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書評回應

      2020-09-10 07:22:44孫修暎
      中國出版史研究 2020年1期
      關鍵詞:手稿印刷

      【摘要】本文是美國康奈爾大學亞洲學系助理教授孫修暎圍繞新著《為刻而寫:晚期中華帝國的出版與文本權威的塑造》,對三位評論者所提出的問題進行逐一回應,分享該書的成書背景,并期待學界對該書中所涉問題有進一步的討論和研究。

      【關鍵詞】文人出版 書信集 圖書審查 手稿 印刷

      非常感謝金雯教授及三位評論家對拙作《為刻而寫:晚期中華帝國的出版與文本權威的制造》的細讀,他們對書中主題所做的深入分析以及就我在書中沒有充足空間展開的議題提出的問題之深刻令我贊嘆不已。我想借此寶貴機會,跨越學科、機構和國家的界限,分享這本書成型的背景,同時對更多的問題和進一步的討論持開放態(tài)度。接下來,我將逐個回答評論者們提出的問題,盡管這些問題并不全是按優(yōu)先順序排列的。

      一是對張潮和王晫的個案研究如何代表了17世紀文人出版實踐以及原始資料的有效性兩個問題。正像敏銳的書評人所指出的,這個圖書項目始于閱讀兩部書信集——《尺牘友聲》和《尺牘偶存》。前者收錄友人寄贈張潮的信函1099封,后者則收錄張潮的回信454封。從1677年至1706年,這兩本合集分幾期出版,共收錄了清初300多位同時期文人的書信。這些文人無論有名無名,都活躍在江南地區(qū)的幾個城市間。張潮的書信集與周亮工的《尺牘新鈔》、汪淇的《尺牘新語》等大多數(shù)同時期書信選集精心挑選信件不同,其中包含的書信與精煉的風格去之甚遠:在這些信件里,詩人們經(jīng)常袒露出無拘無束的性情,他們表達直率,隨意地書寫著看似瑣碎的日常。尤其是這些書信中包含了張潮在出版書籍過程中與朋友的往來信件,信件中涉及如征集稿件、索要序言、抱怨財政預算、討論紙張成本和聘請刻工、爭論圖書所有權等內容??紤]到具體史料的匱乏,就像羅伯特·達恩頓將書商目錄用于研究18世紀法國的出版史一樣,張潮的書信集為17世紀文人如何從事生產、流通和分銷文學文本提供了一種最為生動和具體的描述。當然,本書所依據(jù)的材料并不僅僅是書信集,還包含了其他17世紀文人的文集、選集、筆記,作者也對張潮(附在本書附錄中)、王晫作品現(xiàn)存的副本作為物質文本進行了仔細考察。這些資料證實了文人們在書信中討論的出版實踐的細節(jié)。

      謝正光、佘汝豐(《清初人選清初詩會考》,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和梅爾清(《包裝我們這一代人:清初的文選、朋友網(wǎng)絡及政治融合》,哈佛亞洲研究學報,2004年)的研究證實,張潮和王晫進行的出版實踐遠不是特例,而是廣為流行的。當然這并不一定意味著張潮和王晫的所有作品或者17世紀文人的私人出版集都完全遵循了我在書中所描述的出版慣例。但至少他們的出版實踐讓我們得以窺見17世紀文人出版實踐的一般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因為18世紀的審查制度和現(xiàn)代浪漫主義下作者和文本觀念,這一模式遠沒有得到應有的學術關注),并幫助我們在其自身的歷史語境下恢復其意義,從而證實了文本實踐具有多樣性和歷史的特定形式。

      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為什么張潮會出版這些看似雜亂無章的書信集,并公開了他出版活動中的矛盾、沖突和困境。在本書有限的篇幅中沒有必要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但原因可能涉及幾個因素:隨著張潮的出版物廣受歡迎,他的書信集也受到了青睞,在近三十年間分期出版。這也就是說,入選張潮的書信集,既是作為一個有選擇的小圈子成員的象征,也是17世紀文人文化地位的標志。例如,張潮的侄子張兆鉉請求張潮在接下來出版的幾期書信集中加入自己的信件,以便與當時的文化名人平起平坐。此外,這些書信集也可能有助于確立張潮在當時文人群體中享有的中心地位。他還進一步主張擁有這些書的版權,正如我在2015年的論文(“Between Writing and Publishing Letters: Publishing a Letter about Book Proprietorship,” A History of Chinese Letters and Epistolary Culture, ed. Antje Richter. Leiden: Brill, 2015)中所論述的那樣,張潮曾爭奪他1706年和一位名為張庸德的出版商合作出版的圖書——《四書尊注會意解》的版權。在保護圖書版權的法律和制度措施缺乏的歷史條件下,他在書信集中收錄了一些與張庸德爭論的往來信件,通過尋求公眾的認可,來捍衛(wèi)自己對圖書享有的權利。

      二是如何將清初文人出版實踐與明末文人出版實踐相結合。本書中的主要人物,如張潮、王晫和他們的小圈子,都被歸為清初文人,他們包括經(jīng)歷過朝代更迭的一代人(張超父親的一代)和在清朝統(tǒng)治下成長的一代人(張超的一代)。然而,在書中我并沒有使用“清初文人”這個稱呼,而是有意地稱他們?yōu)椤?7世紀文人”,意在突出他們的出版實踐相對于晚明文人出版實踐的延續(xù)性。由于明清之際的王朝更迭,人們普遍認為清初與晚明間存在著徹底的斷裂。當然這是不可否認的,但同時,過分強調明末清初的分野,往往導致學者們忽略了清初的文本實踐是如何延續(xù)和進一步發(fā)展了明末文本實踐的某些方面的問題,特別是與圖書市場的密切關系。由于明末繁榮的市場經(jīng)濟和商業(yè)化的經(jīng)驗,清初文人已深知商業(yè)圖書市場的影響力,雖然他們仍試圖宣稱精英的威望依附于圈內同行的認可,但已經(jīng)有意識地將宣傳、市場價值以及圖書市場所提供的廣泛的文化影響結合起來。

      與此同時,我認為清初的出版實踐與清朝全盛時期,尤其是與《四庫全書》編纂之后的時期有很大的不同?!端膸烊珪芳仁菍ξ谋镜谋4嬉彩菍ξ谋镜匿N毀,它對作為自我推銷的事業(yè)的17世紀文人的出版實踐做出了負面評價,不僅使得他們的出版物被銷毀,而且改變了出版的意義。例如,分期出版選集和叢書,這種清初就盛行的出版形式,貫穿了整個清末時期,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初。然而,正像我在即將發(fā)表的論文(“Premodern Literary Collectanea”, Literary Information in China: A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 in 2020)中所討論的那樣,從清初開始,隨著生產條件的變化,叢書的意義也發(fā)生了變化:清初的叢書作為分享最新消息與信息的場所,收錄新創(chuàng)作的當代作品。而晚清的叢書則是對經(jīng)過精心挑選和仔細校對的罕見經(jīng)典和正式著作的復刻。與清初叢書被視為精英文人集團的集體事業(yè)相比,晚清的叢書更多地彰顯編者及其書目學知識。與清初叢書回應文人集團中對當代信息與知識協(xié)同交流的及時需求背道而馳,17世紀后的文學叢書聲稱,它們作為一些舊材料的保管人,用這些材料來加強真實性,對經(jīng)典文本進行嚴格的再審查,也可能考證新興的知識潮流。換而言之,這些出版物的格式看似相同,其意圖和文本材料的選擇卻根據(jù)歷史條件的具體需要發(fā)生了變化。

      三是審查張潮書籍背后的動機。當我第一次發(fā)現(xiàn)張潮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因為審查而被破壞和損毀的時候,我猜想這可能是由于張潮的作品中滲透著反清情緒。例如,盡管《虞初新志》是一部集傳奇人物、事件于一身的非政治性作品,但由于故事大多發(fā)生在明末清初,難免影射出典型的清初王朝更迭的感傷。然而,我的文獻研究表明,審查人員并沒有對林璐的《象記》和陳鼎的《獵狐傳》這樣相對明確地表達了效忠明朝傾向的作品提出質疑,而是除了對錢謙益的作品進行審查外,主要對《虞初新志》中所選故事的不可靠性和虛構性提出質疑。由于張潮的《虞初新志》大多取材于同時代人的私刻本,所以審查者將其缺乏真實性歸因于17世紀文人中流行的出版實踐,如向讀者征稿、與商業(yè)書店的密切聯(lián)系,以及囊括作家的實時作品。因此,我對《虞初新志》的個案研究,并不是要否定圖書審查制度的政治含義,而是要強調清代審查制度的復雜性,在決定哪些書值得保留、哪些書不值得保留時,有許多不同的考慮因素交織在一起。換而言之,《四庫全書》編纂過程中的審查不僅是為了還原書籍最真實的面目,還要收回國家凌駕一切因素之上,作為文本價值首要確立者的權威。這種權威在17世紀文人出版實踐中,曾被文人群體、商業(yè)圖書市場或兩者的結合濫用。

      另外,清初文人的政治取向并非一成不變。張潮是在明清王朝更替后滿族的統(tǒng)治下出生和成長的。對他來說,在滿族的統(tǒng)治下追求仕途沒有任何心理障礙(他的父親張習孔在順治年間獲得了進士學位)。張潮在準備科舉考試時,創(chuàng)作了幾篇表明效力清廷的決心和歌頌康熙南巡的擬表文,并收錄到其早期作品《心齋聊復集》中(50a-75b,115a-117a);同時他非常注意避免觸犯清政府。他拒絕發(fā)表一些來稿,因為它們或是涉及與滿族血統(tǒng)有關的邊境問題,或是沒有避諱君主的名字,或是提到晚明的臣民(例:《尺牘偶存》5.28b, 9.11b)。然而盡管他非常謹慎,在審查期間,他出版的大部分作品,或被部分禁止(《尺牘新志》《昭代叢書》《尺牘有聲》《尺牘偶存》),或被完全禁止(《筆歌》《心齋聊復集》《奚囊寸錦》《四書尊注會意解》)。學者們越來越強調,不能以忠臣和叛徒對清初文人做出絕對的劃分,對于《四庫全書》編纂過程中的審查制度,也需要超出像“清初意識形態(tài)的敏感或乾隆對他政權合法性的過度偏執(zhí)”這樣的普遍解讀,重新思考。

      四是中朝印刷文化的比較。一位評論者提出了朝鮮商業(yè)印刷起步較晚不一定是因為朝鮮官方印刷高效的雙軌銷售模式滿足了市場需求。東亞近代早期出版文化的發(fā)展有許多相似之處(如木版印刷相對于活字印刷的崛起、與出版文化共存的源遠流長的手稿傳統(tǒng)等),但它們自身的歷史軌跡顯示了每個國家不同的文化、社會和經(jīng)濟特征。與中國繁榮的商業(yè)印刷相比,朝鮮的商業(yè)出版發(fā)展較晚(在19世紀初才出現(xiàn)了活躍的商業(yè)書店)。究其原因,一是朝鮮的地理規(guī)模遠小于中華帝國,官方印刷的投入和有效分配滿足了以首都為中心的精英文人階層的總體需求;二是手稿本的積極流通,木活字本的流行(這比耗費巨大到個人難以負擔的雕版印刷便宜得多),借閱書店(貰冊店)和圖書代理(書儈)的出現(xiàn)輔助了圖書的廣泛傳播。由于商業(yè)出版的滯后發(fā)展,朝鮮也沒有見證像17世紀江南文人出版熱潮那樣活躍的文人私刻,但是17世紀中國私人出版熱潮背后的主要驅動力,如精英的社會性和群體建設的需要,在別的層面上被發(fā)現(xiàn)——特別是通過閱讀和流通18世紀進口的中國書籍。正因為如此,朝鮮正祖將審查的重點落在了士大夫階層的聯(lián)系網(wǎng)絡上,這使得中國書籍在朝鮮文人群體中的流通活動本身比具體的書籍名稱更為重要。

      五是手稿與印刷文化的關系。一位評論家深刻地指出,文本生產和流通的社會性質不僅是手稿媒介,而且是文本生產和流通本質的一部分。我同意這種觀點,但我想澄清的是,我的書一開始就挑戰(zhàn)了當前將某些特征固定在媒介本身上的趨勢。例如手稿意味著非正式、保密和隱私,而印刷是則是一種正式、公開和固定的媒介。正如我對《幽夢影》的個案研究所表明的,文人選擇并決定了如何使用印刷品。與主要將印刷作為再現(xiàn)和廣泛傳播的媒介的商業(yè)出版商相比,文人使用印刷品的方式看起來自相矛盾,因為他們使用印刷品的范圍很小,由特定的小圈子組成的讀者群,尋求獲得同行對文本價值的認可。當然,他們也努力使作品在市場網(wǎng)絡中獲得盡可能廣泛的流通,以確保自身的名譽、經(jīng)濟利益和社會影響力。換句話說,印刷品的使用并不是完全由它的技術價值決定的,而是由精英作家的文學、經(jīng)濟以及社會愿望所調節(jié)的,正如Hilde de Weerdt對手稿出版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樣,手稿作為公共信息傳播手段的使用也是如此(“Continuities between Scribal and Print Publishing in Twelfth-Century Song China,” East Asian Publishing and Society , 2016)。我的書試圖證明17世紀的作家們使用出版媒介的目的不僅在于獲得依附于復寫本小范圍選擇性流通而產生的傳統(tǒng)威望,還在于獲得印刷品廣泛發(fā)行所產生的新優(yōu)勢,如廣泛普及和高市場價值。因此,我強調出版影響的偶然性,而不是強調隨時間推移和跨地區(qū)的產生的普遍化效果,并對文人在建立文本權威、增強作品影響等方面所發(fā)揮的作用給予應有的重視。在日新月異的晚期帝國社會中,社會階級界限的模糊、商業(yè)市場的擴張和不穩(wěn)定的政治權威并沒有輕易地達成共識。

      〔作者孫修暎,美國康奈爾大學亞洲學系助理教授;譯者王伊琪,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專業(yè)研究生〕

      Responses to Three Book Critics

      Suyoung Son

      Abstract:Assistant Professor Suyoung Son of Asian Studies at Cornell University responds to issues proposed by three critics concerning her new book - Writing for Print: Publishing and the Making of Textual Author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one by one. She also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writing the book and expects the academic circle to conduct further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f relevant issues.

      Keywords:self-publishing by writers, collection of letters, book censorship, manuscripts, print

      猜你喜歡
      手稿印刷
      神奇“印刷”術
      作家手稿
      綠洲(2022年3期)2022-06-06 08:17:22
      大家手稿
      作品(2022年5期)2022-06-02 09:26:02
      作家手稿
      綠洲(2022年2期)2022-03-31 08:37:08
      作家手稿
      綠洲(2021年2期)2021-03-19 14:01:54
      印刷+智能=?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丟失的手稿
      學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38
      手稿
      作品(2017年2期)2017-02-23 14:51:46
      個性化定制印刷正在逐漸變得成熟
      福建輕紡(2015年3期)2015-11-07 02:52:38
      陆良县| 左云县| 扎赉特旗| 遂平县| 成安县| 托克逊县| 都匀市| 郯城县| 华坪县| 金湖县| 芷江| 溧阳市| 荣成市| 海口市| 镇巴县| 房产| 定远县| 田阳县| 梓潼县| 伊川县| 阳山县| 南岸区| 四川省| 岳阳县| 江永县| 南宁市| 玉林市| 从化市| 鱼台县| 章丘市| 建阳市| 娄烦县| 金华市| 肥西县| 泊头市| 嘉峪关市| 富宁县| 达州市| 桐乡市| 喀喇| 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