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晨露 李紅云
摘要:演唱藝術作為人類社會最早誕生的藝術形式之一,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的發(fā)展,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高音和美感一直備受關注,唱好高音是對演唱者技巧和能力肯定,而美感則是演唱者對歌曲的整體把握,本文將對高音和美感進行辯證的對比分析,探究在聲樂演唱中我們是唱的高還是唱的美。
關鍵詞:聲樂演唱;高音;美感;演唱者
聲樂演唱的藝術是產生于人類社會最早的一種藝術形式,其演唱題材多種多樣,從最初的山歌,小調等民歌到如今的抒情歌曲頌歌等,其技巧和形式也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原始歌唱講究的是它的適用性,比如民歌,它產生于社會生活和人民群眾的勞動中,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至今,而現如今歌曲的演唱則更在于它的多樣性和時效性??傊际前殡S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的發(fā)展。
一首完整的歌曲是毫無瑕疵,線條流暢的演繹,是聲音的質感美,高音的高度美,還是演唱者的二度創(chuàng)作添加了新的,時下最流行的因素,又或者是他做到了他人所做不到的。這其實都十分的重要,完全做到也著實不易,然而這都不是最重要的,說到底,這些只是技術部分,在歌曲中,再好的技術也是為聲音服務的,然而,聲音是為我們內心的情感所服務的,所以我們只追求看重技術,是個技術控,卻忽略了歌曲自身的情感和美,再好的技術也會成為歌曲的敵人。
唱的高還是唱的美并不是一對矛盾,兩者可以共存,高音就像調味劑能為我們所演唱的作品增添一抹色彩,而美就像作品的靈魂,是作品的主心骨,所以我們既不能否定也不能肯定。在聲樂演唱中,高音和美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去詮釋作品。
1.高音在聲樂演唱中的作用
1.1高音的定義及分類
定義:音高是由發(fā)聲物體振動的頻率所決定的,頻率高聲音就高,頻率的聲音就低,振幅小,頻率高則是高音,振幅大頻率的則是低音。
分類:人聲的分類是一種科學的,對于人的藝術嗓音進行歸類,由于每個人的生理條件的不同,喉管的粗細長短也各有差異,聲帶的長短、寬窄、厚薄也不盡相同,加上每個人的共鳴腔體不同,所以發(fā)出的聲音在音色、音質、音量、音域上也會有千差萬別,基于以上的特色,以及根據人的生理狀態(tài)及表現聲樂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的需要,把歌唱的聲音分為高中低不同的聲部,同時又從歌唱的音域,音色和音質來衡量,則分為高音中音低音,而對于高音而言,則又有女高音和男高音。
女高音是指女生或(男子假聲)中音域“最高的”聲部,一般來說他們的音域在(C1-C2),但在科學的訓練下可以唱到C3。女高音,從音色、音質以及風格上又可以細分以下幾種類型,抒情女高音,戲劇女高音,花腔女高音等。
男高音的音域通常是在(C1-C2),在其科學的學習和訓練下可以唱到C3,但在唱到F2或者是#F2時會出現一個砍,在換聲區(qū)之后又會恢復其明亮的音色,男高音的低聲區(qū)相對較弱,但隨著聲音的升高,音量也會逐漸變大,中聲區(qū)以上的聲音明亮有力根據男高音的音色及風格,又可以分為抒情男高音男高音花腔男高等。
1.2傳統(tǒng)意義上的高音概念
傳統(tǒng)意義上的高音分為三類,分別是真聲假聲和半聲,這三種聲音所唱的高音,不管是哪一種,要想唱好,就必須要有很好的基音和共振,真聲指的就是人聲藝術的發(fā)聲方法,在傳統(tǒng)的戲曲中被稱為大本嗓或真嗓,它近似于人在生活當中的語言發(fā)聲,真聲發(fā)音自然,吐字清晰,一般適用于中低音區(qū),但有時在唱高音時也會用到真聲,它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則會有損聲帶,一般原生態(tài)唱法會運用較多的真聲來演唱,凸顯它的字自然與質樸。
假聲指的就是在演唱通時過自己有意識地控制聲帶,使聲帶邊緣的韌帶部分或整體振動時所發(fā)出的聲音,這種聲音的最大特點就是要比整體聲帶振動的“真聲”要高要弱,它的音色晶亮透明富有穿透力。唱好假音需要很強的氣息支撐和共鳴等技巧。
半生是一種真假聲的特別混合聲,通俗和民族中的高音歌手用的會比較多,一般用來調節(jié)真假聲之間的換聲區(qū),通常在c3、d3、e3、g3這三個音這幾個音上面用到,而且聲音聽起來有根且高尖,民族唱法也經常用這種發(fā)音方式,也是高音的一種重要的唱法,但在某種程度上對聲帶會有一定的損耗,容易造成聲帶病變,所以,這就要求演唱者要有頗高的技術才能運用好半聲演唱高音。
1.3用科學的方法唱好高音
高音的演唱并不是一味地喊叫,而是通過科學的方法將其完美地演繹出來,在我看來唱好高音離不開這三個方面,正確的姿勢,強有力的氣息控制以及頭腔共鳴,“姿勢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發(fā)聲的源泉“,在歌唱時,我們要有正確的歌唱姿勢。歌唱姿勢,影響了我們歌唱時的呼吸和發(fā)聲器官的機能,正確的姿勢可以使我們歌唱器官的各個組成部分相互配合,相互協(xié)調。姿勢的正確與否也直接關系著我們的呼吸狀態(tài),氣息的運用,喉頭的位置,聲帶的運動以及腔體的共鳴。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歌唱時要有一個正確的姿勢,在正確的姿勢下,我們才能更好地歌唱,更好地把握唱好高音。
氣息是歌唱的動力,美好的聲腔需要氣息的控制,唱高音時更需要氣息的控制,一般的歌唱過程是吸氣-保持-呼氣,呼氣的過程就是唱歌的過程,正確的呼吸狀態(tài)不僅包括科學的吸氣,有力地控制呼吸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歌唱中一般采用的是胸腹式的呼吸方法,所以在歌唱時一定要調好呼吸狀態(tài),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歌唱服務。
歌唱中不能缺少的還有共鳴,尤其到了高音部分進入頭腔,沒有頭腔共鳴的高音不能算是歌唱中的高音,獲得共鳴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通過采用是喉嚨到鼻腔的保持,像吃驚樣的擴張方式,再加之適當的氣息,氣一定要吸好,順著氣走,高音不能用嗓子頂,不能撐,要自然而然的進入頭腔,這樣唱出的高音才更加的扎實,更具有穿透力。
2.美在聲樂演唱中的作用
2.1聲樂演唱中美的本質
“美“作為一個非常抽象的名詞,從人類社會誕生就存在于各個領域,隨著人類的發(fā)展,美在不同的領域被發(fā)掘,被發(fā)展。首先聲樂演唱的美是產自于藝術化的人聲,是經過人們的不斷努力,在科學訓練下產生的一種聲音美,是經過反復探索,不斷實踐,全身心投入的情感美,是不辭辛苦,放飛自我的表演美。聲樂演唱的美是與眾不同的,它是經過人工加工重新組合的人聲,它分為不同的類型,每個類型都各有特點,各具特色。同時,聲樂演唱的美也產生與演唱者與欣賞者的完美結合之中,聲樂演唱的美是演唱者在自己對作品的理解下,在原有的基礎上。重新進行的二度創(chuàng)作,從而升華出的一種更高層次的美感,它與演唱者的藝術修養(yǎng)和能力是分不開的,有人說勞動創(chuàng)造美,所以演唱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創(chuàng)造了美,如果沒有他們對那些大師歌劇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作和完美演繹,我們怎么能重新認識那些有名的歌劇作品,即使再美的歌曲如果沒有遇到好的欣賞者也是白費,所以說,優(yōu)雅的音樂一定要遇上懂她的傾聽者,否則便失去了美的意義,不同審美觀對音樂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聲樂演唱的美具有相對性。
2.2聲樂演唱中美的表現形式
聲樂演唱的美是聲樂演唱藝術所有美的集合。聲樂演唱的最高境界是在創(chuàng)造符合詞曲意蘊的音樂基礎上,實現聲音美、情感美、及表演美的完美結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聲音,所以這就使演唱時的聲音豐富多彩。其次,演唱的聲音是藝術化的人生,在演唱時需要各種技巧的協(xié)調配合,如氣息、共鳴、吐字等的調節(jié),使演唱區(qū)別于我們日常的說話聲音,更具有藝術的美感。美的聲音是演唱美的前提,給欣賞者帶來視覺,聽覺上的享受,使其陶醉在聲樂演唱的美之中。
余篤剛先生說過:”聲樂的藝術魅力與美感效果取決于聲樂的情感表現……”首先一首歌讓人在聽完之后內心產生漣漪,久聽不厭,這證明演唱者在唱這首歌時是動過情的,是真正的把感情融進去的,以聲帶情,聲情并茂。其次,聲樂演唱的情感美也體現在聲樂演唱多樣化的形式,反映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欣賞者能夠在不同聲樂作品中,獲得不同的人生體驗,從而使自己的情感世界更加寬廣,更加豐富。聲樂演唱的情感美還體現在聲樂演唱能夠激發(fā)欣賞者的情緒,美好的情緒能夠傳播正能量,使人變得陽光。消極的情緒能夠傳播負能量,使人變得憔悴和低迷。激昂的演唱能使人為之振奮,明快的演唱能撫平受傷的心。舒緩的演唱可以緩沖激動的心??傊?,聲樂演唱的情感美能使人們在聲樂演唱中找到情感的共鳴使內心變得更加平靜,情感更加豐富。
表演是演唱者心理活動外在流露的外部形體語言,聲樂演唱中表演美首先體現在視覺的美感,演唱者要依靠面部表情以及肢體語言進行表演。同時也要對作品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充分的運用面部和肢體語言將人物的內心和情感展現出來,表現要真實、自然,當聲音與表演完美融合時,情感自會達到一定的高度,更能激發(fā)觀眾內心的情感,使他們產生共鳴。
3.辯證地分析高與美
在聲樂演唱中,我們既不能放棄高音去追求美感,也不能放棄美感去追求高音,二者在聲樂演唱中是相對統(tǒng)一的關系,通過分析高音在演唱中的作用,我們可以明確唱好高音是多么的不易,它需要氣息、咬字、共鳴等的調節(jié),缺一不可,高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美,技巧高能力強的演唱者在演唱高音時收放自如,共鳴強烈,給人帶來視覺,聽覺上的享受。所以唱好高音也是對于演唱者能力的肯定,同時也是大多聲樂愛好者的一個追求,通過對美的分析,我們也更加了解聲美,情美,表演美在聲樂演唱的作用,其中情美更是演唱中的靈魂,不論演唱藝術歌曲還有歌劇,我們都要把感情融入到歌曲中,在聲音和肢體動作完美結合下,能夠更好地抒發(fā)情感,把人物唱活演活,從而引起欣賞者的共鳴。因此,在聲樂演唱中,我們既要唱得高,更要唱的美.高與美相輔相成,缺乏高音的音樂,就像飯菜中缺少調味劑,食之乏味,只追求高音而忽略了美的音樂,就好似人失去了靈魂,呆滯死板.所以我們應正確的認識聲音中的高與美,使高音與美感完美地融合,爭取唱出更好的聲樂作品。
參考文獻:
[1]王曉霞.聲樂藝術及其審美研究[M].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6
[2]張淑芳.歌唱藝術與訓練[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1.9.
[3]許倩.聲樂理論研究與技巧訓練[M].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8
[4]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北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5]鄒長海.藝術心理學[M]. 北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6]楊易和.音樂表演藝術原理與運用[M].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7]莫成練.試論聲樂藝術的演唱美[J].杭州教育學院學報
[8]張勝環(huán).歌唱中的形體表演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福州:福建師范大學
[9]薛麗.探究聲樂演唱之美[D].碩士學位論文.東北師范大學
[10]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北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作者簡介:
馬晨露,女,山東淄博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聲樂演唱研究;
李紅云,女,山東淄博人,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聲樂演唱研究和地域民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