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麗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0)-25-037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幼兒時期是家長陪伴孩子閱讀的最佳時期。家長可以根據閱讀內容,與孩子一起復述故事、表演情境、游戲活動等。那么,幼兒園老師如何指導家長有效開展親子閱讀呢?
1.好書推薦,引領家長接觸經典繪本。老師可以借助網絡資源,利用微信平臺、班級微信群等途徑推薦好書。如:“冠狀病毒”繪本:《2020,這個春節(jié)發(fā)生了什么,讓我來告訴你……》。每周定期向家長推送經典繪本及優(yōu)秀的繪本故事。另外,老師聲情并茂地講述繪本,借助教育平臺、微信平臺播出,讓幼兒和家長在溫馨的“閱讀環(huán)境”中感受繪本閱讀的魅力。同時,利用早期閱讀進家庭、媽媽故事團等為切入點,對家長進行指導,不僅讓好的繪本資源進行有效推薦與分享,還能逐步提高親子閱讀質量。同時,還開展“繪本分享加好書推薦”網上讀書會,教師帶來自己平時閱讀的繪本,精心制作PPT,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生動深刻地介紹推薦書目,從不同角度暢談繪本給自己帶來的思考和啟迪,從而帶動幼兒、家長一起參與繪本閱讀。
2.閱讀“存折”,存儲親子閱讀精彩瞬間。建立每天一次的親子閱讀“存折”。在家時家長放下手機,靜心與幼兒一起閱讀挑選的繪本,同時記錄下當日閱讀的收獲以及在繪本中學到的精彩對話或自己喜歡的畫面。另外,閱讀“存折”中也記下了幼兒與家長一起閱讀的畫面,日積月累,閱讀“存折”越來越厚了,存儲著每一次親子閱讀的精彩瞬間,進一步增進親子間的親情,體驗家庭的溫暖,讓閱讀“存折”活起來、漂起來、玩起來。等幼兒開園時,利用班級區(qū)域游戲活動的時間展示,讓閱讀“存折”不斷豐富起來。
3.“演繹”繪本,讓閱讀活動有聲有色。老師通過網絡指導家長把幼兒喜歡的繪本分角色進行“家庭親子劇”表演。孩子在表演中,模仿繪本故事中的角色語言、動作聲音等,使幼兒語言表達、動作發(fā)展、自信心方面得到充分提升。如讀過繪本《好餓的毛毛蟲》,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就地取材,表演毛毛蟲一個星期所吃的水果。孩子在表演中,就對繪本有了深層次理解。甚至有些對話、內涵、意義等,在動感的表演中就迎刃而解解了,使繪本閱讀有聲有色。
4.“玩起”繪本,讓閱讀活動動靜交替?!巴妗笔怯變旱奶煨裕议L在指導幼兒繪本閱讀后,可以根據繪本特色,和孩子一起游戲。比如,講述繪本《我爸爸》后,一家三口可以根據繪本內容進行變魔術、走平衡、捉迷藏等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玩”活繪本,從而全面理解繪本所包含的意義和價值。又如,讀完《鴨子騎行記》,引導孩子騎自行車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保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財產不受損失。
5.制作繪本,讓閱讀活動“繪”聲“繪”色。在幼兒認知世界里,他們的認知范圍是廣泛的,也是隨機的。孩子總喜歡把留在他腦海中的東西用“筆”表現出來,這是孩子思維映像的外在表現。在繪本閱讀過程中,老師可以及時引導家長抓住孩子這一特征,在熟悉繪本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幼兒進行繪本制作,可以是繪畫方式,也可以剪貼方式,讓孩子體驗當“小作者”的快感。
6.“唱響”繪本,讓閱讀活動妙趣橫生。不論哪一種繪本,都包含豐富的內容。教師引導家長適時分析繪本內涵,不只是讓孩子一頁一頁翻閱,更重要的還要引導孩子發(fā)現繪本深層次的外延和內涵。比如,閱讀完《月亮的味道》,自然引出《搖籃曲》,讓孩子在幽美的樂曲中感受小動物們晚安的情景,并輕聲跟唱,體驗繪本的音樂美。讀完繪本《我媽媽》,孩子切身體會媽媽的愛、媽媽的辛苦和媽媽的偉大,引導孩子唱出有關媽媽的歌曲,如《我的好媽媽》、《小烏鴉愛媽媽》等,讓孩子由“讀”到“唱”,不僅使故事教育意義得到升華,而且讓孩子的情感也得到充分表達。
7.閱讀打卡,享受燈下閱讀樂趣。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復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因此,在較長的假日期間,幼兒園可以舉行全園師幼及家長“21天成長計劃”——閱讀打卡活動。鼓勵幼兒和家長一起參與親子繪本閱讀,通過班級微信群按時展示分享。在親子閱讀打卡趣事分享中,家長、老師可以收獲許許多多生動的、真實的案例,讓家長們感受親子繪本閱讀的魅力,真正享受繪本閱讀的樂趣并汲取有益經驗,為孩子終身閱讀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