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 佳, 王化平
(西南大學 漢語言文獻研究所,重慶 400715)
河南洛陽寇店西朱村墓葬是繼安陽西高穴墓葬被發(fā)掘后,曹魏考古的又一重大收獲[1-2]。西朱村曹魏墓M1出土的各類文物達500余件,其中200余枚是有隨葬品名目記錄的銘刻石牌。而在此之中,石牌M1:383所記的一類女子首飾尤其值得一提,它不僅豐富了對魏晉時期女子禮服首飾制度的認識,亦有助于墓主身份的推定。
西朱村M1出土石牌上端有鉆孔,原先應(yīng)可系掛,所記內(nèi)容涉及衣、食、住、用、行及喪葬、禮儀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見圖1[2]),被認為具有“遣策”或“衣物疏”的性質(zhì)。此類石牌已見于西高穴大墓M2(即被認定的曹操高陵)。有研究指出,西高穴M2石牌的作用是分別標示墓中隨葬物品,而非如“遣策”及“衣物疏”一般以清單形式羅列隨葬之物,故當名為“楬”,又因石質(zhì),可稱“石楬”[3- 4]。因此,西朱村M1的石牌亦應(yīng)稱“石楬”。
圖1 河南洛陽西朱村曹魏墓葬M1部分出土石楬
圖2 石楬M1:383拓本
至于在石楬中多次出現(xiàn)的“挍”,李零[5]推測應(yīng)讀作“鉸”,指掐絲鑲嵌工藝。但石楬M1:222還記有“白珠挍璧珮一,柙自副”,可見“挍”恐未必與金屬相關(guān)?!皰洝睉?yīng)同“校”,傳世文獻多言“校飾”,謂裝飾之意,如南朝《宋書·禮志五》載有“假真珠翡翠校飾纓佩”[8],當指飾以珍珠、翡翠的佩玉。
圖3 隋唐女子禮服首飾中的鈿
漢晉墓中曾出土數(shù)枚攢焊小金珠,并有嵌寶金框的圓形金飾,只是未留存易朽的翠羽,亦不見珍珠,如洛陽燒溝東漢墓M1040出土的鏤空圓形金片、華山路西晉墓出土的貼金銅飾、南京仙鶴觀東晉墓M6出土的圓形金片,又如衛(wèi)輝大司馬墓地西晉墓M18、南京郭家山東晉墓M1所出圓形九聯(lián)勝金飾,此外還有一些傳世品(見圖4[19,28,30-34])。這些飾物或與步搖搖葉一同出土于墓主頭部位置,表明應(yīng)組合使用。
圖4 漢晉嵌寶圓形金飾
圖5 嵌寶花蔓飛天金飾
圖6 花枝纏繞狀金飾
近年來,隨著唐李倕墓冠飾、閻識微夫婦墓花釵及隋煬帝蕭皇后首飾等一批隋唐女子首飾的考古成果陸續(xù)公布,唐代女子盛裝及禮服首飾再次引發(fā)學界關(guān)注,作為隋唐禮制的源頭,漢魏晉制度中的女子禮服首飾亦屬研究中繞不開的問題,因而西朱村曹魏墓M1石楬的發(fā)現(xiàn)無疑有了更為特殊的意義。但也應(yīng)當看到,出土文字與文物在增進今人對名物制度了解的同時,也提出了更多有待探究的問題,仍需秉承審慎的態(tài)度加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