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戴維·烏奈龐(David Unaipon,1872~1967)是一位非常博學的作家和發(fā)明家,對多個領域均有所貢獻。他在科教領域的貢獻,表現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在人文社科領域的貢獻,表現在他的文學和人種志著作;在歷史學和宗教哲學領域的貢獻,表現在他在全國各地的巡回布道和演講。
烏奈龐為澳大利亞土著人,出生于澳大利亞南部庫榮地區(qū)的麥克利角,屬于土著民族——林杰里族,在家里九個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他父親是西方傳教士在麥克利角土著人中發(fā)展的第一個皈依基督教的人。烏奈龐7歲起便在傳教士布道團開的學校里就讀,成績優(yōu)異,傳教士們都對這個孩子另眼相看。在阿德萊德有一個土著人之友協會,烏奈龐13歲時,成為任職于該協會的C.B.揚先生的家僮。揚鼓勵烏奈龐學習文學、音樂和科學。
很早的時候,他就利用土著人飛去來器的氣體動力學性質,提出了垂直升降式飛行器的設想,比直升機的發(fā)明要早很多年。他最著名的發(fā)明是將圓周運動轉換為直線運動的機械裝置,該發(fā)明奠定了現代羊毛剪刀的技術基礎,于1909年獲得了專利。1909至1944年間,他提出了9項專利申請,包括離心馬達、徑向槳輪和一個機械推進裝置。但他沒有錢交專利續(xù)費,這些專利都失效了。
20世紀20年代~30年代間,他不斷為《悉尼每日電訊報》撰寫文章,其語言風格明顯受到英國文學家彌爾頓和班揚的影響。他還發(fā)表了科學、文學和人種志主題的一些小冊子。他收集的很多土著人傳說以手稿形式保存在米歇爾圖書館。1930年,蘇格蘭博物學家和人類學家W·拉姆齊·史密斯擅自將這些資料用他的名義出版,書名為《澳大利亞土著人的神話和傳說》,且并未向烏奈龐致謝。直到20世紀90年代,澳大利亞學者才發(fā)現并揭露了史密斯的剽竊行徑。烏奈龐30年代發(fā)表過詩歌,他還寫過《我的生活故事》和《記憶散葉》,發(fā)表在土著人之友協會1951年和1953年的年度報告中。
作為發(fā)明家和作家,他從未取得商業(yè)上的成功,因為他沒有財力來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
作為布道團派出的巡回布道者,他在澳大利亞南部和東部各地進行活動達15年之久。除了在教會布道,他還到很多學校和社團去演講,講土著人的傳說和風俗,展望土著人的未來,也展示自己的發(fā)明。但是,他向布道團申請經費以支持自己發(fā)明活動的舉動總是遭到反對。
烏奈龐在其著述中清楚地表明,他堅信,土著人與定居殖民者在道德上是同等的,造成白人的文明和黑人的原始落后之唯一差異是教養(yǎng)而不是天性。他大聲疾呼,澳大利亞人不論膚色如何都應享有同等的權利。烏奈龐作為土著人的杰出代表,參加過負責處理土著人事務的澳大利亞皇家委員會的工作。1928到1929年,他協助相關機構進行了對土著人福利狀況的調查。1934年,他向聯邦政府建議,建立一個專門處理土著人事務的獨立委員會。
1953年,烏奈龐獲頒加冕典禮獎章。70歲后,他還一直在阿德萊德和鄉(xiāng)間徒步旅行,但時常被旅館拒之門外,就因為他是黑皮膚的土著人。他到87歲高齡時仍在布道。90歲之后,他還在嘗試發(fā)明永動機,當然這是不可能成功的。去世后,他葬在麥克利角公墓。
自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烏奈龐的名聲越來越響。澳大利亞1995年發(fā)行的50澳元紙幣上都印上了他的頭像。2017年,“國家土著人數字卓越獎”獲得者、昆士蘭州的韋恩·鄧寧先生創(chuàng)立了“我就是STEM”計劃,STEM代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該計劃鼓勵土著青少年學習STEM科目,以造就下一代批判性思考者和創(chuàng)新者。鄧寧強調說,他創(chuàng)立“我就是STEM”計劃,主要受到土著人發(fā)明家、工程師、作家和民權活動家戴維·烏奈龐的精神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