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覓奇
摘要:國際籃聯(lián)自1985年修改規(guī)則增設三分球,這也進一步推動籃球比賽戰(zhàn)術的更新,使得爭奪戰(zhàn)范圍擴大,從籃下擴展到了6.75米的廣泛區(qū)域內,這也為攻防戰(zhàn)術憑增了很多新內容;進而三分球的重要價值也受到了教練員的高度認可與重視。由于三分球可以有效減少在籃下的沖撞與對抗,既可以拉開籃下空間,又可以擴大攻防的區(qū)域。不僅為更多的隊員增加了投三分的機會,還為比賽帶來了觀賞性。
關鍵詞:三分球;命中率;影響因素
一、不同情境下三分球投籃命中率的分析
比賽過程中,三分球的投籃命中率與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投籃區(qū)域的選擇、對方的防守質量、同伴掩護質量以及技戰(zhàn)術等因素均有直接的聯(lián)系,且命中率也會因以上因素而產生較大差異。
從表1看出,內傳外三分球的投籃命中率高達41.7%,突破分球三分球的投籃命中率居次為36.0%,而外傳外三分球投籃命中率為29.9%,持球人運球至三分線外投籃的命中率最低,僅為16.4%。由此可見,內傳外三分球投籃的質量最高,突破分球后的三分球投籃命中率居次,外傳外三分球投籃第三,而三分球投籃質量最差的則是持球運動員運球至三分線外投籃。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到運動員三分球投籃命中率的主要因素有兩方面:一是投籃技術;二是心理因素。影響運動員三分球投籃質量最多的因素則是心理因素,當運動員心理素質較差時,往往會在比賽過程中產生較為強烈的心理壓力而導致其過分緊張,或缺乏足夠的自信心,進而極易造成運動員在比賽關鍵點或三分球投籃時出現(xiàn)失誤。
二、不同情境下三分球投籃者的心理分析
(一)內傳外三分球投籃者的心理因素分析
內傳外三分球投籃即由三分線外球員傳球給內線球員后,再由內線球員回傳給三分線外球員,由外線球員進行投籃。外線球員在將球傳給內線球員后,往往會根據(jù)賽場形勢的實時變化不斷進行判斷與分析,判斷分析隊友是否會把球再傳給自己,若傳給自己后,自己是否可以有效完成三分球的投籃動作。倘若本隊在比賽中遙遙領先于對手時,外線球員的心理壓力、緊張情緒都會相對較小,期待隊友能否回傳的心理期望也相對較小。當隊友將球回傳給自己時,外線球員往往也能夠在心理壓力相對較小的情況下,做出一個良好的、客觀的三分球投籃評估,即投籃的動作和角度以及可行性等。此時,外線球員心理情緒相對穩(wěn)定、輕松,對三分球投籃的評估、判斷往往也較準確,投籃動作完成也會相對完美,命中率也相對較高。若場內兩隊比分接近或比分一直在粘著上升的情況下,外線球員往往會希望內線隊友將球傳回,并進行一次三分球投籃的期望,以求追平或是拉近兩隊比分,此時外線球員的心理壓力往往較大,情緒的不穩(wěn)定性也相較增加,對三分球投籃行為往往不能給予客觀、準確的評估。同時,在其緊張的心理情緒下,三分球投籃的動作可能會出現(xiàn)失誤或無法有效、完美的進行,進而導致其三分球命中率就會下降。
(二)外傳外三分球投籃者的心理因素分析
首先,外線球員在進攻時接球準備三分球投籃時,外線球員會受到奔跑時的動作以及對方防守的影響,此時球員往往會對對方防守的質量以及三分球投籃動作是否有效進行快速的自我評估。如外線球員在接到外線隊員傳球后,在面對比自己技術水平高或是防守較好的隊員時,隊員就會想顯得猶豫不決或者是盲目的出手,這時三分球的命中率往往就會降低,進而導致投籃的失敗。另外,個別球員還會由于身體狀態(tài)原因(賽中曾屢投不中、訓練時命中率不高、心理素質較差等),從而影響投籃的命中率而使其產生消極的心理。其次,隊員在場上可能會出現(xiàn)失誤或是處理球不當?shù)那闆r,害怕被同伴以及教練訓斥等,往往會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推卸的責任,幾欲將球再度盲目的傳給別人,在其心理進行糾結、矛盾過程中,則會對其產生更大的心理壓力,即使該球員準確進行三分球投籃時,往往也會因心理壓力或延誤戰(zhàn)機而造成失敗。最后,當球員心理素質較高、場內外的客觀因素對其起到了激勵作用時,其往往會對三分球投籃做出更加準確、客觀的評估,并果斷、準確地進行投籃動作的處理,此時的三分球命中率則相對更高。
(三)直接三分球投籃者的心理因素分析
直接投三分球即球員在外線持球到三分線外直接投三分球。球員在外線持球至三分線外時,是否做出三分球直接投籃的決定,這既取決于球員的自身心理素質,也取決于球員的三分球投籃技術水平。賽場的實際情況是實時變化的,當球員在外線持球至三分線外,是否進行三分球投籃動作往往直接受其心理因素影響。如球員在賽事前曾認真、刻苦地進行相關的訓練,賽前感受到觀眾、球迷對其有著熱烈歡迎、鼓勵以及現(xiàn)場激勵的氛圍等,均會進一步刺激、提升球員的自信心,使之形成一種積極、亢奮的情緒,同時還會在其內心深處產生一種更加冷靜、從容的心理,這就進一步提升了球員的三分球投籃判斷力。若球員的心理素質不高,往往會受到前一場或前幾場比賽成績、賽場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使之無法客觀、準確地進行三分球投籃動作的評估,進而極易在其思想上造成較大的負擔與壓力,使之猶豫不決,或失去最佳投籃時機,或無法有效完成投籃動作等,而導致臨場發(fā)揮不利,三分球命中率低。
(四)突破分球投籃者的心理因素分析
突破分球是籃球比賽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基礎戰(zhàn)術之一。持球運動員持球進行突破之后,主動地或結合賽場客觀因素應變性地傳球給隊員的一種配合技術。由于突破分球需要隊友之間密切配合,突破隊員既要具備快速突破的能力,外線接應隊員也同樣具備較佳的反應速度與隨機應變的能力。從心理因素角度而言,外線接應隊員還要具備更好的心理素質。由于在賽場上不斷跑動、投籃時間、投籃時機的不斷變換等因素的影響,外線接應隊員進行三分球的投籃時,往往更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當外線球員接到同伴的傳球后,既要主觀判斷自己是否需要繼續(xù)突破,抑或是在三線分外進行投籃的客觀評估自己是否可以有效完成三分球的投籃動作等。其三分球的投籃命中率也相對較高。倘若兩隊比分接近或比分粘著上升的情況下,突破分球進行三分球投籃球員往往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既想要通過自身三分球的投中來拉大、拉近或追平兩隊比分,又過分擔心該三分球的命中率,此時球員的心理情緒相對也更不穩(wěn)定,這種情況下其三分球投籃的動作可能就會出現(xiàn)失誤或無法予以有效、完美的進行,進而導致其三分球命中率下降。但由于突破分球技術教練員會在日常訓練中不斷加以強化訓練,這對球員在賽場上的應變能力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從表1可以看出,突破分球的三分球投籃命中率高達36.0%,這也進一步體現(xiàn)出隊員在進行突破分球的投籃時,均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賽場上得球投籃情況下尚可以較好地完成三分球投籃的整體動作。
另外,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三分球投籃,均與球員自身心理素培養(yǎng)有著密切的關系。比賽處于關鍵時刻時,若本隊的比分不足,為奠定贏球的比分時,心理素質較高的球員在進行三分球投籃出手前,往往會受強烈求勝的欲望、接管比賽的欲望以及強大的自信心影響,并在心理情緒較穩(wěn)定的情況下進行更為完美的三分球投籃動作,同時其命中率也相對更大一些。
三、提高三分球投籃命中率的心理訓練方法
(一)加強運動員體能與靈敏性訓練
教練員在靈敏性訓練時,可采用全場變向跑、變向側滑步等方式,全面提升運動員的靈敏性。另外,教練員還可以利用各種對抗、連續(xù)變向運球(閃躲)以及各種擺脫技術的訓練來提升運動員的靈敏性,這對提高比賽時三分球投籃的命中率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加強三分球投籃的戰(zhàn)術訓練
首先,通過大幅度的跑動投籃,來加強三分球的穩(wěn)定性。其次,加強三分球遠投以及戰(zhàn)術性配合訓練,以及為三分球遠投隊友創(chuàng)造投籃的有利位置訓練等,以此來提高投籃命中率。最后,加強對比賽終場或關鍵時刻三分球投籃的訓練,同時訓練運動員不可盲目投籃,而是要有目的性的、理性化的投籃,以期達到可以在終場的關鍵時刻力挽狂瀾。
四、結論
(1)內傳外三分球投籃在比賽中的命中率更高。這是由于外線進行三分球投籃時,大都面臨補防的撲蓋,此時運動員進行三分球投籃的果斷性也明顯高于外傳外,進而也有效提升了三分球的命中率。
(2)教練員也可以在日常的訓練中,打破一些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方法,加強運動員行動與控制的能力,加強運動員在戰(zhàn)術配合的能力,并逐步建立起對三分球投籃過程中的控制感,以有效提升運動員在比賽時的專注能力,這對提高三分球的命中率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武軍.籃球比賽中三分球的作用及其對技戰(zhàn)術影響的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31(5):70–72.
[2]戎金文,顧城.淺談如何提高投籃命中率[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1,15(6):118–119.
[3]Stephen.J.[J].Informat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2003,5(1).
[4]趙文閣,張麗莉.淺析提高投籃命中率的技術因素[J].華北航天工業(yè)學院學報,2006,16(1):60–62.
[5]鄧偉,張艷.如何提高籃球比賽中三分球的命中率[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3(S1):280–281.
[6]劉林星.投籃技術動作與投籃命中率關系探討[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8,28(02):202–203.
[7]Ronald L.Huston.Basketball shooting strategies—the free throw,direct shot and layup[J].Sports Engineering,2003(06):49–64.
[8]左銀智,李琦,陽小利.對籃球比賽投籃命中率影響因素的研究[J].體育科技,2009(02):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