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學術研究方面分析米蘭·昆德拉及其作品在中國的出版及傳播影響度,分析各階段中國出版界對該作者作品的挖掘案例,為當下出版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一些借鑒。米蘭·昆德拉作品的暢銷以及對其相關思想研討的聚焦,當屬外國文學引進中國成功案例的代表,同時其思想內容的中國本土化闡釋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也十分具有研究價值。
關鍵詞:暢銷書;傳播影響力;米蘭·昆德拉;出版界
中圖分類號:G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7-0183-02
20世紀80年代,米蘭·昆德拉的作品進入中國,其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生活在別處》《小說的藝術》等在中國文學界、思想界、學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其作品的美學思想及文學意義成為學者們研討的焦點。同時,昆德拉的作品在中國不同時期出版均取得了巨大成功,成為深受讀者歡迎的嚴肅讀物中的暢銷書。米蘭·昆德拉作品的暢銷以及對其相關思想研討的聚焦,當屬外國文學引進中國的成功案例代表,同時其思想內容的中國本土化闡釋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也具有研究價值。
一、學術界對昆德拉作品的關注
米蘭·昆德拉作品內容駁雜,哲理意味濃厚,對人性的探索和對現(xiàn)實的映照使其可以超越國家和意識形態(tài)的界限獲得世界各國讀者的青睞。昆德拉相關的文獻資料數量相當可觀。2020年6月18日,筆者在中國知網上以“米蘭·昆德拉”為關鍵詞進行主題檢索搜索到中文文獻735篇,外文文獻78篇;以篇名檢索“米蘭·昆德拉”,檢索到中文文獻378篇,外文文獻66篇;以篇關摘檢索“米蘭·昆德拉”,檢索到中文文獻1501篇,外文文獻142篇。最早的一篇是1982年來自外文期刊的“Milan Kundera’s Search for Authenticity”(譯為“對米蘭·昆德拉的真實性探索”,作者為PETER PETRO)。1985年,李歐梵在《外國文學研究》雜志發(fā)表了《世界文學的兩個見證:南美和東歐文學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啟發(fā)》[1],此時昆德拉作品還未傳入中國,這篇介紹性的文章在當時并未引起太多讀者的關注。單獨研究米蘭·昆德拉的文章始于20世紀90年代。1990年,胡智鋒在《外國文學評論》上發(fā)表文章《昆德拉的世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2],從命題、審美、哲學層面對作品進行了解讀。此后,昆德拉的研究熱潮逐漸形成,這從論文數量的不斷梯度上升趨勢上也可以看出。90年代的昆德拉研究,呈現(xiàn)出一種以作品內容為軸心,對文學意義的綜合性探討,逐漸構筑起“昆學”研究的基本脈絡,如小說的復調理論、存在主義思想、政治與性愛主題等都是當時提出的。代表文獻有:國內昆德拉跟蹤研究第一人——仵從巨的《關于昆德拉的四個詞》[3],張文舉的《存在的輕與重》等。2003年對昆德拉的關注與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研究論文數量明顯增多,2014年則是研究量最高的一年,有109篇文獻發(fā)表。同時,研究內容逐漸系統(tǒng)化、成熟化、多元化。如仵從巨主編的《叩問存在——米蘭·昆德拉的世界》由多位作者共同解讀小說中的“存在”命題。這樣的研究熱度一直延續(xù)到2014年,此后研究逐漸趨于平緩冷卻的狀態(tài)。對米蘭·昆德拉的研究,從學科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學、中國文學、文藝理論、出版方面;從研究機構來看,主要集中在安徽商貿職業(yè)技術學院、暨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等高校;從研究層次來看,主要集中在基礎研究、行業(yè)指導、大眾文化、文藝作品、政策研究上。
二、昆德拉作品在中國的出版概況
從翻譯的數量和速度而言,中國堪稱是昆德拉作品譯介的大國。昆德拉作品在中國的出版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
(一)20世紀80年代的預熱期
1967年創(chuàng)作的《玩笑》奠定了昆德拉在捷克文壇的地位,1984年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則使昆德拉蜚聲國際。而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正處于重要的歷史轉折期,中國改革開放的寬松環(huán)境使外國著作的譯介渠道被真正打開,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開始向中國引進出版。
當時存在主義在中國非常流行,先后興起過“薩特熱”“海德格爾熱”等哲學熱潮。昆德拉作品的到來,不僅順應了外國著作引進中國的大趨勢,同時以通俗的小說形式向中國讀者形象地解釋了存在主義,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哲學讀物過于抽象的不足。1987年9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韓少功、韓剛合譯的昆德拉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開啟了昆德拉作品在中國的出版歷程。除作家出版社外,國內的其他出版社也發(fā)現(xiàn)了昆德拉作品譯介出版的商業(yè)價值。20世紀80年代,昆德拉作品的出版呈現(xiàn)一種“熱情高漲”又過于混亂的局面。歸納起來,出版呈現(xiàn)出以下幾個特點:作家出版社領跑獨大;作家、學者翻譯為主,自發(fā)對接出版社;追蹤翻譯,中譯本跟進新作;無版權、多轉譯;譯本雜、質量差。
(二)20世紀90年代的調整期
1992年10月15日和30日,我國分別加入了《伯爾尼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公約》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的《世界版權公約》。此前,我國政府已經頒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1990年)。受國際公約及國內法律法規(guī)的限制,翻譯出版境外作家的文學作品,必須征得作家本人或原作出版商的中譯授權,并要按有關標準支付版稅。至此,昆德拉作品出版混亂的局面結束了,進入了長達10年的調整期。在這10年中,中國出版方做了不少努力,比如重印再版1992年前的已有的中文譯本,以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著手譯介和出版一些前期被忽略的理論著作,如《被背叛的遺囑》(孟湄譯,牛津大學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多家出版社積極與昆德拉本人取得聯(lián)系,爭取版權,但遺憾的是由于昆德拉提出的條件太過苛刻,出版社大都無力承擔,導致10年均無所獲;規(guī)范出版,重譯盜版的現(xiàn)象大量減少。
(三)21世紀的解凍期
早期的昆德拉作品版本逐漸無法適應讀者的需求。這種局面一直持續(xù)到2002年,最終被上海譯文出版社打破。2002年5月,上海譯文出版社在經過與昆德拉本人的長期談判后,敲定了版權事宜,重金買下昆德拉作品在中國的獨家授權,相繼推出《雅克和他的主人》《被背叛的遺囑》《身份》《慢》4部新版昆德拉作品。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內,4本書相繼宣告售罄。上海譯文出版社又推出其另外3部長篇小說《不朽》《玩笑》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創(chuàng)造了中國圖書發(fā)行史上的奇跡。2003—2005年陸續(xù)推出了13部新版昆德拉系列作品,其中包括以往未曾譯介出版過的戲劇《雅克和他的主人》和“遺忘三部曲”(《慢》《無知》《身份》)。2005年以后又持續(xù)跟進新作,2006年出版文藝隨筆《帷幕》,2010年出版文藝隨筆《相遇》,2014年出版小說《慶祝無意義》。這可以算是昆德拉最全的中文譯本系列。
三、昆德拉作品在中國市場的契合點
(一)“政治”與“文革”傷痕的相遇
昆德拉小說字里行間都透著對專制極權和低效的政府做派的嘲諷,經常通過人物心理或大段議論表達出來。20世紀80年代,剛經歷“文革”之殤——文化的禁錮,中國讀者迅速把自身遭際代入昆德拉的小說場景之中,而產生了某種情緒上的共鳴,迅速拉近了與這位異國作家的距離。昆德拉所敘說的政治具有“超政治性”——能夠透過歷史的政治外衣,解析政治災難背后的人性,并通過反映人物內心真實感受,表達對逆境不可逆的現(xiàn)實性思考。
(二)“性”與現(xiàn)實壓抑困境的契合
昆德拉所寫的“性”有其特殊的象征隱喻。對他來說,“性”似乎是一切主題內容的載體。通過性愛場景描寫來分割故事的片段,向讀者呈現(xiàn)出一種他者的存在狀態(tài),一個與現(xiàn)實格格不入的本我世界。搏斗、挫敗、屈辱、怨懟、亢奮這一系列的情感起伏和外部經歷,都可以簡化到兩性關系之間的對立分裂——一種游走于放縱與壓抑間的心理體驗。這對于在現(xiàn)實中承受著各種社會壓力、徘徊無奈于生活困境中的讀者來說極具誘惑力,能夠滿足讀者的閱讀體驗。
(三)“存在”與大眾傳媒的介入
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中提到:“我的小說試圖記錄那些被歷史遺忘但又極具人類學意義的事件,以抵抗人類‘存在的被遺忘’?!崩サ吕粩嗟貙⒎▏嬖谥髁x的哲學思想融入自己小說的主題中?,F(xiàn)代社會文明產生,人類被各種社會力量不斷侵蝕,大眾傳媒所構建的異質空間逐漸控制了人類生活。特別是到了如今這個網絡信息高速膨脹的時代,新聞作為輿論的獵人,正在以自媒體的形式誕生,個體隱私也在這種情況下被公眾揭露,網絡冷暴力泛濫。昆德拉小說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從現(xiàn)實中解構“存在”的新內涵。他的后期作品,特別是在法國創(chuàng)作的“遺忘三部曲”所描述的現(xiàn)代人“追求速度—迷失自我—絕望孤獨”都可以說是部分都市人群的真實寫照。這種契合大批讀者心態(tài)的文字很容易讓人們收獲一種被懂得的寬慰,其作品也因此受到讀者的喜愛。
四、結語
昆德拉作品之所以很對中國讀者的胃口,一方面是因為他作品的主題能在各個時期與中國當下的現(xiàn)實語境對接,從而引起中國讀者的共鳴;另一方面是因為其主題絕不陷入狹隘的小國歷史圈層,而是集中于對人類命運的關注和對人性的自我批判。既有宏觀的普世價值,又具有微觀的心靈體察,是超越時代、超越國籍的優(yōu)秀作品。
參考文獻:
[1] 胡智鋒.昆德拉的世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J].外國文學評論,1990(01):118-121.
[2] 仵從巨.關于昆德拉的四個詞[J].當代外國文學,1999(02):155-159.
[3] 張文舉.存在的輕與重——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解讀[J].慶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01):20-31+52.
作者簡介:蘇振華(1982—),女,廣西桂林人,研究生,碩士,副編審,糧食科技與經濟雜志社副主編,研究方向:傳媒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