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夢 張玉花 北京化工大學(xué)
古人認為,衣章文案是一種美德的象征,只有具備相同美德的人才有相應(yīng)紋飾的資格。唐代服飾的紋飾開始朝著圖案單一化方向發(fā)展,選用突出的單一動物圖案來進行裝飾,去除了組合圖案帶來的內(nèi)容不確定性,更能表達人們對為官者道德品行的要求與希望。武則天時期更是出現(xiàn)了動物紋樣的“繡袍”,作為賞賜文武百官之物。因此,官袍不僅做工精致秀美,又是御賜之物,吉祥最貴之物,其他官員效仿制之,又不敢與其相同,所以在袍服之上繡了不同的紋樣。補子就從這里而來。
明廷受到唐代的影響,借以飛禽走獸來區(qū)分官員等級,總結(jié)歸納了各個朝代的服飾特色,以織造和刺繡兩類為主。明代早期的官服品級紋樣是直接繡在官服上一起加工制作的,所以經(jīng)常使用“胸背”或“花樣”代稱,當(dāng)補子產(chǎn)生后,一般與服裝分開制作,最后把這種方形裝飾縫制在官服的胸前和背后。
清朝建立了自己的制度《輿服制》,但在服飾形式上還是與明代漢人的不盡相同。相同之處在于:清代仍然采用文禽武獸的方式來區(qū)分官員的種類,對區(qū)分官位等級大小的補子的圖案沒有做任何的變動,仍然沿用明代補服的樣式。不同之處在于:因滿族先世主要以打魚捕獵為主,其服飾要便于穿脫,便于行動。清代補子一般用于長褂的裝飾上,這種長褂通常被叫作“對襟補服”或“補褂”,其前胸是開口的。所以置于此處的補子也是被分成兩半的,單獨繡好再裝飾到衣服上。而明代的補服一般為長袍即圓領(lǐng)常服,所以補子前后均為完整的,且直接織于衣服的布料上。除此之外,經(jīng)過完善后,清代的“補褂”色彩更加絢麗,圖案更加多樣,畫面感也更強,因此又有“花衣”之稱。
我國古代織物的裝飾設(shè)計,按照制作工藝來分類,大體可以分為四大類:織花,印染,刺繡,畫花。僅僅在同一個朝代,其不同時期的制作也不相同。清朝初期用昂貴的金銀線作為制作補子的材料,而到了中晚期,才使用普通刺繡線。雖然材質(zhì)不同,但可以初探出清代官服補子多采用刺繡工藝制作而成。
從工藝上看,清晚期的補子仍以刺繡為主,清光緒以后,納紗繡補子開始大量出現(xiàn),并多以萬字紋為底盤。金繡的使用不僅僅是像以前用于鋪地或者做邊飾,整幅補子使用金線或銀線繡制很常見,并且廣為流行。清晚期雖然也有大量的緙絲補子,但圖案和色彩都略顯粗糙和呆板。大部分緙絲補子顏色單一、色調(diào)暗淡,造型缺乏美感。刺繡,是原始絲織品設(shè)計的一種裝飾工藝,俗稱繡花。是將針穿入彩線,在布料上繪制裝飾物。其工藝蘊含著極濃的民族特色,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瑰寶。將祝福繡于衣物之上,以此寄托對人們對吉祥如意的期盼和幸福平安的不懈追求。
清代的構(gòu)圖,大多數(shù)背景襯底使用非動物類紋樣,尤其是以海水江崖、太陽、云紋樣這類造型為主。海水江崖紋樣一般作為裝飾邊緣的紋樣出現(xiàn),經(jīng)常在古代的龍袍、蟒袍、文武官員的補服下擺中可以看到。其表現(xiàn)形式和表現(xiàn)手法上是多種多樣的,主要與水波弧線和巖石的直線形成對比。一般而言,由多條排列整齊的曲線來形容連綿不斷的水紋,在水紋邊緣處也有多種變化,以突出水浪的大小不一。有的巖石紋樣中直立于水浪之中,周圍迭起層層浪花;有的紋樣中還夾雜著彩云紋樣。山石多呈菱角狀,以方形或三角形紋樣拼湊而成,表現(xiàn)其堅固之態(tài)。
補子紋樣來源于原始人民對圖騰的崇拜之情,紋樣主體結(jié)構(gòu)較為統(tǒng)一,又于色彩、主題動物、修飾紋樣中變化豐富起來。文官補子紋樣多依賴于自然界動物,武官補子多以神化靈獸為主。無論哪種補子,都具有相當(dāng)高的人文意蘊和裝飾美,其不僅是幸福吉祥的寄予,也是官員自我勉勵的寫照,還是中國人宏觀氣度的展現(xiàn)。補子紋樣在象征意義上充滿民族特色,在制作工藝上也帶有典型的“傳統(tǒng)性”:使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繡手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