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楚
雪花落到手心里,帶來一點點涼意,轉(zhuǎn)瞬融化為透明的一滴水。對孩子來說,下雪,無異于大自然的慶典。這些奇妙的晶體從天而降,輕盈、潔白,帶來驚喜。懷著同樣的心情,作家們也讓雪花成為了自己筆下的主角。本期,我們將推薦5本關(guān)于下雪主題的繪本,在溫暖的室內(nèi)重溫雪天的快樂。
《白雪與黑貓》
還記得看見雪的時候是什么感覺嗎?如果忘了,不妨讀一讀《白雪和黑貓》吧!
故事從小黑貓的疑問開始:“怎么回事呢?從早上開始,就心神不定的。屋子里靜悄悄的,可我總覺得有什么地方和往常不一樣?!钡降子惺裁床灰粯幽??繼續(xù)看下去,線索一點點地出現(xiàn),終于有人喊道:“下雪了!”小心翼翼地走到屋外,雪白白的,涼涼的,而一進屋就化掉,原來,雪是這樣的?。?/p>
當(dāng)換了一個視角,習(xí)以為常的事物就變得煥然一新,讓人欣喜。當(dāng)孩子們第一次看見雪、觸摸雪,想必心情和黑貓是一樣的吧!
在色彩上,畫家在不同的場景采用了不同的主色調(diào)。室內(nèi)以粉色、白色為主,飄雪的畫面使用了大面積的淺灰色來呈現(xiàn)暗沉的天空,雪景則利用了紙的本白來展現(xiàn)。淡雅而清爽的配色正如雪天給人的感覺一樣清新。版畫的線條柔潤而簡潔,使整個畫面如故事般耐讀。
《雪花的故事》
人們常說,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其實,世界上也沒有兩片相同的雪花。為什么呢?打開《雪花的故事》就知道了。
“一個冬日,高高的空中,一片非常、非常冷的云里,雪花的故事就從這里開始……”原來,雪花始于小小的塵埃,在飄落的過程中,隨著水蒸氣的附著,變成水珠,水珠變成冰,冰球變成冰晶……雪花就這樣神奇地“生長”出來了。雪花為什么總是六角形?雪花有多少種不同的形狀?有沒有完美的雪花?關(guān)于雪花的各種問題,幾乎都能在這里找到答案。
因為這是科普繪本,作者結(jié)合了手繪與照片兩種形式,既描繪了雪花的形成過程和結(jié)構(gòu),又展現(xiàn)了自然界中多姿多彩的雪花真貌。在繪本最后,作者還貼心地附上了雪花收集的小教程。小朋友們,下雪的時候,一定要試試哦!
《雪人》
《雪人》是一本經(jīng)典的無字繪本,但是通過細(xì)致的分鏡畫面,孩子可以毫無阻礙地讀懂這個故事。
畫面從溫暖的床開始。小男孩從睡夢中醒來,驚喜地發(fā)現(xiàn)下雪了。他興沖沖地跑到屋外堆了一個雪人,給他戴上禮帽,圍上圍巾,橘子做鼻子,煤塊做眼睛和紐扣。他太喜歡這個雪人了,即使回了屋,到了上床睡覺的時間,也一直盯著窗外的雪人。半夜,小男孩“醒”了過來,他下床看了看雪人,下樓走到了屋外,雪人竟然活了過來,向他脫帽致意!雪夜的探險就此開始……
故事明明發(fā)生在寒冷的冬日雪夜,但是鉛筆繪畫的細(xì)碎顆粒卻使畫面產(chǎn)生了一種絨絨的質(zhì)感,令人覺得溫暖。另外,不同于常規(guī)漫畫的方形分鏡框,《雪人》里的分鏡都是圓角的。這種細(xì)節(jié)上的妥帖安排,讓我們能夠更多地感受到那種小心翼翼的觸碰與呵護。
探索完家里的上上下下,飛到空中欣賞完城市的恢弘夜景,太陽出來了。飛回家門口,小男孩和雪人像哥兒倆一樣搭著肩膀,擁抱,告別,小男孩回到了屋里,雪人又站成了原來的樣子。是夢嗎?我們只知道,當(dāng)小男孩再次醒來時,雪人已經(jīng)融化了……
畫面的最后,作者雷蒙·布力格讓小男孩背對鏡頭,只留下一個背影。這或許是一個隱喻,暗示著童年不可避免的消逝,但是如果曾有一夜那樣開心地玩耍過,即使失去,也無遺憾了,因為他擁有了美好而獨特的回憶。
《大暴雪》
下雪,每個孩子都很開心。如果下大雪,提前還放假,那就更開心了。如果第二天雪積得厚厚的,可以打雪仗、滑雪橇、堆雪人,那簡直開心極了!可是如果積雪多得讓人出不了門,鏟雪車一直不來,家里的存糧也快要吃完了,這時候,還能笑得出來嗎?
1978年,美國羅德島鎮(zhèn)上,有一個孩子就親身經(jīng)歷了這樣一場雪。長大后,這個孩子,也就是約翰·羅科,成了一位繪本作家,他把自己的這段經(jīng)歷創(chuàng)作成了繪本《大暴雪》。
在足以淹沒人的大雪中,為了解決食物短缺的危機,小男孩自告奮勇地提出要前往雜貨店,幫家人和鄰居們買回食物。在這個過程中,他也沒忘了抓住機會頑皮耍鬧一番。堆雪人、上樹瞭望、進雪屋探險……玩得盡興了,雜貨店也到了。
作者用了四折頁來畫小男孩從家里出發(fā)到雜貨鋪走過的路,展開后,儼然就是一幅小型地圖。小男孩一路上就像打怪升級一樣地前進,跟著雪地里的腳印去看,特別好玩。
最后,鏟雪車終于來了,推開了一條路,大人們謝天謝地,孩子們卻不怎么高興了——路開出來了,冒險也結(jié)束了,“我猜我們明天得去上學(xué)了”。但是,我們戰(zhàn)勝了大暴雪!好棒!
《雪花人》
雪花的奇妙世界之所以能夠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歸功于世界上最早的雪花攝影師——威爾森·艾·本特利。至今,他所撰寫的兩本書,仍然是認(rèn)識雪花的入門必讀書。凱迪克金獎繪本《雪花人》,就真實重現(xiàn)了本特利的一生。
成長、生活于“雪帶”的中心,本特利自小就為雪而著迷。在父母的支持和鼓勵下,他經(jīng)年觀察雪花,為此不惜站在雪地中數(shù)小時收集雪花;他每年冬天拍攝雪花,不管能拍十幾張還是上百張;他研究如何才能讓雪花顯現(xiàn)得更清晰,哪怕每張照片需要耗費更多時間……數(shù)年間,他為此花費了15000美元,而當(dāng)時即使有學(xué)院和藝術(shù)家收藏他的作品,所得報酬也不過4000美元!他這樣一門心思地沉浸在雪花的世界中,在其他人看來不免有些笨拙,但不正是因為這樣的“笨拙”,他才能在雪花研究上獲得那么大的成就嗎?正是因為他全神貫注、全情投入到自己熱愛的事物中,我們才能感受到大千世界之美和造物之神奇。
版畫的古樸厚重,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本特利的氣質(zhì)和形象。而在故事的敘述上,優(yōu)美的故事語言和簡樸的傳記文字雙線并行,相互補充,在故事發(fā)展的同時,為讀者傳遞了很多必要的信息,也讓本特利的形象更加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