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武威亥母寺遺址出土擦擦類型學研究

      2020-09-22 10:01蔣超年趙雪野
      敦煌研究 2020年3期
      關鍵詞:西夏

      蔣超年 趙雪野

      內容摘要:亥母寺遺址出土塔型類擦擦113729枚,按題材可分為一百零八塔、八塔、四塔和寶階塔四類。每一類按制作胎泥的不同,可分為山泥胎、紅泥胎、紅砂土胎和摻雜物胎四種。每一種按其形制特征的差異,又分為不同的型、亞型、次亞型和次次亞型。通過類型學的分析和比對,推斷這批擦擦的年代在12至16世紀,藝術風格受到了西藏擦擦的影響,是藏傳佛教在武威地區(qū)傳播和發(fā)展的實證史料。

      關鍵詞:亥母寺;擦擦;西夏

      中圖分類號:K87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0)03-0071-15

      Tsha-tshas Unearthed from the Haimu Temple Site in

      Wuwei:A Typological Study

      JIANG Chaonian? ZHAO Xueye

      (Gansu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Lanzhou, Gansu, 730000)

      Abstract: About 113,729 pagoda-shaped tsha-tsha(miniature Buddhist pagodas)have been unearthed from the Haimu Temple archaeological site; these pagodas can be separated into four types:“one hundred-and-eight”themed pagodas, eight-tower pagodas, four-tower pagodas, and stepped-pagodas. A further classification can be made based on the materials with which the pagodas are made, which include mountain clay, red clay, sandy red clay, and clay mixed with other materials. The form and combination of the above types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groups and sub-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forms. Based on typological analysis, this research has inferred that the dates of these pagodas range from the 12th-16th centuries and exhibits an artistic style heavily influenced by similar cultural artifacts from Tibet as a result of the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Buddhism in the Wuwei region.

      Keywords: Haimu Temple; tsha-tsha; Western Xia Regime

      亥母寺遺址位于武威市涼州區(qū)新華鎮(zhèn)纏山村七組西南側的祁連山余脈北麓,由四座洞窟及窟前建筑遺存組成,面積98000平方米。該遺址是我國現(xiàn)存較早的一處藏傳佛教遺址,創(chuàng)鑿于西夏崇尊正德四年(1130),元、明、清延續(xù)。四座洞窟開鑿于祁連山北側卵礫石及坡積物覆蓋的紅砂巖山梁東坡半山腰處,窟區(qū)內巖土體有二疊系下統(tǒng)大黃溝群紫紅色粗砂巖和殘坡積物??邊^(qū)位于祁連山褶皺系的走廊過渡帶,地處九條嶺中古凹陷帶東側的大沙溝中凹陷帶內,構造十分復雜。山體北側為緩坡狀的山前臺地,多處分布灰白色的土丘狀山包。遺址窟前呈平臺,平臺以下坡底為干涸的季節(jié)性自然沖溝,地屬石羊河流域。

      一 出土概況

      2016—2018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亥母寺遺址進行了連續(xù)三個年度的考古發(fā)掘,共清理發(fā)掘洞窟三座(01、02、03窟),01、02窟出土塔型類擦擦113729枚。這批擦擦只有少量為采集,發(fā)現(xiàn)時裝在編織袋內,堆放于01窟前室的北壁處,共計3420枚,占出土總量的3%;其余均出自龕、坑和擦擦堆積等遺跡,合計110309枚,占出土總量的97%;另有極少量出自地層、墻體和窟壁間隙。這些遺跡均是亥母寺1927年武威大地震后形成的,其埋藏受近現(xiàn)代人為擾動較大,窟內堆積均非原生堆積,失去了地層學年代判斷的依據(jù)。因此只有對擦擦進行類型劃分,通過類型學研究,才能科學地推定其年代。

      經整理,依據(jù)這批擦擦的裝飾題材,可分為一百零八塔、八塔、四塔和寶階塔四類。每一類按胎泥質地差異,可分為紅泥胎、山泥胎、紅砂土胎和摻雜物胎四種。每一種胎泥的擦擦按照個體大小和塔身、塔座等形制的差異,又分為不同的型、亞型、次亞型和次次亞型。從題材類型看,八塔數(shù)量最多,計57691枚,占總量的50.7%;一百零八塔次之,有45734枚,占40.2%;四塔5675枚,占5.1%;寶階塔4629枚,占4%。從制作胎泥看,紅砂土胎數(shù)量最多,計80284枚,占總量的70.5%;山泥胎次之,計19526枚,占17.2%;紅泥胎13852枚,占12.2%;摻雜物胎數(shù)量最少,計67枚,占0.1%。

      二 類型劃分

      擦擦(tsha-tsha)是藏語的音譯,源于印度,是按印和脫模制作的小型泥造像和泥佛塔,也有少量是藏文或梵文經咒[1]。武威亥母寺出土擦擦均為模印制成的小型泥佛塔,由塔座、塔身和塔剎三部分構成。根據(jù)模印于塔身的塔形題材,這批擦擦可分為一百零八塔、八塔、四塔和寶階塔四類。制作擦擦的泥土基本是就地取材,土質不同而使擦擦顏色各異[2]。每一類題材的擦擦根據(jù)其土質顏色的差異又可分為紅泥胎、山泥胎、紅砂土胎和摻雜物胎四種。每一種胎泥的擦擦按照個體大小和塔座的形制差異,將其分為不同的型、亞型、次亞型和次次亞型。

      (一)一百零八塔

      1. 山泥胎(表1)

      此類胎體的擦擦胎質細膩,呈灰白色。按照塔身模具的不同,分兩型。

      A型 圓錐形塔身。繞塔身有四周小佛塔,與主體合計一百零八尊,小佛塔下飾一周覆蓮,平底。根據(jù)座壁的收束,又分兩個亞型。

      Aa型 座壁弧收。按塔座高低,又分兩個次亞型。

      Aaa型 153枚,高座。通高9.1厘米,塔座高4.7厘米,塔身底徑5.3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6厘米、 底徑2.5厘米。

      Aab型 194枚,低座。通高7.7厘米,塔座高3.2厘米,塔身底徑5.3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4厘米、底徑3.7厘米。

      Ab型 1284枚,座壁折收,塔身與塔座折收明顯。通高7.3厘米,塔座高2.6厘米,塔身底徑5.0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1厘米、底徑2.8厘米。

      B型 四面帶棱形塔身。塔身四面帶棱呈三角狀坡形,四面相接處有一個象征性的階梯,每面皆有五層小佛塔,下有一圈經咒,經咒下飾一周覆蓮。此種類型的一百零八塔也稱千佛塔,發(fā)現(xiàn)數(shù)量較少。依其塔座高低,又分兩個亞型。

      Ba型 449枚,高座。塔座上端與塔身結合處形成一周窄棱臺,座壁斜收。通高6.3厘米,塔座高3.1厘米,塔身底徑3.6厘米,座頂端直徑3.8厘米、底徑2.4厘米。

      Bb型 353枚,低座。座壁自腰部向下急劇變細,略折弧。通高5.3厘米,塔座高2.1厘米,塔身底徑3.7厘米,塔座頂端直徑3.6厘米、底徑2.6厘米。

      2. 紅泥胎(表2)

      此類擦擦胎土經過篩選,胎質細膩致密,呈紅褐色。塔身小佛塔下或飾覆蓮或飾經咒,部分擦擦塔身與座壁連接處,有模具按印留下的外翻泥沿。按有無塔座,分兩型。

      A型 有塔座。根據(jù)座壁的收束,又分三個亞型。

      Aa型 座壁斜收。按塔座及個體大小,又分兩個次亞型。

      Aaa型 28枚,高座,個體較大。通高9.1厘米,塔座高3.2厘米,塔身底徑5.6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5厘米、底徑4.1厘米。

      Aab型 35枚,低座,個體較小。通高7.0厘米,塔座高1.7厘米,塔身底徑5.2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3厘米、底徑3.9厘米。

      Ab型 47枚,座壁直收。呈平直的高臺。通高9.2厘米,塔座高3.7厘米,塔身底徑5.4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6厘米、底徑4.4厘米。

      Ac型 座壁折收。按塔座高低,又分兩個次亞型。

      Aca型 73枚,高座。通高7.0厘米,塔座高1.5厘米,塔身底徑5.6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5厘米、底徑4.2厘米。

      Acb型 22枚,低座。通高7.0厘米,塔座高1.2厘米,塔身底徑5.9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8厘米、底徑4.3厘米。

      B型 31枚,無座。塔底略內凹。通高5.7厘米,塔身底徑5.5厘米。

      3. 紅砂土胎(表3)

      此類擦擦胎土含有大量砂土顆粒,胎質粗疏,呈紅褐色。塔身小佛塔下皆飾一周覆蓮,有些在小佛塔與覆蓮間飾有經咒。部分擦擦因按印而在塔身與座壁處存有卷起的泥沿。根據(jù)塔底形制,分四型。

      A型 平底。根據(jù)塔座高低,又分兩個亞型。

      Aa型 高座。座壁平直,按個體大小,又分兩個次亞型。

      Aaa型 4272枚,個體較大。通高9.7厘米,塔座高4.6厘米,塔身底徑5.2厘米,塔座頂端直徑6.1厘米、底徑5.4厘米。

      Aab型 7589枚,個體較小。通高9.0厘米,塔座高3.5厘米,塔身底徑5.4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9厘米、底徑4.6厘米。

      Ab型 低座。座壁微弧,按個體大小,又分兩個次亞型。

      Aba型 4477枚,個體較大。通高7.5厘米,塔座高2.3厘米,塔身底徑5.2厘米,塔座頂端直徑6.6厘米、底徑5.9厘米。

      Abb型 10866枚,個體較小。通高7.5厘米,塔座高1.5厘米,塔身底徑5.6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7厘米、底徑5.0厘米。

      B型 凹底。按座壁收束及個體大小,又分三個亞型。

      Ba型 4070枚,座壁平直,個體較大。通高8.2厘米,塔座高3.0厘米,塔身底徑5.1厘米,塔座頂端直徑6.0厘米、底徑5.8厘米。

      Bb型 9014枚,座壁微弧,個體中等。通高7.5厘米,塔座高2.1厘米,塔身底徑5.6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7厘米、底徑4.8厘米。

      Bc型 1524枚,座壁微斜,個體較小。通高6.4厘米,塔座高1.2厘米,塔身底徑5.2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1厘米、底徑4.1厘米。

      C型 圜底。座壁弧收,按個體大小,又分兩個亞型。

      Ca型 291枚,個體較大。通高9.0厘米,塔座高3.7厘米,塔身底徑5.7厘米,塔座頂端直徑7.6厘米、底徑2.2厘米。

      Cb型 316枚,個體較小。通高8.0厘米,塔座高2.5厘米,塔身底徑5.4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5厘米、底徑3.3厘米。

      D型 41枚,不規(guī)則底?;”?,底部凹凸不平,殘存手指印。通高8.3厘米,塔座高3.5厘米,塔身底徑5.1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7厘米、底徑3.8厘米。

      4. 摻雜物胎(表4)

      發(fā)現(xiàn)較少,根據(jù)摻雜物的不同,分三型。

      A型 摻雜白色顆粒狀物質,整體呈紅褐色。根據(jù)胎質的疏密,又分兩個亞型。

      Aa型 1枚,胎質致密細膩。通高6.4厘米,塔座高2.8厘米,塔身底徑6.3厘米,塔座頂端直徑6.9厘米、底徑6.8厘米。

      Ab型 1枚,胎質疏松粗糙。通高5.7厘米,塔座高2.4厘米,塔身底徑6.1厘米,塔座頂端直徑6.7厘米、底徑5.3厘米。

      B型 摻雜灰色物質,整體呈灰白色。根據(jù)胎質的疏密,又分兩個亞型。

      Ba型 1枚,胎質致密細膩。通高5.2厘米,塔座高2.5厘米,塔身底徑7.3厘米,塔座頂端直徑7.6厘米、底徑4.9厘米。

      Bb型 1枚,胎質疏松粗糙。通高5.4厘米,塔座高1.5厘米,塔身底徑5.5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6厘米、底徑2.9厘米。

      C型 1枚,摻雜紅色物質,呈紅色,胎質細膩較致密。通高7.4厘米,塔座高4.0厘米,塔身底徑6.6厘米,塔座頂端直徑7.4厘米、底徑5.1厘米。

      (二)八塔

      1. 山泥胎(表5)

      根據(jù)八塔塔身小塔的形制,分兩型。

      A型 塔身小塔各不相同。八塔上裝飾拱形蓋,小塔之間裝飾四層倒三角狀階梯,其下飾一周經咒和覆蓮,塔身各部分之間結合處各飾一周凸棱。按個體大小,又分兩個亞型。

      Aa型 個體較大。根據(jù)塔座高低,又分兩個次亞型。

      Aaa型 2811枚,高座。座壁平直微外弧,整體瘦高細長,平底。通高5.0厘米,塔座高2.5厘米,塔身底徑3.0厘米,塔座頂端直徑3.1厘米、底徑2.4厘米。

      Aab型 2621枚,低座。座壁弧收,塔座矮胖,平底。通高4.1厘米,塔座高2.1厘米,塔身底徑3.0厘米,塔座頂端直徑3.3厘米、底徑2.0厘米。

      Ab型 8枚,個體中等。座壁微弧,底微凹。通高3.5厘米,塔座高1.6厘米,塔身底徑2.4厘米,塔座頂端直徑2.5厘米、底徑2.1厘米。

      Ac型 33枚,個體較小。座壁斜收,底部刻字。通高2.1厘米,塔座高0.9厘米,塔身底徑1.5厘米,塔座頂端直徑1.6厘米、底徑1.9厘米。

      B型 八個小塔形制相同,如蠶蛹狀,座壁弧收。根據(jù)塔座高低,又分三個亞型。

      Ba型 3988枚,高座。通高4.9厘米,塔座高2.6厘米,塔身底徑3.2厘米, 塔座頂端直徑3.4厘米、底徑2.4厘米。

      Bb型 2486枚,中座。通高4.5cm,塔座高2.4厘米,塔身底徑3.0厘米,塔座頂端直徑3.5厘米、底徑2.6厘米。

      Bc型 3467枚,低座。通高3.9厘米,塔座高1.6厘米,塔身底徑3.1厘米,塔座頂端直徑3.0厘米、底徑2.4厘米。

      2. 紅泥胎(表6)

      根據(jù)八塔的個體大小,分兩型。

      A型 個體較大,八個小塔狀如三角。根據(jù)塔座高低,又分兩個亞型。

      Aa型 5808枚,高座。座壁斜收微弧,底微凹。通高4.2厘米,塔座高2.0厘米,塔身底徑3.5厘米,塔座頂端直徑3.8厘米、底徑2.9厘米。

      Ab型 3987枚,低座。座壁平直略弧,塔座扁平,底微凹。通高3.4厘米,塔座高1.6厘米, 塔身底徑3.0厘米,塔座頂端直徑3.6厘米、底徑3.2厘米。

      B型 個體較小,八個小塔較模糊。據(jù)塔底形制,又分兩個亞型。

      Ba型 69枚,平底。通高3.0厘米,塔座高1.1厘米,塔身底徑2.4厘米,塔座頂端直徑2.5厘米、底徑1.8厘米。

      Bb型 171枚,凹底。通高3.1厘米,塔座高1.1厘米,塔身底徑2.2厘米,塔座頂端直徑2.3厘米、底徑2.0厘米。

      3. 紅砂土胎(表7)

      根據(jù)胎質疏密,分三型。

      A型 胎質致密。按個體大小,又分兩個亞型。

      Aa型 576枚,個體較大。座壁弧收,塔座略高。通高5.6厘米,塔座高1.9厘米,塔身底徑4.8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3厘米、底徑3.7厘米。

      Ab型 726枚,個體較小。座壁弧收,塔座低矮扁平。通高4.7厘米,塔座高0.9厘米,塔身底徑4.9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1厘米、底徑4.5厘米。

      B型 胎質疏松。按個體大小,又分兩個亞型。

      Ba型 個體較大。按塔座高低,又分兩個次亞型。

      Baa型 12209枚,高座。通高5.9厘米,塔座高2.2厘米,塔身底徑5.3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5厘米、底徑3.6厘米。

      Bab型 13449枚,低座。通高5.2厘米,塔座高1.8厘米,塔身底徑4.5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1厘米、底徑3.0厘米。

      Bb型 個體較小。按塔座底部有無圓孔,又分兩個次亞型。

      Bba型 無孔。按塔座高低,又分兩個次次亞型。

      Bbaa型 2642枚,高座。通高5.0厘米,塔座高2.4厘米,塔身底徑3.2厘米,塔座頂端直徑4.4厘米、底徑3.2厘米。

      Bbab型 2530枚,低座。通高4.0厘米,塔座高1.6厘米,塔身底徑2.9厘米,塔座頂端直徑3.5厘米、底徑2.9厘米。

      Bbb型 有孔。按塔身有無經咒,又分兩個次次亞型。

      Bbba型 16枚,有經咒。通高4.2厘米,塔座高1.4厘米,塔身底徑3.3厘米,塔座頂端直徑3.5厘米、底徑3.1厘米。

      Bbbb型 15枚,無經咒。通高3.4厘米,塔座高1.2厘米,塔身底徑2.7厘米,塔座頂端直徑2.8厘米、底徑2.0厘米。

      C型 胎體外部光細,內部粗疏。按個體大小,又分兩個亞型。

      Ca型 23枚,個體較大。通高7.2厘米,塔座高3.5厘米,塔身底徑4.7厘米,塔座頂端直徑4.8厘米、底徑3.7厘米。

      Cb型 27枚,個體較小。通高6.4厘米,塔座高2.8厘米,塔身底徑4.8厘米,塔座頂端直徑4.5厘米、底徑3.3厘米。

      4. 摻雜物泥胎(表8)

      根據(jù)摻雜物的不同,分四型。

      A型 4枚,摻雜白色顆粒物。塔身八塔狀如蠶蛹,塔身與塔座相接處有翻卷的泥沿,座壁弧收。通高5.0厘米,塔座高2.7厘米,塔身底徑2.9厘米,塔座頂端直徑3.7 厘米、底徑2.4厘米。

      B型 摻雜紙漿纖維物。塔身八塔均較模糊,按塔座高低,又分三個亞型。

      Ba型 6枚,高座。通高5.8厘米,塔座高2.7厘米,塔身底徑4.9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1厘米、底徑3.2厘米。

      Bb型 4枚,中座。通高5.3厘米,塔座高2.1厘米,塔身底徑4.9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0厘米、底徑2.9厘米。

      Bc型 7枚,低座。通高4.0厘米,塔座高1.1厘米,塔身底徑4.7厘米,塔座頂端直徑4.8厘米、底徑3.8厘米。

      C型 7枚,摻雜麻類纖維物,表面涂黃色物質。個體較小,座壁平直微弧。通高3.2厘米,塔座高1.2厘米,塔身底徑2.2厘米,塔座頂端直徑2.3厘米、底徑2.1厘米。

      D型 1枚,摻雜黃色物質。個體較大,座壁弧收。通高5.7厘米,塔座高2.4厘米,塔身底徑5.3厘米,塔座頂端直徑6.1厘米、底徑4.1厘米。

      (三)四塔

      1. 山泥胎(表9)

      根據(jù)個體大小,分三型。

      A型 個體較大。按塔座高低,又分兩個亞型。

      Aa型 166枚,高座。通高6.5厘米,塔座高4.0厘米,塔身底徑4.3厘米,塔座頂端直徑4.6厘米、底徑2.9厘米。

      Ab型 850枚,低座。通高6.0厘米,塔座高2.9厘米,塔身底徑4.6厘米,塔座頂端直徑4.5厘米、底徑2.9厘米。

      B型 18枚,個體中等。與A型相近,但無經咒帶。通高4.4厘米,塔座高2.0厘米,塔身底徑4.3厘米,塔座頂端直徑4.7厘米、底徑3.1厘米。

      C型 18枚,個體較小。通高4.8厘米,塔座高2.5厘米,塔身底徑3.3厘米,塔座頂端直徑3.6厘米、底徑2.0厘米。

      2. 紅泥胎(表10)

      根據(jù)個體大小,分兩型。

      A型 個體較大。按塔座高低,又分兩個亞型。

      Aa型 1491枚,高座。通高5.2厘米,塔座高2.4厘米,塔身底徑4.4厘米,塔座頂端直徑4.3厘米、底徑3.3厘米。

      Ab型 866枚,低座。通高4.8厘米,塔座高1.8厘米,塔身底徑4.3厘米,塔座頂端直徑4.2厘米、底徑2.9厘米。

      B型 個體較小。按塔座座壁形制,又分三個亞型。

      Ba型 座壁弧收。按胎泥特點,又分兩個次亞型。

      Baa型 66枚,胎泥色泛灰白,胎質疏松,含極少量細沙、碎草和纖維類物質。通高4.5厘米,塔座高2.0厘米,塔身底徑3.7厘米,塔座頂端直徑4.2厘米、底徑2.8厘米。

      Bab型 43枚,胎泥色紅,胎質致密、純凈。通高4.2厘米,塔座高1.6厘米,塔身底徑3.7厘米,塔座頂端直徑4.0厘米、底徑2.6厘米。

      Bb型 座壁不規(guī)則。按塔座高低,又分兩個次亞型。

      Bba型 10枚,高座。通高5.1厘米,塔座高2.6厘米,塔身底徑3.1厘米,塔座頂端直徑3.6厘米、底徑3.2厘米。

      Bbb型 21枚,低座。通高3.8厘米,塔座高1.4厘米,塔身底徑3.7厘米,塔座頂端直徑4.0厘米、底徑3.2厘米。

      Bc型 座壁折收。按塔座高低,又分兩個次亞型。

      Bca型 149枚,高座。通高5.1厘米,塔座高2.4厘米,塔身底徑3.3厘米,塔座頂端直徑3.7厘米、底徑2.3厘米。

      Bcb型 107枚低座。通高4.2厘米,塔座高1.6厘米,塔身底徑3.3厘米,塔座頂端直徑3.7厘米、底徑2.2厘米。

      3. 紅砂土胎(表11)

      根據(jù)塔身模具,分兩型。

      A型 四個小塔形制相同。按個體大小,又分兩個亞型。

      Aa型 334枚,個體較大。通高6.4厘米,塔座高1.6厘米,塔身底徑6.0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9厘米、底徑3.8厘米。

      Ab型 1367枚,個體較小。通高6.2厘米,塔座高1.4厘米,塔身底徑5.5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3厘米、底徑2.7厘米。

      B型 四個小塔形制不同。按個體大小,又分兩個亞型。

      Ba型 99枚,個體較大。通高5.5厘米,塔座高2.1厘米,塔身底徑5.1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4厘米、底徑4.4厘米。

      Bb型 43枚,個體較小。通高4.4厘米,塔座高1.3厘米,塔身底徑5.0厘米,塔座頂端直徑4.9厘米、底徑2.9厘米。

      4. 摻雜物胎(表12)

      根據(jù)摻雜物的不同,分兩型。

      A型 5枚,摻雜白色顆粒物質。四塔相同,個體大,座壁圓臺狀,平底。通高5.4厘米,塔座高2.5厘米,塔身底徑4.4厘米,塔座頂端直徑4.9厘米、底徑3.8厘米。

      B型 22枚,摻雜紙漿纖維物。四塔不同,個體小,座壁圓折收,平底。通高4.3厘米,塔座高1.8厘米,塔身底徑3.2厘米,塔座頂端直徑3.4厘米、底徑2.0厘米。

      (四)寶階塔(表13)

      1. 山泥胎

      根據(jù)個體大小,分兩型。

      A型 13枚,個體較大。通高7.7厘米,塔座高3.4厘米,塔身底徑5.4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9厘米、底徑5.2厘米。

      B型 14枚,個體較小。通高6.6厘米,塔座高3.0厘米,塔身底徑5.1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3厘米、底徑3.0厘米。

      2. 紅泥胎(表14)

      根據(jù)塔身有無蓮座和經咒帶,分兩型。

      A型 有經咒帶和蓮座。按塔座高低,又分三個亞型。

      Aa型 60枚,高座。通高14.7厘米,塔座高8.9厘米,塔身底徑7.2厘米,塔座頂端直徑7.8厘米、底徑5.4厘米。

      Ab型 38枚,中座。通高11.0厘米,塔座高5.0厘米,塔身底徑6.6厘米,塔座頂端直徑6.4厘米、底徑4.1厘米。

      Ac型 55枚,低座。通高9.7厘米,塔座高3.7厘米,塔身底徑6.5厘米,塔座頂端直徑6.6厘米、底徑3.7厘米。

      B型 無經咒帶和蓮座。按個體大小,又分兩個亞型。

      Ba型 個體較大。按塔座高低,又分兩個次亞型。

      Baa型 42枚,高座。通高9.1厘米,塔座高1.7厘米,塔身底徑7.2厘米,塔座頂端直徑7.8厘米、底徑5.7厘米。

      Bab型 515枚低座。通高7.4厘米,塔座高1.6厘米,塔身底徑7.1厘米,塔座頂端直徑7.3厘米、底徑5.6厘米。

      Bb型 118枚,個體較小。通高5.5厘米,塔座高1.7厘米,塔身底徑4.9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0厘米、底徑3.9厘米。

      3. 紅砂土胎(表15)

      根據(jù)塔身形制的差異,分兩型。

      A型 塔身斜直。按個體大小,又分三個亞型。

      Aa型 127枚,個體較大。通高7.4厘米,塔座高3.5厘米,塔身底徑5.2厘米, 塔座頂端直徑5.9厘米、底徑4.0厘米。

      Ab型 412枚,個體中等。通高6.0厘米,塔座高2.6厘米,塔身底徑4.4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3厘米、底徑4.3厘米。

      Ac型 1712枚,個體較小。通高6.8厘米,塔座高2.1厘米,塔身底徑4.8厘米,塔座頂端直徑4.7厘米、底徑3.6厘米。

      B型 塔身中部內折。按個體大小,又分兩個亞型。

      Ba型 81枚,個體較大。通高5.9厘米,塔座高2.3厘米,塔身底徑4.3厘米,塔座頂端直徑4.9厘米、底徑3.7厘米。

      Bb型 936枚,個體較小。通高5.5厘米,塔座高1.7厘米,塔身底徑4.3厘米,塔座頂端直徑4.5厘米、底徑2.9厘米。

      4. 摻雜物胎(表16)

      根據(jù)摻雜物表現(xiàn)特征的差異,分兩型。

      A型 摻雜白色顆粒物。按個體大小,又分兩個亞型。

      Aa 型 1枚,個體較大,有彩繪漆金。通高6.9厘米,直徑5.5厘米。

      Ab型 個體較小。按照摻和物的多少,又分兩個次亞型

      Aba型 1枚,摻和物較多。通高5.6厘米,塔座高2.5厘米,塔身底徑6.6厘米,塔座頂端直徑6.9厘米、底徑4.4厘米。

      Abb型 1枚,摻和物較少。通高6.9厘米,塔座高2.8厘米,塔身底徑5.5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9厘米、底徑5.4厘米。

      B型 摻雜紙漿纖維類物質。按個體大小,又分兩個亞型。

      Ba型 1枚,個體較大。通高8.5厘米,塔座高2.4厘米,塔身底徑8.5厘米,塔座頂端直徑8.6厘米、底徑7.7厘米。

      Bb型 2枚,個體較小。通高6.8厘米,塔座高2.8厘米,塔身底徑5.6厘米,塔座頂端直徑5.8厘米、底徑3.5厘米。

      三 擦擦的特征與年代

      (一)特征

      武威亥母寺遺址出土的這批擦擦,主要有這幾方面特征:

      從出土數(shù)量看,數(shù)量巨大,計11萬余枚。擦擦為一種裝藏,多在佛塔塔基和佛像腹內;作為佛教信眾的禮拜物,一般藏于名山,聚之曠野,承載著信眾的誓愿與虔誠,久而久之,便形成巨大的擦擦堆。亥母寺遺址的這批擦擦,集中出土于01、02窟,正是藏于名山,表明亥母寺為一處重要的藏傳佛教遺址,受到了信眾的長期供養(yǎng)和虔誠禮拜。

      從擦擦題材來看,一百零八在佛教中是一個神圣的數(shù)字,佛教認為人生煩惱有一百零八種。一百零八,有煩惱無窮之意,為除去人生的眾多煩惱,貫佛珠一百零八顆,念經一百零八遍等。一百零八塔題材的擦擦有解除人生煩惱,帶來吉祥和好運的寓意[3]。八相成道題材的八塔擦擦,塔身八個小塔分別為菩提塔、聚蓮塔、吉祥多門塔、神變塔、天降塔、離合塔、尊勝塔、涅槃塔,象征著佛祖誕生、成道、弘法、降魔、天降、和好、法身、涅槃等一生的八大功德。與八塔相類似,四塔是四相成道題材的擦擦,而寶階塔也蘊含著與之相應的佛教教義。這表明,塔與佛教教義及相關圣跡有關,信徒們?yōu)榱孙@示與此相關的佛教義理,便將與之相關的內容具象為不同題材的塔型擦擦,成為積善業(yè)、做功德的佛教用物。

      從擦擦質地來看,這批擦擦有山泥胎、紅泥胎、紅砂土胎和摻雜物胎四種。制作擦擦的泥土,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土質土色的不同而使擦擦的顏色各異[4]。亥母寺遺址所在山體的巖土體類型主要為二疊系下統(tǒng)大黃溝群紫紅色粗砂巖,為紅褐色砂土,山下為灰白色的土丘狀山包。通過對這批擦擦胎土質地的觀察,可知這批擦擦大部分為當?shù)刂谱?。紅砂土胎的擦擦系直接用亥母寺山體砂土制成,紅泥胎擦擦是亥母寺山體砂土經加工篩選后制成,山泥胎擦擦選用山下土丘狀山包土,摻雜物胎擦擦或從外地傳入。

      從擦擦形式來看,每類題材每種胎泥下,根據(jù)擦擦的大小、塔身和塔座形制,可分為不同的型、亞型、次亞型和次次亞型。這表明,亥母寺的擦擦具有相同題材的多樣化特點,應該是由不同模具、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制作,不同批次長時期供奉累積,風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延續(xù)性。

      從制作技法上看,均為模印略經修飾,制作簡單,略顯粗疏。大多數(shù)擦擦均有胎藏,體現(xiàn)出宗教器物的莊嚴和神圣。胎藏物為印制或書寫有梵文、藏文經咒的小紙條,有些為小麥、青稞、石子和麥草等。佛教經文咒語代表法身舍利,“一切吉祥真言,竭力安之更佳。藏中所用真言,或梵字,或漢文,皆宜橫書”[1]。加入麥粒、青稞或“因各種因緣而摻入青稞或小麥也不稀罕:他們或用于開光、或用于祈求豐年、或用于還愿”[5]。加入石子、麥草當如青稞、小麥,用于祈求還愿,只是加入的物品不同而已。

      (二)年代

      亥母寺遺址創(chuàng)鑿于西夏崇尊正德四年(1130),歷元、明、清延續(xù)至民國,這批擦擦的年代當在12世紀至20世紀之間。通過類型比對,一百零八塔山泥胎Aaa型與銀川西夏陵管理處同類擦擦相似[6],Aab型與內蒙古所見擦擦相似[7],均為西夏時期。Ab型與敦煌莫高窟北區(qū)石窟B97:4相似[8],為西夏或元代。Ba型與Bb型未見與其形制相同的擦擦,但這種四面帶棱呈三角坡狀的塔身形制在西藏西部[5]165和四川阿壩[9]均有發(fā)現(xiàn),其時代在公元10至13世紀,結合亥母寺遺址年代上限,推斷Ba型、Bb型擦擦年代當在12至13世紀。一百零八塔紅泥胎Aaa型、Aab和Ab型與寧夏博物館藏出土于青銅峽一百零八塔的擦擦相似[6]4785,Aca型與青銅峽一百零八塔001號塔出土擦擦相似[10],Acb型和B型與拜寺溝西夏方塔F073:3、F073:2相似[11],均為西夏時期。一百零八塔紅砂土胎A型和B型各類擦擦均能在賀蘭縣宏佛塔找到與之相似的類型[6]4768,時代為西夏。Ca型與莫高窟北區(qū)石窟B200:6相似[12],為元代或稍晚。Cb型與東千佛洞采集擦擦相似,元代。D型與西夏陵區(qū)管理處征集的一件擦擦相似[6]4803,西夏。摻雜物胎的擦擦除了制作時在胎泥中摻入不同類的物質,其形制結構與其它類型的一百零八塔并無二致,故其年代也應在西夏至元代。

      八塔和四塔擦擦,表現(xiàn)的是八相成道和四相成道,在西夏和元代的佛教遺址中多有發(fā)現(xiàn)。但受公布材料的限制,能用來進行比對分析且有年代依據(jù)的八塔和四塔擦擦數(shù)量較少。劉棟在《擦擦:藏傳佛教模制泥佛像》一書中,公布了一批八塔和四塔擦擦,其時代自9世紀至17世紀[9]28,但沒有明確這些擦擦每種類型的具體年代。目前,僅在內蒙古[7]1281-1283和武威市博物館,發(fā)現(xiàn)有年代依據(jù)的八塔和四塔擦擦,其形制類型與亥母寺遺址出土的該類擦擦基本一致,時代為西夏時期。另據(jù)牛達生統(tǒng)計,這類八塔和四塔擦擦,集中發(fā)現(xiàn)于內蒙古、甘肅和寧夏等西夏故地,其時代以西夏、元為主[13]。另外,在札達縣札布讓遺址出土的八塔[14],其形制同于山泥胎Aa型,時代為公元15至16世紀?;诖?,結合與這批八塔和四塔共出的一百零八塔擦擦的時代,初步推斷這批八塔和四塔題材類型的擦擦,時代當在13至15世紀。這其中,有兩類八塔擦擦較為特殊,即山泥胎Ac型和紅泥胎Bbb型,底部均有一個藏文“阿”字。其中,Ac型個體較小,狀若拇指,其制作歷史可追溯至宗喀巴[9]19,這類直徑或高度不足2厘米的微型擦擦,出現(xiàn)于16世紀及以后[4]10。

      寶階塔紅泥胎Aa型與莫高窟北區(qū)石窟B192:2一致[12]249,Ac型與青銅峽一百零八塔出土同類擦擦相似[6]4787,Baa型與銀川西夏陵區(qū)管理處征集同類擦擦相似[6]4804,紅砂土胎Aa型與額濟納綠城采集到的同類擦擦相似[7]1266,均為西夏時期。其它類型雖未找到與之相似且有年代依據(jù)的對應物,但根據(jù)其相近的塔身形制及與已判明年代范圍的一百零八塔、八塔和四塔共存的特點,判斷這批寶階塔擦擦年代相近,也應為西夏至元代。

      通過多類型比對,基本判明這批擦擦年代最早的為山泥胎一百零八塔Ba型和Bb型,年代在12至13世紀;年代最晚的為山泥胎八塔Ac型和紅泥胎Bbb型,為16世紀;其余擦擦均集中在西夏、元或稍晚時段,我們將這一時期的擦擦年代限定在13至15世紀。因此說,亥母寺遺址出土的這批塔型類擦擦年代在12至16世紀。根據(jù)其數(shù)量和形制,將這批擦擦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2至13世紀,以西夏擦擦為主;第二階段為13至15世紀,以西夏晚期、元代擦擦為主;第三階段為16世紀,以明代擦擦為主。

      四 與西藏擦擦的關系

      擦擦這種佛教藝術形式,自印度傳入中國,以西藏地區(qū)的發(fā)展傳布最為繁盛。自后弘期始,西藏佛教進入了大發(fā)展階段,作為其藝術載體的擦擦,也進入一個快速發(fā)展的時期。12至13世紀是擦擦發(fā)展史的過渡期,13至15世紀是其發(fā)展的成熟期。成熟期的藏地擦擦向各地廣為傳播,并逐漸出現(xiàn)了川藏、青藏、甘藏、蒙藏、滇藏等略有差異、初步形成地域風格的擦擦[9]31-32。此階段藏傳佛教藝術品中的印度風格逐漸消失,有關擦擦的各類題材一經出現(xiàn)就迅速被規(guī)范化[4]9。這一點,在亥母寺擦擦上體現(xiàn)得較為明顯。每類題材雖有多種類型,但塔身的形制基本是相近的,風格具有很強的一致性和延續(xù)性,符合規(guī)范化生產的特點。此外,這種一百零八塔、八塔、四塔和寶階塔的組合形式,雖在其它遺址也有發(fā)現(xiàn),但沒有亥母寺遺址這樣的規(guī)模和數(shù)量,這應該也是擦擦這種佛教藝術在武威亥母寺地域化的一種體現(xiàn)。

      亥母寺遺址擦擦與莫高窟北區(qū)石窟發(fā)現(xiàn)的擦擦多有相似,且以西夏擦擦為主體。莫高窟的擦擦和西夏擦擦均來自西藏,藝術風格受到了西藏擦擦的影響[1]。西夏中、后期,藏傳佛教迅速傳播,武威作為西夏的陪都,受藏傳佛教影響尤甚,與之相關的佛教遺物,多有藏地藝術風格?;诖耍@批擦擦也應受到了西藏擦擦的影響,是藏傳佛教在武威地區(qū)傳播和發(fā)展的史證。

      五 結 語

      亥母寺遺址出土的擦擦,數(shù)量大、類型多,具有制作的簡潔性和多樣性。這批擦擦從12世紀延續(xù)至16世紀,以西夏、元時期的擦擦為主體,藝術風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延續(xù)性。其胎藏反映了佛教裝藏的制作工藝和宗教儀軌。其藝術風格受到了西藏擦擦的影響,擦擦藝術在武威地區(qū)地域化,反映出西夏、元時期,藏傳佛教在武威地區(qū)傳播影響的藝術成就。

      參考文獻:

      [1]郭萌,張建林.敦煌莫高窟北區(qū)出土擦擦研究[J].文博,2015(5):34-41.

      [2]張建林.擦擦的起源及早期在中國的流傳[J].收藏,2016(19):119-123.

      [3]陳育寧,湯曉芳.西夏藝術史[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4:198.

      [4]張建林.中國藏傳佛教雕塑全集:擦擦[M].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02:3.

      [5] 圖齊.梵天佛地:第1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2-33.

      [6] 李進增.西夏文物:寧夏編: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4812.

      [7] 塔拉,李麗雅.西夏文物:內蒙古編:四[M].北京:中華書局,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1278.

      [8]彭金章,王建軍.敦煌莫高窟北區(qū)石窟:第2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9.

      [9]劉棟.擦擦:藏傳佛教模制泥佛像[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151.

      [10]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雷潤澤,于存海,等.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M]//西夏佛塔.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106.

      [11]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拜寺溝西夏方塔[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302,圖版一八(XVⅢ).

      [12]彭金章,王建軍.敦煌莫高窟北區(qū)石窟:第3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268.

      [13]牛達生.方塔出土小泥佛、小泥塔及漢地是物研究[M]//西夏考古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45-171.

      [14]熊文彬,李逸之.西藏古格擦擦藝術[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6:197.

      猜你喜歡
      西夏
      西夏語“頭項”詞義考
      西夏陵雕塑與自然人文環(huán)境
      西夏“城主”及其淵源考
      西夏本《佛說延壽命經》考釋
      西夏靜州新考
      西夏“上服”考
      試述西夏軍抄
      釋西夏語詞綴wji2
      西夏喪服制度及其立法
      再考西夏的馬
      绍兴县| 兴文县| 田东县| 饶河县| 钦州市| 葵青区| 阳原县| 江城| 大同市| 徐州市| 博罗县| 大埔区| 红河县| 景宁| 苗栗市| 沙河市| 葫芦岛市| 崇阳县| 花垣县| 双桥区| 马龙县| 库伦旗| 阜宁县| 阳谷县| 庐江县| 依安县| 峡江县| 浏阳市| 应城市| 广德县| 陵川县| 华蓥市| 邵阳县| 七台河市| 辛集市| 清涧县| 邵东县| 青冈县| 鲁甸县| 屏南县| 台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