川埴祠祭署奉祀一、鴻臚寺鳴贊一和序班二。
第七類是督察院官員。在張居正的官員裁減大潮中,督察院并沒有受到很大的波及。萬歷十一年六月復大理司左評事一,南京方面復大理寺右丞和左評事各一。
第八類是其他中央機構官員。萬歷十一年六月,復通政司裁左通政、尚寶司裁司丞一、蕃育署和良牧署錄事各一、右司副一、行人五、中書舍人二、詹事府錄事一、通政司右參議一。
在張居正的官員裁減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除了一、二品官員外,其他基本都進入了裁減范圍。“復官”政令涉及到的官員品級也是如此。其中,萬歷六年二月復設的南京兵部右侍郎為正三品官,接下來涉及到的有從三品如福建督糧右參政和參將,正四品如通政司左通政和太仆寺西路少卿,正五品如通政司右參議,正六品如重城員外郎,正七品如六科給事中和巡閱御史,從七品如中書舍人和行人,正八品如太常博士和協(xié)律郎,從八品如光祿寺監(jiān)事,正九品如太常寺贊禮郎,從九品如太常寺司樂。此外,還有未人流的官員如南京中左都督府僉書也得到了恢復。
三、“復官”政令出臺的原因
張居正的從政經(jīng)歷了三位皇帝,即嘉靖、隆慶和萬歷。在他的身邊,更是有過嚴嵩、夏言、高拱、徐階等被皇帝信任的首輔重臣。在那樣的政治環(huán)境里,他懷抱一腔抱負蟄伏了數(shù)十年。在坐上首輔位置后,張居正利用輔佐幼主的十年,大刀闊斧地實施自己的執(zhí)政理念。在他看來,一切都是在有條不紊中進行的。在上,他得到皇帝和太后的信任;在下,他得到群臣的擁護。即便有不和諧的聲音,也被他和皇帝屏蔽在外。就是這樣一位對社稷有重大貢獻的權相,在尸骨未寒的時候就被反攻倒算,張居正頒布的政策一個個被推翻。與其他政令相比,“復官”政令可以說是在沒有大臣彈劾的情況下開始執(zhí)行的,而且沒有任何大臣提出反對意見。畢竟,針對他提出的“考成法”、整理驛站以及自己家人的問題等等,都有大臣提出彈劾或為他進行辯護。唯獨對“復官”政令,史料中沒留存對它的提議與辯駁。因此,“復官”可以說是一場沒人反對的運動。在大臣和萬歷皇帝都清楚“復官”浪費資源且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的情況下,為何會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原因不外于以下三條。
第一,“復官”政令的執(zhí)行源于萬歷的“私”。萬歷與張居正的關系,可以說是不是父子但又類似父子的關系。在張居正眼里,萬歷是皇帝,但也是一個孩子。因此,他在輔佐萬歷的時候,不僅僅是出于帝師的角色來教育他,也夾雜著父親對孩子的那種期待和嚴厲。這種嚴厲,在萬歷沒有自己思想的時候或許可以相安無事。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無論萬歷內心多么不情愿,但是礙于太后和張居正的威嚴,他無法宣泄出來。長大成人后,尤其是大婚后,他的反抗意識逐漸強烈起來,“帝甚憚居正。及帝漸長,心厭之?!钡K于周圍環(huán)境的壓力,他在張居正在世的時候不好發(fā)作。“帝迫于太后,不得已,皆報可,而心頗嗛保、居正矣。”因此,在張居正去世后,萬歷皇帝終于可以找到機會來進行徹底清算。在他眼里,只要是張居正做過的,他都反對。要想清算張居正,他就必須得到官員的擁護。所以他就此發(fā)布“復官”政令,讓因為張居正而失去“飯碗”的官員感激涕零,覺得他是“明主”。至于由此帶來的財政浪費和效率低下,則不在他的考慮范圍之內?!爸寥f歷十二年,凈增一百三十九個職位,不僅將隆慶、萬歷之交所削減的職位全部恢復,還有所增加?!彼哉f,“復官”就是對張居正“裁官”的徹底否定,向大臣宣告現(xiàn)在風向已經(jīng)改變,而且是不容置疑的改變。因此,如果說張居正裁減官員是為了“公”,那么萬歷“復官”就是為了“私”。
第二,“復官”政令的發(fā)布源于張居正的“傲”。張居正一心為國的抱負是不容懷疑的,但是在此過程中他也逐漸“傲”起來。“功高震主”可怕,但“功高震主又不懂主”更可怕。從史料看,張居正也意識到了自己“功高震主”,但是卻并沒有“懂主”,沒有學會收斂?!熬诱詩Z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愛憎?!睙o論是處理少年萬歷偶爾犯的過錯,還是處理自己的門生劉臺對他的彈劾或其他官員對他的非議,他基本上是不留情面。在他看來,教育皇帝他最有經(jīng)驗,處理朝政他最有發(fā)言權。對他進行的任何攻擊,他都可以完全應付自如。事實上,若是處理得當,他完全可以一直為朝臣所敬仰,一直為皇帝所掛念,使他們與自己站在一邊。恰恰相反,正是源于他的“傲”,自己把那些人推向了對立面。
因此,張居正去世后不久,彈劾他的奏章就紛沓而來。他臨死前所舉薦的大臣,在還沒有站穩(wěn)腳跟的情況下就致仕或被撤職;因此,在萬歷宣布“復官”政令的時候,沒有人替他辯護,造成了“墻倒眾人推”的局面。
第三,“復官”政令的發(fā)布源于官員的“黨”。有明一代,言官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在不偏不倚的情況下,他們發(fā)揮的職能可以讓政府運轉得更加完善,保障政令的暢通。但是,在不能保持中立的情況下,他們會嚴重干擾政令的執(zhí)行或者改革政策的落實與持續(xù)。在張居正活著的時候,他奉行的是“威權”,也就是“強權政治”,所以,他的執(zhí)政理念中有“省議論”這一條。在他看來,“議論”多了反而不利于政府的運作。由于他的強力手腕,在他活著的時候,言官雖然有“黨”而不敢發(fā),那些人知道,即便他們發(fā)聲也會被張居正禁掉。但是,在張居正去世后,壓抑已久的言官終于爆發(fā)出了自己的力量,形成了“倒張”一派。
萬歷十二年四月,禮科給事中王士幸及御史江東之、李植、楊四知彈劾當任首輔“申實行實黨張居正”,希望把“倒張”運動擴大化。此時,“上不聽”。但是,“倒張”一派沒有就此收手,而是繼續(xù)清算張居正。以至于到萬歷十三年四月,萬歷親自下詔,“馮保、張居正事出朕獨斷,誰敢懷私報復,白干憲典,以后不許借言奸黨攻訐爭辯。”此時,雖然沒有明確的“黨派”,但是已有“黨爭”的苗頭?!叭f歷后期一直延續(xù)到明朝滅亡,官僚隊伍中眼花繚亂的朋黨之爭,其源蓋出于此,并不算過分的夸張。”在此情況下,“復官”政令暢行無阻也就是必然的了。
四、結論
吏治整頓與機構改革是每一個政府都會面對的問題,不針對冗官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肯定會給政府的運作帶來極其嚴重的副作用。但是,僅僅靠著“強人政治”進行一陣風式的改革,不僅不會有正面作用,反而會加劇資源內耗,導致政府的運作受到影響。
張居正時代的裁減官員政策效果明顯,萬歷皇帝“復官”的效果也非常明顯。二者之所以有相同的效果,都是源于“強人政治”。在沒有一種制度的保證下,“一個人說了算”的確可以帶來雷厲風行的效果,但也往往會因為“一朝天子一朝臣”而讓改革中斷。“唯上而不唯下,唯虛而不唯實”的改革可以風光一時,但是不能長久。要想保證吏治改革有成效,必須要有頂層的設計、制度的保證和主要領導身體力行的執(zhí)行力,以及政策的持續(xù)性。否則,這樣的改革終究是曇花一現(xiàn),逃不出人亡政息的規(guī)律。
作者簡介:袁存亮(1979-),男,漢族,山東定陶人,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旅游系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和中西歷史文化對比。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