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唯
蒙田,是四百多年前的一位法國作家,和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同時代。他出生于1533年,也就是明朝嘉靖12年,逝世于1592年,明朝萬歷20年。
蒙田可以說是“自我表達”的第一人。他開創(chuàng)了“隨筆”這種文體,其特點就是想到哪兒寫到哪兒。
人們在自己的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問題,他們?nèi)プx蒙田,看看那里有沒有答案。然后發(fā)現(xiàn),蒙田也曾向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的哲學家尋找答案,這就是所謂的“心靈之鏈”。
很多人從四百多年前的作家蒙田那里尋找智慧,實際上蒙田也會從更早的作家、更早的哲學家那里尋找人生的智慧。
其中一條智慧叫“存而不論”。
“存而不論”是一句古老的希臘格言,有一點兒漠不關(guān)心的味道。它意味著:我無法判斷人們說的這些事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我無法對大家正在談論的事明確表示支持或反對;我深入考察過的事物確實有它的道理,但與這些事相反的事物也有道理,兩者同樣合理,也同樣不合理。
如果放在今天的媒體環(huán)境中,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蒙田的教誨:要對許多事情保持懷疑的態(tài)度,不要輕易表態(tài),事實真相可能是復雜的、矛盾的。當我們不知道某件事的真相或答案,而這件事沒有答案也沒那么重要時,就不要鉆牛角尖,免得讓自己不愉快。
蒙田在1576年的時候,打造了幾枚紀念章,上面就刻上了“存而不論”這句話,還附上了蒙田家族的族徽,由此可見,蒙田對這句話是非常贊同的。
有一位美國的文學教授特里林,寫過一本書叫《知性乃道德職責》,其中有一句話傳播很廣。他說,思想總是晚來一步,誠實的糊涂卻從不遲到;理解總是稍顯滯后,正義而混亂的憤怒卻一馬當先;想法總是姍姍來遲,幼稚的道德說教卻捷足先登。
這句話是幾十年前寫下的,但用來描述我們現(xiàn)在所處信息時代的混亂,還是非常恰當。我們太容易陷入爭論和表態(tài),如果我們把“存而不論”當成座右銘,可以讓我們的心緒更平靜。
蒙田的隨筆集里,有濃重的懷疑論筆調(diào)。字里行間總是說,“我以為”“對我而言”“某種程度上”。他提到,這樣的說法,可以減輕我們提出觀點時的草率。
他當然不是說,我們對什么都存而不論,做一個麻木的人。他想做一個活生生的、能思索和推理的人,可以享受一切自然愉悅,但拒絕那些被編排好的固定真理。他認為,即便是最具好奇心的人,所掌握的知識也微不足道,而這個世界豐富得令人驚奇,人們應該去找尋那些驚奇的感受,找尋獨特的、不可思議的事物,不要熱衷于爭論。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