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正演到熱鬧處。月亮上
霜白又加了一層
懷揣銀色的鑼鼓,敦煌沉入水底
風沙在其中輾轉遷移
沉默的供養(yǎng)人走到門口,看看天色
發(fā)下了第一個誓愿
月亮從未反悔,從未松開
咬緊的耳邊清涼
馬蹄聲穿過天宇的洞口
落入人間
那些提燈的頭顱,
有的無聲行走,有的手捧燭火,
正上到高高的樹梢
徐敬亞:詩一旦寫出,立刻成為活體
2018年10月,在安徽繁昌縣長江南岸的新港鎮(zhèn),一位年輕人送給我一部詩集《分身術》,這首詩從那么多頁碼中突然跳出來。粗粗一閱,感覺相當不錯:敦煌的月夜,景色清朗,詞語都選得素氣,一個個位置也安放得十分安穩(wěn)。
不錯啊,在這荒涼的大江之畔,能讀到一首安穩(wěn)之詩。
前兩節(jié)的6行,甚至可以說寫得十分飄逸—“懷揣銀色的鑼鼓,敦煌沉入水底”,天地交映,沉靜而矜持,有大詩之氣!往下,風沙遷移也可以。再往下,出現(xiàn)了一個非常醒目的場景:“供養(yǎng)人”發(fā)下“誓愿”—注意:在這兩個意象前詩人加了“沉默”與“第一個”的修飾。這兩行立刻成為全詩的重心,即詩意內(nèi)核出現(xiàn)了。
在這里,我要突然停住。
我想說:詩一旦由人寫出,那些詞語組合,立刻成為一種活體!即語言組合一旦產(chǎn)生了新的意義,新意義中便立刻涌出了新的邏輯、新的線索與情緒。這些邏輯、線索、情緒,會使詩暗中產(chǎn)生某種類似生命力的方向。這種新生命的胚胎里,還包括語感—每個字的色彩、強弱,甚至形態(tài),字與字之間的關聯(lián)、節(jié)奏,都會立刻變成一種暗中的秩序命令,要求詩人予以遵從或相向變異。
以更高的標準,這首詩的后半部分變?nèi)趿?。語感明顯由沉穩(wěn)、安謐,變?yōu)榧鳖D、明快(全詩的最后一句語感稍稍回緩)。
從詩意延展上看,月亮與誓愿之間,很難形成對應的關系?!皬奈此砷_……清涼”,是月亮咬著耳朵清涼地叮囑么?“馬蹄聲……穿過……落入……”,是以馬蹄聲暗喻向人間傳達某種意愿么?最后一節(jié)“那些提燈的頭顱”,是眼前的月下人影么?是死去的鬼魂般的前一代供養(yǎng)人么?總之語焉不詳。上面兩節(jié)剛剛形成的詩意胚芽,沒有得到延展,而是變得越來越虛化,越來越無所依指。
記憶中的小伙子思不群有著一雙明亮的大眼睛??礃幼訅蚵斆鞯乃?,或許過于沉溺、受限于某種真實的場景?當日敦煌的一場大型演唱會可能成了他的詩歌陷阱。第一行“歌舞正演到熱鬧處”和最末行“正上到高高的樹梢”或許可為他泄密并作證。
我常常想,一首詩內(nèi)部的“詩意”演化,簡直就是一部小小的歷史。它的最初緣起、中間的延展、最后的定形,包括它意外的轉折、異化、變奏,甚至還包括它可能存在著的神秘與不可知……既沒有定式與規(guī)律,又充滿著暗中的生命般限定。寫出一首無可挑剔的好詩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