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訥
愛上頂峰
第一次出發(fā)
珠穆朗瑪峰,藏語中的“第三女神”,從海拔5200米的大本營望去,大多時候是恬靜而美麗的,偶爾也會翻臉,頭頂一縷旗云,或覆蓋著波譎云詭的烏云,狂風暴雪,讓人看不清楚真面目。
5月是珠峰最佳的春季登山期,窗口期能出現(xiàn)2到3次。畢竟是世界第一高峰,攀登周期較長,從大本營出發(fā),一般要經(jīng)過5800米過渡營地,到6500米前進營地休整一天后,再往上攀登,途徑7028米—7790米—8300米,直至登頂。如果不出現(xiàn)任何極端天氣,攀登周期差不多要持續(xù)一周!
英國著名登山家喬治·馬洛里曾在記者問到“為何想攀登珠穆朗瑪峰”時,有一句精彩的回答:“因為山就在那里!”盡管馬洛里在1924年6月8日第二次沖向珠峰時壯烈犧牲,但這句話仍被引為經(jīng)典,也被用來解釋珠峰的魅力所在。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的登山愛好者沒有像往年一樣匯聚在珠峰腳下,只有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定日縣的珠峰北坡,來了一支2020珠峰測量登山隊。他們將使用先進的測量設(shè)備,繼1975年和2005年之后,再度為珠峰測量身高。
這是一項由兩支英雄團隊共同承擔的國家重大任務(wù),一支來自國家測繪局第一大地測量隊,另一支是中國登山隊。兩支隊伍的戰(zhàn)績無需贅述。單就中國登山隊來說,自1960年成功從北坡登上珠峰,便與無數(shù)輝煌連接在一起:1975年成功登頂測量珠峰高度:1988年中日尼聯(lián)合雙跨珠峰;2003年在“非典時期”成功登頂,“不畏艱險、頑強拼搏、團結(jié)協(xié)作、勇攀高峰”的16字登山精神從此響徹體育界內(nèi)外,鼓勵著自強不息的中國人。2008年,中國登山隊在珠峰成功實現(xiàn)北京奧運會火炬?zhèn)鬟f,完成了中國人在申奧之時的承諾。
2020年是中國人成功從北坡登珠峰60周年,繼承前輩的光榮傳統(tǒng),中國登山隊樹立了必勝目標,最終再一次成功!
5月27日上午11時,2020珠峰測量登山隊8名攻頂隊員次落、袁復(fù)棟、李富慶、普布頓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羅布、洛桑頓珠克服重重困難,從北坡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隨后進行了150分鐘的測量工作,測量數(shù)據(jù)成功準確,得到國測一大隊的高度肯定。這是中國登山隊第三次與測繪人員共同執(zhí)行珠峰測量登山國家任務(wù),又是一場漂漂亮亮的勝利!
5月6日,2020珠峰測量登山隊總指揮王勇峰發(fā)出“向頂峰進發(fā)”的指令后,30余名隊員在午后兩點左右出發(fā),計劃攻頂時間為5月12日。當天經(jīng)過5小時20分鐘的艱難跋涉,全員抵達5800米的過渡營地。
5月7日上午11點左右,登山隊員從海拔5800米的過渡營地出發(fā),徒步約6小時抵達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當天能見度比較低,營地飄著小雪,風力較小。
8日一天休整,隊員們沒有繼續(xù)前行。此前6名修路隊員和7名運輸隊員從6500米向7028米Cl營地前行,突破北坳天險。他們發(fā)現(xiàn)北坳降雪較大,容易導致流雪危險。隊長次落等人在抵達北坳冰壁觀察情況后,與大本營指揮部商量,決定放棄第一個窗口期,即12日登頂計劃暫時取消,全隊分兩批下撤,等待下一個窗口期。
5月10日晚18點30分左右,隊員全部下撤到大本營。休整!
氣象預(yù)報顯示:5月22日左右會出現(xiàn)好天氣。按照登山周期,2020珠峰測量登山隊制定了第二次攻頂計劃,時間為22日。
5月16日,珠峰大本營召開動員大會,王勇峰布置了第二次出發(fā)的攀登計劃,要求全體隊員聽從隊長次落指揮,個人無條件服從團隊。在登山過程中要做好環(huán)保工作,時刻保證每一名隊員的生命安全!
16日午飯后,隊伍第二次出發(fā),當晚抵達5800米過渡營地。這一次,王勇峰與國測一大隊隊長李國鵬、西藏體育局局長尼瑪次仁將隊伍送至5800米。
17日,隊伍抵達6500米前進營地。
5月18日上午,次落在海拔6500米前進營地召開攻頂動員會,公布名單。次落擔任攻頂組組長,其余11名攻頂組隊員為袁復(fù)棟、李富慶、陳剛、王偉、桑登次旺、普布頓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旺青索朗、洛桑頓珠、次仁羅布。
5月20日,為了確保22日沖頂,即便營地陣風很大,隊員們堅持行軍,經(jīng)歷了自出發(fā)以來難度最大的一天。由于風大,隊伍原計劃10點出發(fā),直到12點30分才出發(fā),到海拔7500米“大風口”的大雪坡攀登過程中,能見度特別低,風特別大。按計劃,當天一定要到7790米C2營地。大家趕上風大的時候先停下來,風小的時候再攀登。下雪刮風導致山上起霧,能見度很低,行軍難度比較大。一直到晚上19點左右,隊員才陸續(xù)抵達營地。晚飯后天氣更為惡劣,雪越來越大,風力漸漸變小。
5月21日,原計劃從7790米行軍至8300米,但在行至8000米左右時,雪勢過大,有些地方的雪甚至到了大腿根,有雪崩危險,行走很困難??紤]到隊員安全,前線指揮部決定:所有隊員下撤至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休整待命。
這一次攻至7790米,隊員的體力消耗較大。下撤,對大家的士氣打擊較大。兩次攻頂,兩度受挫,隊員們沒有放棄,他們留在營地休整待命。大本營指揮部請來西藏氣象局6名工作人員駐守前線,將天氣預(yù)報精確到小時,繼續(xù)尋找合適的時機再度沖頂。
5月24日,登山隊第三次向頂峰出發(fā),當晚突破北坳營地7028米,這一次的攻頂時間定為27日。
即便天氣預(yù)報呈現(xiàn)27日好天氣,由于珠峰登頂時間較長,登山隊員們在5月25日再度遭遇壞天氣,突破“大風口”7500米,再度遭遇艱難的一天。從海拔7028米的C1營地出發(fā)時,風力就非常大,行至“大風口”時風力更大,隊員們無法正常攀登,只能趴在路線上慢慢前進。抵達C2營地后,隊員們在大風中花了一個小時,也沒能把帳篷搭起來,只能抱著石頭趴下躲避大風。為了趕上27日的窗口期,他們必須在大風中繼續(xù)行軍。
在大風中艱難地搭起7頂帳篷后,大家一直擔心帳篷被大風吹走或吹壞。他們擠在一頂帳篷里,抓著帳篷桿坐著休息,小心保護著頂峰測量所需的儀器,一晚上幾次出來加固帳篷。直到凌晨5點,大風才稍微減緩。
26日下午3點40分左右,8名攻頂隊員次落、袁復(fù)棟、李富慶、普布頓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羅布、洛桑頓珠經(jīng)過4個多小時的攀登,順利抵達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隨后,修路隊員修通登頂路線。盡管大本營大雪紛飛,但是山上天氣不錯,一切進展順利。
攻頂之戰(zhàn)在27日凌晨展開。1點左右,隊員們起床燒水吃早飯,檢查好測量的儀器設(shè)備,2點10分左右換好冰爪出發(fā)。大本營以及北坳營地一直下雪,但山上沒有降雪,只在風中有一些飄雪,風力約8級。這樣的飄雪容易影響視線,原本計劃6小時登頂,延長了兩個多小時,直到27日上午11點左右,次落通過步話機向大本營報告:隊員全部登頂!隨后,隊員們展開珠峰測繪等工作。
5月27日是2020珠峰測量登山隊攻頂?shù)臎Q勝之夜。從凌晨1點至上午11點登頂成功,前線總指揮王勇峰一直與前方保持聯(lián)絡(luò)。決勝之夜成為大本營的無眠之夜。
0點40分,王勇峰來到指揮帳篷,說:“睡了有40分鐘吧!”5分鐘后,副總指揮張志堅和自然資源部、國測一大隊的負責人以及各路媒體記者50多人,擠滿了不足40平方米的帳篷。
此時的大本營,紛紛揚揚的大雪下了近一天,踩著積雪走來,每一步都深陷其中,雪深超過10厘米,讓人不禁擔憂山上的天氣。
總指揮王勇峰在隊員第二次出發(fā)之前作動員。
隊長次落在行進中。
奮力攀登
凌晨1點左右,王勇峰用報話機呼叫次落。
王勇峰:次落次落,山上的天氣怎么樣?大本營雪很大。
次落:山上有小小的吹雪,風不大。
王勇峰:等你出發(fā)!
次落:我們收拾起床,爭取兩點出發(fā)。
從報話機中得知,此時的8300米突擊營地,天氣還算不錯,小雪,有微風,對攻頂影響不大。
王勇峰又接通T6500米的接應(yīng)組組長蔡卿。
王勇峰:蔡卿,現(xiàn)在大本營的雪比較大,你關(guān)注一下北坳的雪勢。
蔡卿:6500米營地的雪比較大,明天起床后我們會去北坳冰壁走一下,隨時關(guān)注情況,做好接應(yīng)。
1點27分,王勇峰再次接通8300米營地攀登隊長袁復(fù)棟的電話。
王勇峰:棟棟!現(xiàn)在情況怎么樣?
袁復(fù)棟:正在燒水,燒開了馬上做早飯。天氣還可以,沒有風,沒有雪,是個陰天。
通過袁復(fù)棟發(fā)來的視頻可以看出,隊員們早餐有煮麥片,還有小面包,甜的三角面包,以及藏族隊員喜愛的糌粑。
王勇峰又一次接通了蔡卿。
王勇峰:蔡卿!請報一下6500米營地外面的雪層厚度。
蔡卿:我隨便找了個地方,拿手插了一下,大約有20多厘米。雪還在下,比半小時之前小一點。
2點01分,報話機里傳來了次落的聲音。
次落:隊員們正在穿冰爪,系安全帶,準備一起出發(fā)!
王勇峰:儀器設(shè)備都檢查好了嗎?
次落:都準備好了,10分鐘左右就可以出發(fā)了。
王勇峰:8300米天氣怎么樣?
次落:有吹雪,但風不大。
王勇峰:等待你們的好消息!
次落:謝謝總指揮。第一臺階、第二臺階、第三臺階、頂峰都會呼叫大本營。
此時已經(jīng)是27日凌晨2點10分,王勇峰向指揮帳篷里的人們介紹了前方相關(guān)情況,招呼大家回到各自的帳篷休息。
漫長而煎熬的等待。帳篷里溫度低于零下10攝氏度,大家裹緊羽絨服,打開電暖氣烤手。廚房里準備好了熱騰騰的酥油茶和甜茶,為大家驅(qū)寒。夜顯得很長,大雪依然在下著,剛踩出來的腳印很快就被大雪覆蓋。
4點40分左右,大家開始坐不住了,紛紛猜測登山隊員們應(yīng)該到了哪里,怎么還沒信息。終于,前方傳來消息:“大本營!大本營!已經(jīng)抵達了8500米。有點飄雪,風不大?!彪m然有了消息,但比意料中來得晚。
7點30分左右,隊員匯報抵達第二臺階8700米中國梯。這個時間比預(yù)想的延遲了近一小時。據(jù)前方匯報,山上飄雪,視線不佳,看不清楚路。
此時,大本營的上空逐漸晴朗,不但指揮部帳篷里擠滿了人,院子里也都站滿了人。大家紛紛望向珠峰方向,關(guān)注著天氣情況。
8點10分,報話機里傳來最新消息:所有登山隊員通過第二臺階,來到第三臺階下面,準備換氧氣,繼續(xù)前進!
9點58分,報話機又傳來消息:度過8800米橫切冰面。此時,從北坡攀登珠峰的所有難點都已經(jīng)完成。大本營里傳出輕松的消息,但不到最后一刻,沒有人可以輕松以待。
10點20分,在眾人關(guān)注的目光中,王勇峰再度聯(lián)系前線,還沒有登頂。
登頂過程并不順利,攻頂組成員均為有經(jīng)驗、能力超強的登山隊員,但原本6小時的登頂計劃還是延長了兩個多小時,可見天氣不理想。
終于,上午11點左右,報話機里傳出隊長次落發(fā)來的信息:向大本營報告,所有隊員均已登頂!
瞬間,香檳酒噴灑出來,王勇峰、張志堅、尼瑪次仁,自然資源部和國測一大隊的人員,現(xiàn)場的媒體、氣象、保障等工作人員一起歡呼!“扎西德勒”的祝福聲響徹大本營上空。
樹立覘標
“心情非常激動,國家交給我們的任務(wù)已經(jīng)完成了第一步,馬上開展后續(xù)工作”,王勇峰表示,成功登頂只完成了50%的任務(wù),把測量工作完成,所有隊員撤到安全地帶后,才算圓滿完成本次活動。
電視屏幕上出現(xiàn)了測量隊員在珠峰頂部測量的畫面,自然資源部國測一大隊的人員與前方開始聯(lián)絡(luò)數(shù)據(jù)傳輸。過程并不順利,150分鐘后,次落和隊員們結(jié)束了全部測量工作,將測量儀器背下珠峰。他們創(chuàng)造了中國人在珠峰頂上停留時間最長紀錄!
次落一句“報告大本營,該做的工作都已經(jīng)完成”之后,王勇峰一聲令下:“下撤!”大本營帳篷里一陣唏噓,不少人流下眼淚,感動于大家完成任務(wù)的執(zhí)著與堅持。掌聲與歡呼聲背后是無數(shù)的感慨!
次落,45歲,本次測量登山隊隊長,北京奧運珠峰傳遞火炬手,有4次珠峰登頂經(jīng)歷,中國登山協(xié)會高山探險部部長。
袁復(fù)棟,34歲,本次珠峰測量隊的攀登隊長,北京奧運會火炬手,有兩次珠峰登頂經(jīng)歷。
從去年9月參加本次測量登山的協(xié)調(diào)會以來,次落心頭便是“責任”兩字,要保證圓滿完成測量任務(wù),又要保證登山隊員的絕對安全,他一刻都不敢放松,對每一次抉擇都抱有強大的責任感。袁復(fù)棟去年年底和次落隊長一起參與挑選隊員,一直在隊伍當中。最終,兩人成功帶領(lǐng)隊員登頂,圓滿完成測量任務(wù),再一次為中國登山隊書寫了大大的輝煌。
1月份隊伍集結(jié)訓l練,3月份抵達西藏,4月份進駐大本營,5月27日成功登頂并完成測量任務(wù),回顧整個攀登過程,次落感覺舉步維艱,隊伍的訓l練時間并不充足,攀登過程同樣一波三折。袁復(fù)棟認為攀登過程異常艱難,但無論如何,兩人都堅信,中國人一定能創(chuàng)造新的奇跡,再一次書寫“成功”的歷史。
勇士們成功登頂一刻,大本營指揮帳篷中一片歡騰。
“5月25日,我們從7028米冒著大風往上沖的時候,大家心里都清楚,第三次沖頂應(yīng)該是最后一次機會了,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全國、全世界這么多雙眼睛盯著我們……”袁復(fù)棟說,他從未想到“失敗”,“60年前,老一輩登山家在那么艱苦的情況下,都能克服所有艱難險阻,最終站上珠峰之巔。相比之下,我們今天的這點困難算什么,沖也要沖到頂上去”。
回顧本次攀登過程,兩人不約而同地回憶了幾個階段。袁復(fù)棟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次下撤。
第一道心理關(guān):重拾信心服從大局
第一道難關(guān)出現(xiàn)在第二次沖頂失敗那天,也就是5月21日。按照計劃,再有兩天就要沖頂。但是山上降雪過厚,修路組無法上去,便與隊長次落溝通,經(jīng)與大本營總指揮共同商議后決定下撤。
“實在沒法繼續(xù)前進,雪太大了。每一步都過膝蓋”,次落說,這樣的糟糕天氣不但容易出問題,還會嚴重影響隊伍的效率,平時走十步路的體力,在這里只能走兩步。
次落宣布下撤的決定時,從大家眼里看到了打擊,“好多人都不想下去,好不容易到了這里,下去,一切都要重來!加上此前攀登的體力消耗,每個人都遭受了不小打擊”。
經(jīng)過短暫的情緒調(diào)整,大家決定集體下撤。整個下撤過程,隊員們情緒和體能都消耗殆盡,好幾名隊員跌跤,默默地爬起來,繼續(xù)走。盡管心里有點氣餒,但每個人都在憑借強大的信念支撐自己。
回到6500米營地后,大家的情緒逐漸恢復(fù),互相打氣鼓勵?!拔覀冞€有一周的時間,還有機會!”次落的這句話是安慰大家,也是每個人堅信的事實。
登山就是這樣,信心和信念是最不能缺乏的。休整了一晚,團隊士氣高漲,無論身體還是精神,都重新活躍起來。袁復(fù)棟說:“登山不是崇尚個人的項目,更需要的是團隊精神?!?/p>
5月22日、23日,大家在6500米休整了兩天,看著大雪,等待天氣好轉(zhuǎn)。登山的人都知道一句格言:“下雪,三天不動。”次落卻在考慮第三次機會,尤其在前兩個窗口期無法進擊之后,第三個窗口期成了唯一機會。時間已經(jīng)到了5月下旬,必須抓住最后一個窗口期,甚至有可能需要隊員們跨營地攀登。
12名沖頂隊員縮減為8人,挑選的原則是體能好、有珠峰登頂經(jīng)驗,又會使用測量儀器。24日第三次出發(fā)之前,8人名單公布,現(xiàn)場一片安靜,每個人都知道這是必須接受的決定。在保證成功登頂并完成測量的任務(wù)要求下,任何個人意愿都變得微不足道。
第二道險關(guān):突破大風口
5月24日,沖頂隊員第三次出發(fā),從6500米行進到7028米,天氣還是非常舒服的。但在5月25日向7790米行軍的時候,卻經(jīng)歷了永生難忘的煎熬。
“出發(fā)的時候還好,上到7300米的時候,突然起了大風,到7500米的時候差不多能達到12級,風速26米,秒”。袁復(fù)棟介紹說,這樣的風速不時把人吹倒,或者吹到側(cè)面去,偏離攀登路線。但是大家摔倒了爬起來繼續(xù)走,吹到一邊去就回到原來的路上,降低重心再爬。大家前后照應(yīng),看見誰被吹偏了,會伸手拉一把,“這一天的攀登真正領(lǐng)悟到什么叫團隊精神,什么叫登山精神,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當時,有不少隊員等著我下達下撤的命令。但是如果真的下撤了,我們這次沖頂機會就沒有了”。次落咬著牙發(fā)布一道命令,風太大的時候就停下來,等風稍微小點再前進。第三個窗口期有兩個日子,27日和28日,他希望能在27日沖頂,即便不成功,還有28日。如果把希望都寄托于28日,那就再也沒有余地了。
頂風冒雪突破大風口,好不容易抵達7790米C2營地?!帮L大到不可想象,帳篷搭起來就縮在一起,桿子完全變形,搭了兩次,斷了兩次”。次落安排大家在風力太大的時候到大石頭后面躲避一下。歷經(jīng)近兩個小時,隊員們才艱難搭起7頂帳篷。他們與大風奮斗了一夜。
“其實,每個人的心里都會恐懼。那么大的風,人站不住,帳篷里聽到的都是嘩嘩嘩的聲音。風從西邊往東吹,我們就在西邊墊上個包。一個人用身體抵住帳篷,不讓風從底下吹,擔心帳篷會掀起來,有一名隊員一晚上都保持壓在包上的姿勢”。
袁復(fù)棟和兩名隊員擠在一個帳篷里,一個人壓住帳篷,另一名隊員將重約8公斤的重力儀掛在帳篷中間,用身體抵住,另一邊用重物抵住,保持儀器不能傾斜倒地?!耙煌砩?,隊員們基本上都沒有睡覺,擔心帳篷被吹跑,擔心儀器倒了……”直到凌晨5點鐘,風力終于逐漸小了。次落放下心來,和大一起抓緊時間補覺。
“這個晚上,每個人都沒有入睡。我要求大家穿著連體服、登山靴,做好最壞的準備”。聽著外面嘩嘩嘩的風聲,次落這一晚不知道如何度過,他擔心帳篷被吹塌吹跑。一旦那樣的情況發(fā)生,他就讓隊員鉆進僅存的帳篷里,甚至做好夜里戶外保暖的準備。
第三道難關(guān):沖頂測量困難重重
按照天氣預(yù)報,以為突破大風口是最艱難的一天,沒想到隨后的登頂過程更艱難。
27日凌晨2點,8名沖頂隊員穿好冰爪開始沖頂。出發(fā)的時候,前方報告天氣還不錯,風力很小,基本上沒有吹雪。上到山脊8400米左右的時候,天氣突然變化,風雪交加,吹雪嚴重阻礙了隊員們的前進步伐。袁復(fù)棟解釋說:“我們的眼部周圍有熱度,雪一吹上來會融化,上下睫毛就粘在了一起。這時候要閉上眼睛過一會兒,讓雪融化,再往前走。走幾步又凍上了,要再來一遍……視線模糊,攀登節(jié)奏很慢?!?/p>
吹雪嚴重影響了登山速度,上午8點多鐘,差不多是大本營估計的沖頂時間了,但他們才翻過第二臺階。這當中,吹雪還導致次落、袁復(fù)棟等人出現(xiàn)凍傷。“我們臉部下面戴了氧氣面罩,雪吹到這里會融化,積在臉上,出現(xiàn)凍傷”。他們?nèi)活櫜簧线@些,直到完成任務(wù)下撤到6500米營地后,次落和袁復(fù)棟等幾個人才互相發(fā)現(xiàn)了臉上的凍傷。
次落說:“這都是小事。成功登頂,測量好數(shù)據(jù)后,隊伍回到8300米,我心里稍微放松了一下。到這里,基本上能保證每一名隊員的生命安全了。等到國測一大隊告訴我們數(shù)據(jù)完好齊備,我的心終于踏實了,這個時候才算真正完成了任務(wù)?!?/p>
在比預(yù)計時間晚了近3個小時,臨近上午11點,隊員們成功登頂。盡管大本營一片歡騰,媒體都在搶發(fā)新聞,但次落和袁復(fù)棟知道,他們的任務(wù)才完成了一半。隨后的測量工作,他們又進行了150分鐘,測量過程并不順利。
“我們8個人基本上是一起登頂?shù)?。到達之后就開始選地方,分工操作”。在8800多米的珠峰頂上,極端天氣之下,一切看來簡單的事情都可能出現(xiàn)意外。
第一個不順利是覘標中間支撐的鋼管與主體結(jié)構(gòu)凍在一起,導致覘標架起后無法直立。隊員們先要把冰塊去掉。覘標重新立起來后,測驗數(shù)據(jù)需要足夠的時間,這也是隊員們在珠峰頂上停留時間較長的原因。為了采集到足夠的數(shù)據(jù),他們重啟并驗證了多次操作,并要保證足夠長的測量時間。
這些操作都要隊員們在珠峰頂上不戴手套操作,時間長了會出現(xiàn)凍傷。操作到一定時候就要停下來取暖,再去操作,這也讓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當國測一大隊宣布一切數(shù)據(jù)順利的時候,次落和袁復(fù)棟等終于松了一口氣,宣告這次任務(wù)圓滿成功!
測量登山活動總指揮王勇峰愛兵如子,13時30分發(fā)出指令:“次落次落,我命令你們馬上下撤!”他擔心隊員們再待下去會出危險。次落在報話機中給出回答:“馬上下撤!該完成的工作都已經(jīng)完成,請大本營放心!”掌聲與歡呼聲同時響起,現(xiàn)場滿是熱淚。
責編 柏強
迎接勇士成功下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