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平凡的人物,往往最能打動人心;平凡的人物,往往更能體現(xiàn)人性。但小人物小故事,卻很難有感天動地的驚人舉措,自然也難寫出蕩氣回腸的人物報道。如今,隨著全媒體的發(fā)展,人物報道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關(guān)注,而記者如何走出新意,除了摒棄過去只有圖片的時代,加入視頻元素的人物開始變得“活”起來。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讓文字功底在新聞報道中大放異彩?本文通過多個現(xiàn)實采訪成功案例,對人物報道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
關(guān)鍵詞:平凡人物報道;采訪;細節(jié)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1-0143-02
如今,“新聞快餐”時代下的報道中,以熱點事件報道和人物報道最受受眾青睞,對于人物類報道,過去那種每每催人淚下、苦大仇深式的新聞模式,在看多了以后,讓人變得麻木,甚至滋生出部分人為了博取眼淚故意編造事實,導(dǎo)致新聞失真,媒體在公眾面前的信譽度受到影響。
同樣的人、同樣的事,在不同的筆下,呈現(xiàn)出的是不一樣的面貌,有的人物刻畫因沒有深入挖掘、細節(jié)匱乏、語言刻板而顯色蒼白、扁平,缺乏感染力和說服力;有的人物因過分“高大”而顯得不近人情,甚至浮夸失真,缺乏可信度,從而影響了傳播效果。[1]
平凡的人物如何出彩,除了強調(diào)細節(jié)還是細節(jié)。那么如何抓好細節(jié),取重棄輕?如何讓新聞完整地呈現(xiàn)在大家眼前?平凡人物在新聞中也能靠細節(jié)綻放光輝。
一、人物報道采訪的重要性
有句俗話是“七分采訪,三分寫作”。
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剖析一篇成功的稿件就會發(fā)現(xiàn),沒有深入細致的采訪,就不會有閃光的報道。
2011年,《重慶晚報》拿到一條新聞線索,一個67歲的老人在他兒子突發(fā)車禍離世、留下19萬元巨額債務(wù)的情況下,老人毅然決定為兒子挑起這副重擔,承擔起為兒子支付欠款的責(zé)任。
值得注意的是,這條線索拿到手里時,已經(jīng)是“二道”線索,被當?shù)孛襟w采寫過,大約有800字,從文字表面來看,老人家看起來很可憐,被當?shù)厝朔Q為“誠信老爹”。不過,《重慶晚報》并沒有在其他報道上多加糾結(jié),而是決定派記者前往一線,深入采訪報道這起新聞。
到現(xiàn)場才能看到事實,在文中,記者用真實而有感官的話語向讀者描述了這樣一位偉大的老人:
52畝地是怎樣的一個概念?1畝等于666平方米,52畝相當于近35000平方米的面積,和5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差不多。
在潼南縣,有一位老人就種了52畝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好多人都勸他,這么大把年紀了,該好好休息了,不要這么拼命。但老人卻依然頑強地與時間賽跑,因為在他的心中,有一個對逝去的兒子的承諾:兒啊,就算你走了,你留下的19萬元債,和你那幼小的孩子,我也會給你挑起來。
如今,8年過去了,老人憑借勤勞的雙手,把兒子留下的債務(wù)還掉一大半。但他仍不愿稍稍歇一下,生怕這一歇,那股為兒還債的勁就沒了。
采訪的豐碩,自然讓寫作的成果“引人入勝”。文章見報后,引起了海內(nèi)外讀者的高度關(guān)注,也引起了重慶市委宣傳部、中宣部等高度關(guān)注,文章主人公吳恒忠老人也因此獲評“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
在與采訪對象交流的過程中,新聞記者的提問也需要運用一定的技巧。提出的問題不要太長,如果問題太長,就可能出現(xiàn)采訪對象不能抓住主要問題,或者采訪對象根本無法理解新聞記者所提出問題的主旨,這樣就不利于雙方的交流,甚至?xí)霈F(xiàn)尷尬的局面。[2]
例如采訪吳恒忠這個老人,記者表示,既要了解他離世兒子的消息,又不能過分糾結(jié),否則就是給老人“傷口上撒鹽”,如何拿捏得當,記者的處理具有極高的技術(shù)含量:
每個清晨吳恒忠出門勞作時,都會在一個路口停留片刻說一會兒話。這里,就埋著吳君。
這座沒有墓碑的墳冢,是吳恒忠8年來最大的精神支柱。
從家里到墳冢只有幾步路,當年把兒子埋在這里,也是吳恒忠的意思?!叭俗吡?,我還是要有個精神寄托?!?/p>
吳君的墳頭,長滿茂盛的黃花槐,當下正開著絢爛的花朵。
正因為掌握了足夠的采訪技巧,才能在不刺痛采訪者的情況下,寫出一個平凡人物的光輝,寫出他的偉大和不易,在幾千字的文章中成就一個人的“感人”一面。
二、人物報道的典型性
典型人物塑造由來已久,古代的新聞與文學(xué)、歷史很難截然分開。司馬遷《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報道”作者所處漢武帝時朝野和人物的大事,便有一定的新聞性,書中的很多人物頗具典型性。“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3]
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有一個“天天正能量”平臺,每天都會在全國主要媒體上尋找優(yōu)秀的人物報道,并給予當事人一定的獎勵和報酬,其目的就在于鼓勵典型、塑造典型。
該平臺篩選新聞的重要因素,是全國考察該新聞的閱讀系數(shù)。截至2019年12月5日,“天天正能量”平臺在長達6年的時間里發(fā)放正能量金額5800多萬元,為全國6800多個人物頒發(fā)了各種各樣的獎勵,其中10多人還獲評感動中國人物,300多人獲得地方各級政府的獎勵,這其中絕大多數(shù)的典型人物都來自正能量的人物報道。
而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平臺正是看重了人物報道的這一特性,他們認為,好的人物報道能打動人心、深入人心的人物報道能夠喚醒真善美,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需要有效的正能量人物報道,更重要的是,對這些人物的充分肯定體現(xiàn)了阿里巴巴集團的價值觀。
三、人物采訪報道如何以小見大
平凡的人和事跡幾乎都很普通,很難有驚天動地的舉動。如何以小見大,讓文章變得易讀上口,除考驗記者本身的寫作功底外,筆者認為無外乎有以下幾點。
以“全國道德模范”吳恒忠為例,他的事跡經(jīng)過媒體兩個整版的深入詳細報道后,才顯得如此令人感動,讓人敬佩。但吳恒忠是一個替子還債的普通農(nóng)民,如何支撐起兩個版6000多字的故事,事跡的挖掘非常重要。
(一)真實性的細節(jié)
真實性需要大量的文字敘述,其中,細節(jié)是真實性的最好體現(xiàn)。
吳恒忠的家在潼南區(qū)花巖鎮(zhèn),他家的房子在巖壁下方,對于當?shù)睾芏嗔私馑娜藖碚f,這房子有些晦氣,“修了房子以后他兒子離了婚,又出車禍死了,還欠了一屁股債”。這些看似風(fēng)言風(fēng)語的話恰好印證了吳恒忠兒子死后欠債的事實。
吳恒忠接待記者的“大廳”,是一個四面通風(fēng)的地方,每次坐在這里,他都會感慨,因為房子修好了沒多久,兒子就去世,“好房子,也沒享受到”。
吳恒忠的愛人患有肺氣腫,冬天沾了冷水就會犯病,但相比那么多的債務(wù),老人選擇了默默承受。于是,采訪中我們看到,一邊是喘息不止的老人在洗衣服,一邊是老人對洗衣機的渴望,可想而知,為了還債,老人背負了多少重擔。
(二)數(shù)據(jù)性的細節(jié)
數(shù)據(jù)是對細節(jié)最好的描述。例如,記者坐在吳恒忠家的“大廳”里采訪,老人拿出來很多個賬本,這些賬本全部是他還款的記錄,哪個人還了50元,哪個人還了100元,最低還20元,最高還2000元,就是這樣細水長流的還賬法,老人從最初欠款的19萬元,到記者采訪時,老人還了9年,還剩下8萬元的債沒還,相比最初聽到19萬的驚訝,老人的淡定與頭頂?shù)陌装l(fā)一起與日俱增。這些數(shù)據(jù)的細節(jié)成就了這個人物還款的艱辛與不易。
對于老人兒子離世的時間,記者也進行了實地走訪,包括死亡證明、鄰居佐證等,寄希望于故事的真實,避免因為細節(jié)的不足,導(dǎo)致全文出現(xiàn)不必要的敗筆。
(三)旁人的佐證
在新聞人物的采訪中,我們一定要學(xué)會理性地取舍旁人的佐證,一旦取舍不當,造成材料的堆砌,反而讓新聞失了色。
以《兒子車禍身亡留19萬欠款 老父獨自種52畝地還債》這則新聞來說,旁人的佐證就是新聞的亮點。
受訪對象陳維文是吳恒忠的老戰(zhàn)友,陳的孩子和主人公吳恒忠的兒子是同班同學(xué),這樣的感情延續(xù)了幾十年。于是,在2001年吳君(吳恒忠兒子)買車時,向當時正在承包魚塘的陳維文借了3萬元。陳維文說,由于是戰(zhàn)友關(guān)系,他和吳恒忠彼此都很熟悉,也知道老吳為人耿直、坦蕩、有信義,“我相信老吳是有信義的。誰沒有急的時候?。克麅鹤淤I車也是想把家業(yè)壯大起來,我覺得年輕人想奮斗是好事情,即便錢要不回來,我也不會后悔”。
事后也印證了他的想法是正確的,老吳幾年下來總算把這些錢還上了。
當?shù)卣彩亲詈玫淖糇C,畢竟一個老人生活這樣艱苦,當?shù)卣恼f法也是很重要的,事實上通過走訪政府,也了解了老人還債的前因后果,避免采訪出現(xiàn)“避重就輕”,落人口實。
而細節(jié)的細膩之處,最大的好處在于它能佐證人物的特征,加上旁人的描寫,就避免了“一人說”的尷尬場景,讓人物變得鮮活起來。
(四)人物形象的高大化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要求我們,要根據(jù)事實來描寫事實,不能根據(jù)希望來描寫事實。平凡的人要根據(jù)自己本身的事實來實現(xiàn)形象的高大化,必須通過平凡而感人的實例來塑造。
在上面一則新聞中,人們無不感動于老人為亡子還債的義舉,也恰恰容易忽略這樣的行為在法律上有何解釋。中國自古以來是父債子還,卻沒有子債父還的案例。記者在報道中將最后一例筆觸伸到了律師這一方,通過律師的話,將老人誠信的義舉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四、新聞寫作的面面俱到與舉重若輕
人物報道就像人物素描一樣,需要有突出的部分,也需要有相對不突出的部分,因此,新聞材料的取舍就非常重要,分清主次,才能讓文章顯得生動感人。
以《重慶晚報》的“慢新聞”2017年刊發(fā)文章《一副藥10元錢,鄉(xiāng)村醫(yī)生行醫(yī)40年不舍離去》一文,這個醫(yī)生原本最吸引人的亮點在于他右手因為中了蛇毒而殘疾,但筆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與其向受眾“賣慘”,不如把一個形象高大、高風(fēng)亮節(jié)的鄉(xiāng)村醫(yī)生完美地呈現(xiàn)在大家的眼前。
采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醫(yī)生開出去的藥一幅價格在10元左右,在物價高漲的今天,這個價格實在是惠民、利民,也讓人深感吳華的醫(yī)者仁心。
這里所謂的“面”,是在寫作的時候注意在面上鋪開,以鄉(xiāng)村10元醫(yī)生吳華為例,寫作就是從兩個到他店里看病的病人寫起,第一個感冒嚴重,開的藥10.66元,更為感人的一幕是,患者沒有錢,藥只能賒賬,吳醫(yī)生同意。這一“面”上的消息一出,就把吳華不是一個“看重錢”的品性一下子就體現(xiàn)出來了。
第二個“面”是他劃船去給當?shù)氐拇迕窨床?,由于村落的自然消亡,當?shù)夭糠执迕襁€住在不通路的地方,為了這些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身體健康,他還自己出錢打造了一條船,為出診提供便利條件。這樣的“面”印證了老吳的不易與艱難。
面面俱到有了,還要舉重若輕。寫作中,最容易忘記的就是重要性和次要性,容易花同樣多的筆墨去對付所有的文字,但實際上這樣的結(jié)果沒有重點,缺少看點。
在新聞《一副藥10元錢,鄉(xiāng)村醫(yī)生行醫(yī)40年不舍離去》一文寫作中,筆者摒棄了大家看重的“殘疾醫(yī)生行醫(yī)”這個角度,文內(nèi)也是對他殘疾的話題一筆帶過,重要的內(nèi)容延展到其醫(yī)德醫(yī)風(fēng)上來,不但讓文章避免了走過去“苦大仇深”的老路,還讓新聞變得有深度、有韻味。
五、結(jié)語
新聞人物報道對文字記者并不要求多深厚的文字功底,但需要接地氣的采訪作風(fēng)和深入扎實的采訪精神,只有對受訪人物有了多個角度的了解,才能在提筆寫作的時候,有多個不同的下筆之處。本文從不同角度對人物形象的提煉展開一系列討論,希望能為新聞記者的寫作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蔣海潮.新聞報道人物通訊寫作方法探析[J].傳媒論壇,2019(19):91+93.
[2] 侯子軒.淺談人物訪談的新聞寫作技巧[J].參花, 2018(04):113-114.
[3] 陳偉軍.典型人物的報道策略與文學(xué)技法[J].新聞與寫作,2018(09):108-111.
作者簡介:王渝鳳(1982—),女,重慶人,在職本科,重慶都市傳媒集團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研究方向:新聞采訪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