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宇 張倩菱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南京 210093)
公共圖書館作為國家文化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傳播社會信息、儲存閱讀資源以及提供知識服務等重要職責,在構建和完善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為特殊群體提供閱讀服務、滿足特殊群體的閱讀需求問題日益受到重視,以期更好地滿足特殊群體的閱讀需求和實現(xiàn)閱讀平權。本文擬通過對國內(nèi)公共圖書館特殊群體閱讀研究相關文獻(2000—2019年)的內(nèi)容分析,描繪我國公共圖書館對于特殊人群閱讀服務的研究圖景,分析目前取得的研究進展與存在不足。
當前,圖書館學界對于“特殊人群”有廣義和狹義的理解,廣義上指有著特殊閱讀需求的群體;狹義上指的是閱讀能力異常的群體。按照國際圖聯(lián)(IFLA)的界定,公共圖書館的特殊群體應該包括聾啞人、肢體殘疾者、老年人、行動能力不足及受限者、閱讀困難者等[1]。本文據(jù)此定義“特殊群體”。與此同時,在近年圖書館學的研究論文中,“弱勢群體”閱讀服務也常被提及,根據(jù)《辭海》的定義,弱勢群體也被稱作社會脆弱群體、社會弱者群體,在英文中稱Social Vulnerable Groups[2]。弱勢群體是根據(jù)其社會地位、生活條件而界定的,“弱勢群體”是指因自身條件或社會條件的制約,在社會活動中處于劣勢地位的社會群體,其中與“特殊群體”的概念有所交叉,如特殊群體中的老年人、殘疾人、兒童等群體在社會中多為弱勢群體,在研究文獻中也有所交叉,因此,本文將“弱勢群體”閱讀服務的相關文獻加入研究視野,同時檢索并分析,以期沒有遺珠之憾。
本文通過中國知網(wǎng)(CNKI)數(shù)據(jù)庫、萬方數(shù)據(jù)庫等數(shù)據(jù)庫中的期刊庫和碩博士論文庫進行關鍵詞檢索,將檢索出的文獻做為主要數(shù)據(jù)來源。檢索關鍵詞為:“特殊群體閱讀”或“弱勢群體閱讀”等為主要關鍵詞,時間檢索段為2000.01.01-2019.12.31,結合各關鍵詞檢索,經(jīng)過文獻的交叉比對,去除重復及無關文獻,得到文獻共153篇,以此作為主要分析數(shù)據(jù)。
本文采用文獻計量法和內(nèi)容分析法。文獻計量法是一種以各種文獻的外部特征為研究對象的量化分析方法。借助文獻的各種特征,來描述、評價、預測某一研究領域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通過對特殊群體閱相關文獻的發(fā)表時間、發(fā)表數(shù)量、分布學科領域等分析,了解目前我國公共圖書館對特殊群體閱讀服務的發(fā)展現(xiàn)狀。內(nèi)容分析法是一種對研究對象的內(nèi)容進行分析,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研究方法。對文獻內(nèi)容作客觀系統(tǒng)的定量分析,揭示其隱藏內(nèi)涵,并對研究目標發(fā)展規(guī)律做出預測。
如圖1所示,特殊群體以及弱勢群體閱讀的相關文獻在2000.01.01-2019.12.31的發(fā)表量統(tǒng)計顯示,2005年之前沒有相關文獻,2006年第一篇關于弱勢群體的研究文獻是賴群所寫的《關注弱勢群體閱讀 服務和諧社會》,發(fā)表于《農(nóng)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06年第11期。此后幾年間,年發(fā)文量較少。自2015年起,特殊群體、弱勢群體閱讀相關研究文獻突增,2017年有所下降,最高峰出現(xiàn)在2018年。分析其原因,與2015年12月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征求意見稿)》中對公共圖書館對特殊群體服務明確提出要求有關,政策層面上的推動促進了社會對特殊群體閱讀的重視度,相關研究隨之增加。
與此同時,科研項目的激勵,也起到了推動作用。表1中呈現(xiàn)2010-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青年項目立項(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統(tǒng)計,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和青年項目立項中均有關于公共圖書館對特殊群體閱讀的相關項目研究,其中年度項目“公共圖書館為閱讀障礙人群服務的理論、方法與對策研究”的負責人束漫在2013-2014年發(fā)表了多篇相關文獻。2015-2019年,除2017年外,均有特殊群體閱讀相關的重點項目、一般項目和青年項目。對照圖1,2015-2019年發(fā)文量增加顯著,與2013-2015年段的項目集中立項互相呼應,可見,相關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立項對相關論文發(fā)表量有著一定的影響,項目立項激勵著研究者群體的關注,促進了研究成果的發(fā)表,從而推動我國公共圖書館對特殊群體閱讀服務的學術發(fā)展水平。
圖1 2000-2019年特殊群體、弱勢群體閱讀相關文獻年度發(fā)表量統(tǒng)計表
表1 2010-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青年項目立項(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統(tǒng)計表
如圖2圖3所示,“特殊群體閱讀”與“弱勢群體閱讀”密切相關的十個主題詞中,“公共圖書館”分別占比21.67%和25%,說明公共圖書館是保障這些群體閱讀的主要陣地,“閱讀推廣”分別占比10%和10.83%,因此服務于特殊群體、弱勢群體是當前閱讀推廣工作的重要領域,引發(fā)了眾多討論,由此可見,公共圖書館,特殊群體、弱勢群體以及閱讀服務、閱讀推廣幾個主題密切相關,對特殊群體在閱讀需求以及閱讀平權的研究逐漸增長,對特殊群體閱讀的相關關注與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圖書館如何保障特殊群體的閱讀權利、如何更好地為特殊閱讀群體服務等方面。
圖2 特殊群體閱讀相關主題詞
圖3 弱勢群體閱讀相關主題詞
3.2.1 相關政策法規(guī)、服務體制保障
公共圖書館是人們獲取信息和學習的資源庫,也是特殊群體獲取信息資源的重要渠道,一些國家在對特殊群體閱讀服務方面發(fā)展較早,有著較為完備的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體制,公共圖書館系統(tǒng)對特殊群體的閱讀服務體系也相對完善。例如美國《圖書館服務和技術法》指出,在與特殊群體相關的項目及服務方面提供優(yōu)先權;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頒布《圖書館法》,把為特殊群體服務正式納入公共圖書館的責任范疇。2000年以來,我國圖書館界對特殊群體閱讀的服務問題日益重視。2015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征求意見稿)》的公布標志著我國在圖書館法治建設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其中針對特殊群體服務明確提出要求:根據(jù)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特點,開展閱讀指導和社會教育活動;考慮老年人、殘疾人等人群的特點,提供適合其需要的文獻信息資源、設施設備和服務[3]。
姜欣在《公共圖書館特殊群體服務體系建設研究》中指出,自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頒布后,我國公共圖書館的特殊群體服務步入快速發(fā)展期。上海、浙江等省市開始先后出臺相關圖書館條例和辦法。2000年前后,公共圖書館逐步開始應用為特殊閱讀群體服務的相關技術和閱讀設備。2008年,盲人數(shù)字圖書館建設完成,2011年,中國殘疾人數(shù)字圖書館也告建成。但仍然存在一定問題,服務水平地區(qū)間發(fā)展不平衡,只有部分地區(qū)的圖書館設置了特殊群體閱讀專區(qū);館際互借只在少數(shù)地區(qū)的圖書館提供。曹軼在《公共圖書館特殊群體閱讀服務的創(chuàng)新和挑戰(zhàn)》對我國公共圖書館對特殊群體的閱讀服務的發(fā)展狀況作了總結。相關服務在我國起步晚,受關注度不高,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盲目性和滯后性。存在定位不準確、資金籌措渠道單一、缺乏具體的政策保障以及有效的制度監(jiān)管等問題[4]。目前,我國尚無一部專門用來保護特殊群體平等獲取信息權利的法律法規(guī)。
公共圖書館作為讀者獲取信息和閱讀資源的重要場所,也是保障特殊閱讀群體有效獲得閱讀資源的體現(xiàn)。李昊青在《面向閱讀困難群體的圖書館閱讀資源配置機制研究——基于信息公平視角》中提到,閱讀困難群體受各種障礙因素影響而所處的弱勢地位主要體現(xiàn)在價值認同、資源建設、能力支持、服務保障四個方面。閱讀資源建設與閱讀活動開展是圖書館文化使命與責任,隨著社會信息分化和數(shù)字鴻溝日益凸顯,閱讀資源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本,而社會上存在著許多特殊群體無法有效獲取閱讀資源,公共圖書館有義務和責任為特殊群體提供閱讀服務幫助[5]。目前,我國公共圖書館的閱讀資源配置在建設理念、服務方式、運行機制等方面與實際社會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同樣,在《服務均等化視角下公共圖書館面向圖書群體的閱讀資源優(yōu)化配置研究》等文獻中也有相似觀點的表述。董瑩楠在《國外圖書館法律法規(guī)中有關弱勢群體服務的規(guī)定》中提到,我國《公共圖書館法》規(guī)定,應當考慮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的特點,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適合其需要的文獻信息、無障礙設施設備和服務等[6]。侯小紅在《新時期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也對圖書館在弱勢群體的閱讀服務方面提出了完備相關機制體制、進行內(nèi)部創(chuàng)新機制的觀點。圖書館的內(nèi)部創(chuàng)新機制主要包括提升服務理念,推動弱勢群體閱讀創(chuàng)造條件和引入“圖書館+”社會合作和聯(lián)動機制[7]。
范并思在《圖書館服務中兒童權利原則研究》中指出,由于我國公共圖書館未成年人服務理論基礎薄弱,政策指南和規(guī)章制度不健全,圖書館未成年人服務的基礎知識不普及,其理論與實踐存在不少認識的盲點與誤區(qū),直接影響服務水準的提高[8]。殘障人士是社會中特殊的弱勢群體,享受平等獲取信息的權利,公共圖書館的體制機制對殘疾人群體的幫助不足,相關體系和服務有待完善。尤其是特殊兒童群體,針對他們的閱讀服務亟待提升服務質(zhì)量。
3.2.2 建立特殊群體閱讀服務實踐模式
隨著近些年國家對特殊群體閱讀服務的重視,公共圖書館在針對兒童、老年人、殘疾人以及其他有閱讀障礙的人群分別實施有針對性的服務,采用不同的服務方式,因地制宜,為特殊群體提供相適應的服務,以滿足不同類別的特殊群體的閱讀需求。
洪偉達、王政在《閱讀困難群體的閱讀需求和閱讀行為調(diào)查研究》對閱讀困難群體的閱讀需求做了相關調(diào)查研究。由于閱讀困難群體在性別、年齡、教育背景、就業(yè)等方面往往處于劣勢,其閱讀行為受到了一定限制,尤其是在閱讀資源的獲取方面,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9]。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很大一部分閱讀困難群體對圖書館的認知程度較低,使用圖書館服務時仍停留和局限在傳統(tǒng)服務領域,無法充分利用圖書館提供的各類有效閱讀途徑。同時,公共圖書館對兒童、老年、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對應細化服務不完備、對應的閱讀設備不充足,使特殊群體在閱讀時體驗不佳。邱奉捷、王子舟的《北京市殘疾人閱讀及公共圖書館利用情況的調(diào)查報告》中指出北京市圖書館對殘疾人閱讀服務方面主要問題在于圖書館為聽力和語言障礙的殘疾人提供的手語服務不夠,被調(diào)查者對文獻更新速度不太滿意,不能及時購入新書,書刊太陳舊。另外,圖書館開放時間短,可借閱范圍小,圖書檢索不便捷,設施不夠人性化[10]。因此公共圖書館系統(tǒng)應著重加強對閱讀服務使用功能介紹的宣傳推廣,同時提升館員采購、分類、服務等業(yè)務水平,增加手語服務或視覺提示等專門化服務。
從實踐層面上來看,越來越多的面向視障兒童、閱讀困難兒童的閱讀活動在圖書館開展,張際、楊波的《少年兒童圖書館為自閉癥兒童服務的實踐研究》和劉曉英的《少年兒童圖書館為自閉癥兒童服務的思考》,提到圖書館對特殊兒童進行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并提到多元化閱讀活動的開展是目前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中所欠缺的,這也是目前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發(fā)展和進步的要求。束漫、田花蔓在《圖書館自閉癥兒童服務研究》中對我國公共圖書館中自閉癥兒童開展的閱讀服務現(xiàn)狀和存在問題進行研究。由于對自閉癥兒童閱讀問題的忽視,導致目前針對這一群體的閱讀服務理念落后,閱讀引導方式效果不佳、專門的閱讀設備缺乏、適合自閉癥兒童閱讀的館藏資源匱乏等問題,應盡快引起重視,完善服務體系,幫助自閉癥兒童獲得與其他兒童平等的閱讀服務,幫助其接觸社會、融入社會[11]。國外公共圖書館采用“寵物輔助閱讀”“夏日閱讀計劃”等有效服務,幫助自閉癥兒童進行閱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自閉癥兒童閱讀服務的發(fā)展提供了服務方向。萬宇、章婕在《“分眾閱讀”視角下的特殊兒童圖書館服務》[12]一文中提出,特殊兒童群體在閱讀的服務需求、服務類型、服務手段、服務效果評估上都存在者的群體差異性,因此,對特殊兒童分眾閱讀的需求細分,建立特殊兒童分眾閱讀的效果評估體系是進行閱讀服務的重中之重。文中建設地提出了對特殊兒童分眾閱讀服務模型的建立,為公共圖書館系統(tǒng)深耕于特殊兒童分眾閱讀的閱讀服務領域中提出了框架式的建議,細分特殊兒童分眾群體,針對分眾閱讀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閱讀服務,進行科學效果測評特殊兒童分眾閱讀的圖書館服務將大有可為,更是推動全民閱讀,提高國民幸福度的重要舉措。
孟令博在《創(chuàng)新公共圖書館對特殊閱讀群體服務的思考》中對我國老年人閱讀服務提出創(chuàng)新建議。目前我國圖書館對老年讀者提供的閱讀服務不夠細致,獲取資料便捷度較低,對于電子設備使用普及不夠。這里可以借鑒日本的閱讀服務經(jīng)驗,例如日本的新座市立圖書館、東京都的港區(qū)立圖書館等都將面對面朗讀做為一種常設服務,老年閱讀群體可以預約特定日期,獲得一對一的面對面閱讀服務;為聽覺障礙者提供筆談器;為盲人提供聲音誘導裝置和無障礙設施……這些服務設施在我國也有體現(xiàn),但普及率不夠,資源分配不均,有待發(fā)展完善[13]。隨著社會老齡化的趨勢,做好老年讀者的閱讀服務也是當下公共圖書館發(fā)展的重要關注領域。
3.2.3 圖書館專業(yè)人員的服務技能與素質(zhì)研究
針對特殊群體的閱讀服務中,圖書館服務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服務技能都深切影響著讀者閱讀體驗。目前,在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技能培訓上仍存在欠缺,圖書館員的信息素養(yǎng)和服務能力不足,反映在針對特殊群體的閱讀服務中專業(yè)化程度低,精準化服務程度低。楊彥嫦在《公共圖書館為閱讀障礙兒童服務策略研究》中結合眾多案例經(jīng)驗,對怎樣更好地為閱讀障礙兒童提供閱讀服務提出合理建議。在為閱讀障礙兒童提供閱讀服務的過程中,圖書館員必須接受相應的專業(yè)培訓,掌握與閱讀障礙相關的專業(yè)知識,保護好兒童的自尊心,讓閱讀障礙兒童感受到閱讀的樂趣[14]。龐志杰在《談特殊群體閱讀服務的進步與挑戰(zhàn)》提到,圖書館員對老年人以及殘疾人特殊群體的服務是極為重要的。圖書館工作人員積極主動、熱心以及耐心的指導,能夠讓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感受到尊重與關懷,提高閱讀體驗感[15]。圖書館員應初步具備盲文、手語、閱讀引導等專業(yè)技能,參加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才能勝任更專業(yè)精準的閱讀服務。在英國,采取圖書館員專業(yè)資格認證制度,國家會撥出專項資金用于圖書館員培訓,使圖書館服務人員在服務特殊群體閱讀時更具備專業(yè)技能與職業(yè)素養(yǎng),使讀者在體驗閱讀服務中有良好的感受,并享受閱讀平權。因此完善培訓體系,進行特定領域的專業(yè)服務資格認證,可以賦予公共圖書館服務人員更全面的業(yè)務平臺和更精準的服務能力。
我國公共圖書館對特殊群體的閱讀服務不斷發(fā)展,日益受到關注與重視,并在研究與實踐層面都有所推進,同時也需要正視發(fā)展中的問題,對特殊群體的服務存在不成體系、制度不健全、資源建設力度不夠、服務功能不完善等問題。目前,我國尚未形成完備的圖書館對特殊群體閱讀服務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需要不斷完善政策層面的建設;向特殊群體閱讀提供的針對性閱讀服務正逐步細分功能,仍存在文獻資源覆蓋不夠全面,特殊閱讀設備不完善等問題;針對不同特殊群體分眾化閱讀需求分析較少,相關的培訓、活動開展和服務不到位;因地域不同,存在政策支持、資金投入、設施配備等的差異,存在地域發(fā)展不均;對我國特殊群體的閱讀服務的關注度增強,研究更側(cè)重于理論研究,實踐研究還不夠深入,服務標準規(guī)范化不夠,都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和積極實踐。
綜上,國家應盡快出臺相關特殊群體閱讀相關法律法規(guī),保障特殊群體的閱讀權利;平衡區(qū)域間資源差異,提供無障礙的閱讀資源配置結構;制定適用于各特殊群體的服務標準,保障特殊閱讀群體獲得公平獲取閱讀資源的權利,為其閱讀提供規(guī)范化科學化服務。保障閱讀公平,推動全民閱讀,提高國民幸福,公共圖書館系統(tǒng)在服務于特殊群體閱讀服務領域中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