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瑞花
【中圖分類號】 R446.1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7-229-01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幾乎可侵犯全身各系統(tǒng)器官,臨床表現(xiàn)極其復雜。依據傳播途徑分為后天梅毒和先天(胎傳)梅毒,按照病程可分為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在我們基層醫(yī)院,梅毒的實驗室篩查常用的試驗是金標法快篩試驗,確診是梅毒螺旋體顆粒凝集試驗(TPPA)和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TRUST),現(xiàn)就我在工作中遇到的2例前帶現(xiàn)象引起TRUST結果陰性病例與大家做個分享,提供基層醫(yī)療機構實驗室參考。
1 病例分享
病例1,女性,17歲,外陰部出現(xiàn)斑疹并部分潰瘍,前來我院就診,金標法TP快篩試驗結果陽性,繼續(xù)行TPPA和TRUST試驗進行梅毒確診,結果TPPA陽性,TRUST1:4陰性,再次增加稀釋度重新試驗,結果:1:8出現(xiàn)陽性凝集,最高陽性稀釋度為1:128。根據雙陽結果結合病史、臨床表現(xiàn),診斷現(xiàn)癥一期梅毒,進行抗梅治療。
病例2,男性,17歲,外生殖器出現(xiàn)斑丘疹,前來我院就診,臨床醫(yī)生開具HIV、淋病、沙眼、TP申請單,結果TP快篩試驗陽性,再行TPPA和TRUST試驗,結果TPPA陽性,TRUST1:4陰性,再次增加稀釋度進行試驗,結果1:8出現(xiàn)陽性凝集,最高陽性稀釋度為1:64。根據雙陽結果結合臨床表現(xiàn)、病史等,診斷現(xiàn)癥二期梅毒,進行抗梅治療。
2 討論
梅毒的實驗室檢測方法有梅毒螺旋體檢查,非梅毒螺旋體抗原血清學試驗,梅毒螺旋體抗原血清學試驗。基層醫(yī)院沒有相應的熒光顯微鏡、暗視野顯微鏡檢查設備,梅毒的初篩試驗就用快速免疫層析法(膠體金法),確診試驗是梅毒螺旋體顆粒凝集試驗(TPPA)和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TRUST),兩者互為驗證。
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TRUST)在梅毒的診斷、治療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梅毒治療是否有效,是根據TRUST試驗的滴度是否下降來進行判斷,先天梅毒的診斷,在整個隨訪過程中,是依據嬰兒與梅毒媽媽的TRUST滴度改變進行判斷。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TRUST試驗結果的準確性,直接影響著梅毒的診斷和治療。按照常理應該是抗體濃度越高,反應強度越強,抗體濃度越低,反應強度越弱。但梅毒血清學試驗的原理都是圍繞抗原抗體反應進行的,抗原抗體反應除了要具備適宜的試驗條件外,還受試驗中抗原抗體的比例是否適宜的影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帶狀現(xiàn)象,抗體過剩稱為前帶現(xiàn)象,抗原過剩稱為后帶現(xiàn)象。以上我分析的2例病例測定的是血清中的梅毒抗體,陰性反應是因為血清中抗體過剩所致,也就是前帶現(xiàn)象引起。增加了稀釋度后,抗體被成倍稀釋,與試劑中的抗原濃度達到一個等價帶狀態(tài),開始出現(xiàn)凝集。如果不增加稀釋度,就報告TRUST1:1陰性結果的話,會給臨床對于梅毒的診斷和治療帶來誤區(qū),在基層這樣的例子還是屢見不鮮的。
因此在進行梅毒血清學試驗的時候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一是人員要得到崗前的培訓,試驗室SOP文件制定要合理,試驗前試劑要充分復溫,試驗條件滿足試驗要求。二是每次試驗稀釋度做到1:8以上,用于先天梅毒確診和隨訪時,建議稀釋度達到母親分娩時稀釋度的4倍以上。并且所使用試劑要充分混勻,避免鉤狀效應引起假陰性結果。三是加強與臨床科室的溝通,多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臨床表現(xiàn),確認試驗結果與臨床的符合情況。四是基層醫(yī)院有必要改進梅毒抗體測定的血清學試驗方法,比如引進化學發(fā)光法(CLIA)或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更為敏感和精確的試驗方法,提高梅毒診治的有效性。五是充分認識引起血清學試驗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的影響因素,認真判別和審核試驗結果,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為臨床提供有價值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楊立剛.梅毒治療后的血清學變化[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3,20(01):60-61+65.
[2] 呂金偉,程周祥.梅毒檢測方法概述[J].安徽預防醫(yī)學雜志,2013,19(1):26-27,65.
[3] 李玉葉,何黎.性傳播疾病的臨床診療和預防.〔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5.
[4] 喻甫國.ELISA法梅毒抗體檢測與TRUST試驗在梅毒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16):1798-1799.
[5] 吳曉紅.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與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在梅毒檢驗中應用價值的比較[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6,13(z1):212-213.
[6] 周秀萍,任春平,喬小霞.三種梅毒螺旋體抗體血清學試驗聯(lián)合應用評價[J].寧夏醫(yī)學雜志,2015,37(11):1051-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