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笑
東山原是太湖東南部一長條狀基巖島嶼,岸線曲折,湖灣眾多。地方志書記載,東山“灣”村地名多達二三十個,或村以灣名,或灣以村名。洪灣,即是其中之一,相傳為黃梅雨季時,太湖洪水涌進村內而名。
今年7月中旬,連日暴雨,二三十年未遇的澗水上岸,致使前山響水澗、后山石橋頭、陸巷寒谷渡等,到處呈現(xiàn)“澗水瀑布”,所幸“好景”不長,短時間內即自動消失至太湖。半個月后,我專程去了一趟洪灣,發(fā)現(xiàn)村前伸入太湖的古碼頭無影無蹤,村口路面依然淹沒在太湖洪水中,村名“洪灣”確是名副其實的。但清《太湖備考》和民國《吳縣志》,均記作吳灣,今環(huán)山629路公交站牌則記為紅灣。
洪灣,面朝太湖,背靠莫厘峰下平嶺,風光旖旎,古跡眾多。村后的平嶺古道,是舊時后山通往前山的要道之一,至今保存完好。山間的溪澗蜿蜿村內,尚存青石、麻石兩座古澗橋;澗水長流,一部分留存于生活、生產所用的澗潭,其余部分匯入太湖。村口有“洪灣里”古巷門,古韻十足。村前有長長的古碼頭伸入太湖,碼頭上還有3個牛鼻子纜船石。最難能可貴的是,洪灣還藏著兩口有性別的古 井:一口雌井和一口雄井。
雌井,實名八角泉、八角井,因井欄八角形而名,位于洪灣村中部。相傳,八角井極愛干凈,它的娘家在前山施家平盤(今星光村)。要是井旁染有魚腥禽畜等臟物,井水就會神神秘秘逃回“娘家”。井水一旦逃掉,村民必須敲鑼打鼓到前山去迎請才會回來。如此代代相傳,村民始終都很愛護八角井,用過的臟水都會倒得離井遠遠的,還會在井壁種上石菖蒲擋塵,保證八角井干干凈凈,漂漂亮亮。八角井的喜凈潔和愛美之心,自然就和女性掛起了鉤,久而久之便有了雌井的稱呼。
今之雌井,已被村里整修保護。井壁靠下部分用黃石盤筑,靠上部分用青石盤筑,井口里半側緊靠村民房屋階沿,建有青石圍欄,外半側間砌青石和花崗石臺階,臺階旁立有一塊青石質井碑。古色古香的雌井,既方便村民洗刷和澆灌之用,也不失為村內一道靚麗的風景。
雄井,實名石澌泉,東山十大古泉之一。清《太湖備考》記載:“石澌泉,在吳灣太湖濱?!眳菫?,即今之洪灣。清代東山詩人吳大本《石澌泉》詩曰:“誰為浚云根,涓涓月一痕。寒香冬不竭,清冽夜難昏。自有本原在,非徒古跡存。水經(jīng)猶未息,識此示兒孫?!笔獩]有護欄,人蹲下去用手就能捧起水來。與八角井相反,石澌泉不怕臟,越臟水越多。特別是村姑去石澌泉洗汰,不管把泉水弄得多混濁,泉水不但不會逃走,反而涌出更多更清冽。石澌泉的包容和豁達符合男性特征,自然而然有了雄井之稱。
今之雄井,可惜沒有雌井那么幸運,村內的年輕人已不知其所處。經(jīng)過我的多方打探,終于在村口環(huán)山公路旁邊的“荒郊野外”找到了他。只見荊棘茅草中一圓形小池,黃石盤筑池壁已有部分坍塌。沒有村姑的光顧,泉水已不再上溢,干涸的池中,加上掉進的垃圾,像極了一個垃圾洞。真是人去泉枯,不堪入目。
虎丘劍池上方石橋上的兩個圓形洞,為山上寺僧從劍池吊水所用,習稱“雙吊桶”,也稱“雙井”,橋因名“雙井橋”。相傳,吳王夫差陪同西施曾在這里以井為鏡,故雙井又被稱為“夫妻井”或“鴛鴦井”。洪灣村沒有虎丘的響名,雌、雄井也沒有被西施當鏡子照過,但稱其為東山的“夫妻井”,也算貨真價實。少年夫妻老來伴,真心希望雄井重新煥發(fā)生氣,夫妻雙井可以白頭偕老、同享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