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英著 張建慶
教育教學是瑣碎、平凡的,有的人可以把瑣碎的工作當成一份事業(yè)追求,可以把平凡的事情視為一種藝術(shù)創(chuàng)作,鄭英老師便是這樣一位真正的“行動研究者”。走進她的課堂世界,我們會有一種別樣的感受,甚至生發(fā)驚訝:原來,我們的“課堂,可以這么有聲有色”!
懷著對她課堂的驚訝與崇敬,我開啟了鄭英老師的第三本書——《課堂,可以這么有聲有色》,一股初夏校園特有的清香撲面而來。從《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有味》到《教育,向美而生》,再到現(xiàn)在捧在手中的這一本,我特地撰寫了一副對聯(lián):向美而生,教育世界如此有滋有味;生而向美,課堂花園本然有聲有色。閱讀此書,我還有三點深切感受:
師者行跡,熠熠生輝。這本書,可以視為鄭英老師20多年教學實踐的“行跡”,“每一堂課都是教師教育生命中的一個點,點點相連,便構(gòu)成了他教育生命的軌跡,也決定了他教育生命的質(zhì)地”。本書探討的主要問題是:“我們成為什么樣的教師,才能守護作為育人主陣地的課堂?該以怎樣的方式去守護,怎樣守護會更好?”全書分兩輯,第一輯“課堂,要讓生命在場”,共6篇,其中所思考的,包括預設(shè)與生成、小組合作學習、問題的設(shè)計與運用、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shè)、課堂教學評價等我們?nèi)粘=虒W中所關(guān)心的問題;第二輯“教師,才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共9篇,鄭老師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驗和體會,與我們分享了她對于教育教學的“形而上”思索,追求“簡約”之美,還課堂以“無為”和“清靜”,“把逆境牌打成順風牌”,等等。鄭老師還“結(jié)合自己的課堂實踐提出了可行的策略和方法”,讓我們感受到了思想的魅力。
教育智慧,綻放課堂。鄭老師似乎隨身帶著一個“錦囊”,面對教學中的各種“意外”,隨時可以出招——絕招、妙招、怪招,招招有效。課堂教學總是充滿懸念和變化的,正是這種懸念和變化,使教學具有了挑戰(zhàn)性和創(chuàng)造性。反觀我們當下很多按部就班、精準預設(shè)的所謂高效課堂,我常常覺得,我們已經(jīng)離教育的真實世界越來越遠了。我們借由鄭老師的課堂,重新返回教學的本真狀態(tài)——課堂應(yīng)該是靈動的、機智的、有趣的,充滿無限可能的?,F(xiàn)在有一種觀點認為,按照新課程實施的理念,教師在課堂上應(yīng)少講,甚至不講,這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作為教師,站在講臺上是必須要“講”的,但是教師“怎么講”“如何講”卻是值得斟酌的。鄭老師提醒我們:教師講解需要找準時機,她提出的“七講”:講在“節(jié)點”處(學生情感沖突時),講在“拐點”處(學生誤入歧途時),講在“盲點”處(學生視而不見時),講在“焦點”處(學生爭論不休時),講在“熱點”處(學生興趣濃厚時),講在“低點”處(學生思維游離時),講在“難點”處(學生困惑不解時)——確實是高手使出的妙招,她讓我們感受到了教育的智慧。
師生相遇,向美而生。課堂是師生相遇的地方,是生命與生命交相輝映的場所,教師以一種什么樣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課堂上,決定了課堂世界中生命的呈現(xiàn)狀態(tài)。“每次臨近上課,我都會認真檢查一下自己的著裝,以保持知性、優(yōu)雅的教師形象”,鄭老師在課堂上,像一棵開花的樹一樣“挺拔地站立”,目光“莊重而柔和”,聲音“輕柔卻有力”“帶著飽滿的熱情”。課堂是教師的高光時刻,也是教師綻放自己生命之美聲美色的世界——這就是面向每個學生的生命,敞開并敞亮自己的世界。佐藤學在《教師花傳書》中說:“課堂中,教師不是要努力地尋找進入學生的世界的教態(tài),而應(yīng)該讓學生能夠進入自己的身體意象中。”在鄭老師的微信朋友圈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在她課堂上的那一份發(fā)自內(nèi)心的期待和生命的喜悅。因為,在鄭老師的課堂花園里,她不是園丁,而是園中的一樹花,用愛爾蘭詩人羅伊·克利夫特的詩來說——“我愛你\不光因為你的樣子\還因為\和你在一起時\我的樣子”。鄭老師讓我們感受到教育的生命之美。
“無論你生長在哪里,都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是喬木就展示自己的挺拔,是小花就奉獻自己的芳香,是小草就展示自己的頑強,這才是最美的狀態(tài)”,教師的最高尊嚴在課堂,正是在課堂這個看似小小的世界里,教師成就著學生,也成長了自己。開卷有益,掩卷而思,最后,以此四句作為對本書閱讀的一點紀念:
滿園芳菲正鶯啼,桃李無言下成蹊;一支彩筆隨心畫,畫出課堂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