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菊
摘? ? 要:“跨界”融合唱法作為一種多元的演唱形式,融合了多種西方聲樂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技藝的精髓,做到了使古典與流行共存,受到了大家的歡迎。本文論述我國當代下的“跨界”融合唱法的發(fā)展與變化,并對“跨界”融合唱法進行理解、定義。
關鍵詞:“跨界”;融合;唱法
一、我國“跨界”融合唱法的發(fā)展
自2000年左右,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在她獨唱音樂會上,經(jīng)常演唱一些風格差別較大的歌曲,如《洗菜心》與《夜鶯》……即便歌曲風格和類型差異較大,但她都拿捏的恰到好處。吳碧霞是我國較早能同時熟練掌握民、美兩種唱法技巧的歌唱家,并能熟練的把這些技巧運用在不同流派、風格的作品中,這便是中國較早出現(xiàn)的的跨界演唱。
隨后在2006年,青年女高音歌唱家譚晶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的獨唱音樂會上,也運用了“跨界”風格,成功的演唱了十六首風格不同的歌曲。譚晶在歌曲演唱中既能加入了民族唱法,又把流行的演唱技巧加入其中,使歌曲的演繹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凸顯了歌曲的情感,這種民、通結(jié)合的演唱方式引起了聲樂界的廣泛關注。在2011年7月19 日,常思思作為80后民族聲樂的領軍人物之一的青年女高音歌唱家,舉辦了個人獨唱音樂會,其中像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春天的芭蕾》和《瑪依拉變奏曲》,常思思把美聲唱法中的花腔技巧融入到傳統(tǒng)的民族聲樂之中,使歌聲大氣,充滿活力又不失民族風格。這種把多種元素融入到聲樂演唱中的開創(chuàng)性嘗試,使她的演唱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同時歌曲也演繹出了新的色彩,受到許多專業(yè)人士和廣大群眾的研究和喜愛。
隨著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2019年關于學院派唱法的節(jié)目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并引發(fā)了人們的興趣,如《聲入人心》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樣的節(jié)目中,“跨界”融合的演唱方法在他們的歌曲演唱中被大量的使用。比如:當紅歌手周深,他原本學習的是美聲唱法,但在他現(xiàn)今的演繹中流行唱法的咬字方式占著很大一部分,同時在高音處也有民族唱法的加入,這種融合性的“跨界”融合唱法把歌曲的情感演繹的淋漓盡致,也把他純凈明亮的音色發(fā)揮到了極致。這種在演唱方式上進行再加工創(chuàng)造,重新演繹歌曲,賦予歌曲新的活力,充分體現(xiàn)了跨界演唱的優(yōu)點。在近幾年,這種融合性的“跨界”唱法例子多不勝數(shù),這樣多元素跨界融合的唱法也成為一種發(fā)展趨勢,等待廣大的聲樂學習者去研究和參透。
二、“跨界”融合唱法的定義
在近十幾年里,“跨界”唱法在聲樂領域引發(fā)了大家的思考和關注。關于“跨界”的理解和定義,有人把“跨界”定義為歌曲演繹時的一種多元融合的演唱方法,如琚紅軍在《“跨界唱法”對現(xiàn)代聲樂教學的啟示”跨界唱法”對現(xiàn)代聲樂教學的啟示》里提出“廣義上來講,跨界包含多元化的演唱方法、多元化的演唱風格、多元化的演唱形式、多元化的演唱語言”。①薛強華在《多元文化視閾下的跨界演唱》里指出“我國跨界演唱文化現(xiàn)象是多元的”。②也有把“跨界”定義為一種不同風格的演唱就是“跨界”,如:馮鋼在《什么是歌唱的最高境界--評吳碧霞的“ 跨界”》中指出“跨界,按漢語的字面意思,是指空間上邁過一定的界限,或兩腿分在兩界立著,同時掌握了中國聲樂作品與外國聲樂作品兩種不同風格的聲樂演唱方法”。③他們都對多種唱法概念闡述,然后分析其區(qū)別及不同的優(yōu)勢。
這兩種說法都是站在一定的角度去解讀“跨界”,前者站在多元聲樂演唱的方法角度去解讀“跨界”,后者站在聲樂唱法的界定角度去解讀,說明當下我國的聲樂發(fā)展逐漸從學習西方的理論過度到對當今我國民族本土音樂歌曲本體上的研究。筆者看來,“跨界”融合唱法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首先“跨”就是要跨越,打破事物既定的規(guī)定;“界”是界定界限,說明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界線;而本文中的“跨界”則是指跨越固有聲樂唱法的界定,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融合”的字面意思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進行有理的相互混合,而“融合”是否恰到好處,與演唱者的聲樂技巧、演唱經(jīng)驗以及審美情趣息息相關。
“跨界”融合唱法是指每一種歌唱的方法或者發(fā)聲技巧,這些方法可以是民族,也可以是美聲、通俗、戲腔等,這些都可以看作是為歌曲演唱服務的各個“元素”,這些各個“元素”在歌曲的背景下進行互相結(jié)合。在演唱時,各元素的結(jié)合要根據(jù)歌曲的類型、風格,以某種元素為主要元素來確定演唱的基調(diào),在不跳脫基調(diào)的基礎上各“元素”進行一定比例融合,為歌曲演繹提供新的可能,深入的表達出歌曲的情感,這就是“跨界”融合唱法。
三、“跨界”融合唱法的特點
“跨界”融合唱法是一種多元的融合性唱法,具有多元性和創(chuàng)造性。多元性指演唱方式的多元性,可以采用戲曲、民間地方小戲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演唱方式。創(chuàng)造性指在歌曲的演唱中,演唱者將不受單一演唱方式的局限,可以大膽的進行演唱方式的個性、創(chuàng)造性融合,使歌曲的演繹具有特色,同時給欣賞者帶來生動的視聽盛宴?!翱缃纭比诤铣ńo演唱者提供了新的思考與探索的新方向,在演唱方法上有很多是繼承、借鑒、發(fā)展、融匯傳統(tǒng)唱法的優(yōu)點,是傳統(tǒng)主流唱法的提高與升華。
結(jié)語
“跨界”融合唱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演唱形式,融合了多種西方聲樂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技藝的精髓,做到了古典與流行共存,贏得了大眾的心,這對中國聲樂的發(fā)展來說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翱缃纭比诤铣ㄏ啾葌鹘y(tǒng)的民、美、通唱法,具有更高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通過對歌曲本身的深層挖掘,提煉出更加適合歌曲的演唱方式和技巧,從而突出歌曲的情感。這樣的方式使聲樂學習者敢于打破常規(guī)勇于創(chuàng)新,對當下中國的聲樂發(fā)展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對中國本土音樂的發(fā)展也有積極的影響。
注釋:
①琚軍紅:《“跨界唱法”對現(xiàn)代聲樂教學的啟示》,《中國音樂》,2012年第3期,第173頁。
②薛強華:《多元文化視閾下的跨界演唱》,《人民音樂》,2012年第4期,第48頁。
③馮鋼:《什么是歌唱的最高境界——評吳碧霞的"跨界"》,《人民音樂》,2006年第8期,第42頁。
參考文獻:
[1]沈悅.中國歌壇三種“唱法”的文化解讀[J].音樂創(chuàng)作,2012(03).
[2]李斌.“跨界唱法”對現(xiàn)代聲樂教學的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1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