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朋蕾
這段時間,很多家長都反映了同一個問題:孩子容易沖動,很難安靜下來。
田田媽媽:田田坐在椅子上總是扭來扭去,好像椅子上有釘子似的。
小欣媽媽:小欣總是在嘰嘰喳喳地說,很少能安靜下來聽我們說。
樂樂媽媽:我家孩子除了玩游戲看電視外,幾乎沒有能讓他安靜的事,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久。
瑤瑤媽媽:孩子情緒波動大,常打破規(guī)則,還不接受批評。
康康媽媽:康康現(xiàn)在特別容易沖動,今天早上穿衣服時扣不上扣子,他就生氣地把衣服扔了,還用腳亂踢東西。
……
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首先,要考慮年齡特征,客觀對待。學齡前孩子有精力旺盛、好奇心強、愛模仿、自控能力比較弱等特征。所以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如果有點好動也是正常的。家長要客觀地對待,不能誤判孩子的行為。一部分家長會認為孩子故意搗亂,甚至懷疑孩子得了多動癥。這種想法容易給孩子貼上標簽,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其次,反思家庭環(huán)境,逐步調整。家庭關系是否和諧?遇到問題是以吵架還是以商量的方式解決?家長有沒有陪伴孩子的時間,是否愿意和孩子一起游戲?家長平常說話時的嗓門是不是很大?是否經(jīng)常帶孩子去鬧市?家里的電視電腦是不是一天到晚開著?一般來說,處在嘈雜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里,孩子很容易被周圍的響動所吸引而分散注意力,難以安靜下來。
那么通過哪些方式能夠幫助孩子安靜下來呢?強制、“賄賂”、恐嚇、打罵的方式顯然是不可取的。親子閱讀和親子游戲適合孩子活潑好動、好奇、渴望陪伴等心理特點,容易讓孩子接受,家長不妨試一試。
親子閱讀
很多孩子鬧騰是為了引起家長的關注,希望得到家長的陪伴。而陪伴孩子最簡單有效的方式莫過于親子閱讀了。
首先,親子閱讀讓親子之間的空間距離接近了。因為當父母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一般是兩種姿勢,一種是把孩子摟在懷里,一種是肩并肩坐在一起讀。不管哪一種姿勢,都能夠讓孩子從身體上感受到父母的真實陪伴。其次,親子閱讀讓親子之間的心理距離更近,因為閱讀的是同一個故事,其間的互動、交流、探討,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和他的聯(lián)系很緊密,溫暖而踏實。
親子閱讀還能夠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和控制力。很多繪本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關注,比如《誰藏起來了》《黃氣球》《爸爸去哪兒了?》《100層的房子》《點點點》《變變變》等,這些繪本通過讓孩子尋找、猜測和互動參與來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還有安東尼·布朗的超現(xiàn)實主義畫風的繪本,比如《小凱的家不一樣了》《動物園》《公園里的聲音》等繪本隱藏著很多細節(jié),在閱讀的過程中,孩子很容易被吸引而提升專注力。
還有些繪本通過內容的可延伸性促進孩子在游戲化情境中提升自我控制力,比如繪本《一根羽毛也不能動》,故事講鴨子和鵝為了比出誰才是冠軍中的冠軍,決定進行木頭人的比賽,不能動、不能說話,連一根羽毛也不能動一下。蜜蜂、兔子、烏鴉和風相繼來搗亂,但他們兩個都沒有動一下。但是當狐貍來了,決定把鵝當作晚餐時,鴨子突然動了并嚇跑了狐貍。鴨子雖然動了,但是在鵝心中,鴨子才是唯一的、真正的、永遠的冠軍中的冠軍……這是一個情節(jié)搞笑,但最后又很感人的友誼故事,講完這個故事還可以模仿里面的情節(jié)進行木頭人的游戲,讓其他人過來搗亂,看誰才是冠軍。
親子游戲
除了親子閱讀外,親子游戲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下面的親子游戲切實可行,操作性強,能在玩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自控力和反應能力,值得嘗試。
1.找不同游戲。觀察兩幅相似的圖片,引導孩子去尋找不同之處。我們還可以和孩子比賽,誰先找到誰獲勝。比賽能營造緊張的氣氛,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2.復原游戲。利用積木、玩具、圖書等物品,將它們擺好之后,請孩子觀察幾分鐘后蒙上眼睛,家長用手機拍下物品的擺放圖,然后改變其中幾個物品的位置。請孩子睜開眼睛,說出哪里改變了并復原。如果孩子沒法復原,家長出示手機照片,幫助孩子回憶,提升孩子的記憶力。
3.唇語猜猜猜。家長張嘴說一個詞(唇語,不發(fā)出聲音),請孩子猜一猜。家長可以提前告訴孩子說的詞是哪一種類,比如“我接下來說的是一種水果”。在升級游戲時,家長就不再進行提示,還可以通過變詞為句來增加難度。家長和孩子可以變換角色,輪流進行唇語和猜測。
4.“指哪不說哪”游戲。鍛煉孩子注意力、反應能力以及對身體的控制能力。以五官為例,家長指鼻子,孩子就不能回答鼻子,而是迅速說出鼻子以外的器官,比如眼睛、嘴巴、耳朵、眉毛。
5.“面對面”游戲。鍛煉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家長和孩子面對面,計時開始后,看誰能忍住不動不笑。
6.“手心拍手背”游戲。鍛煉孩子對行為的自控和反應能力。家長和孩子面對面,手心相對平伸,孩子的手在上面,家長的手在下面。孩子要仔細盯著家長的手看,一旦家長把手離開準備拍向自己的手背時,迅速抽回,如果反應遲鈍,被對方拍中,就輸了。
7.“慢動作”游戲。這是鍛煉幼兒身體協(xié)調能力和自控能力的游戲。比如慢走,看誰能以更慢的速度走完一步。其實走慢非常難,不信,你來試一試。
8.“夾住撲克牌”游戲。這是鍛煉孩子注意力集中和反應能力的游戲。家長可以捏住撲克牌頂端,讓孩子在撲克牌下面張開雙手等待,當家長一松手,孩子就用雙手去夾住撲克牌,如果夾住,那就算贏了。
另外,“多米諾骨牌”游戲、拼圖游戲、木頭人游戲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既簡單有趣,又能鍛煉孩子注意力和自控能力,可以變著花樣玩。
對爸爸媽媽說
1.不要給孩子“貼標簽”?!皹撕灐笔且环N強烈的暗示,因為孩子總是動來動去,就認定孩子有多動癥,從而把多動癥常常掛在嘴邊訓斥孩子,這無形之中會強化孩子的行為。避免給孩子起外號,一定要避免容易引起多動傾向的名字,比如“淘淘”“跳跳”“鬧鬧”等,以免引發(fā)孩子用淘氣、搗蛋來匹配自己的名字。
2.統(tǒng)一教育觀念。家長之間要統(tǒng)一教育觀念,拒絕專制型和溺愛型的教養(yǎng)方式,否則只能是拆東墻補西墻。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在教育上一定要統(tǒng)一思想,如果出現(xiàn)意見分歧,一定要通過合適的方法來解決,比如一起聽一聽專家的建議。
3.準備打持久戰(zhàn)。不要指望幾天就能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如果家長沒有耐心,急功近利,或者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那都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