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
【清】鄭燮①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
【注】①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他做過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后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代表人物。
濰縣署中畫竹
呈年伯①包大中丞括②
【清】鄭燮
衙齋臥聽蕭蕭竹,
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畚岵堍苤菘h吏,
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
【注】①年伯:古稱同榜考取的人為同年,同年的父輩為年伯。②包大中丞括:包括,人名;大中丞,官名。③些?。褐腹俾毐拔ⅰ"芪岵埽何覀?。
【模擬練習(xí)】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這兩句詩中的“咬”“立”兩個動詞運用得很好,請你談?wù)労迷谀睦铮?/p>
(2)《竹石》這首詩運用了什么寫法?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形象?
(3)“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边@兩句詩有何作用?
(4)結(jié)合最后兩句詩“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談?wù)劦诙自娂脑⒘俗髡咴鯓拥那楦小?/p>
【參考答案】
(1)運用了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竹子不屈不撓、剛毅頑強的性格。
(2)借物喻人。表現(xiàn)了作者不向惡勢力低頭、鐵骨錚錚的形象。
(3)交代了作者的身份和環(huán)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點題并與尾句呼應(yīng)。
(4)“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表面寫的是衙門臥室外竹子的一枝一葉,都牽動著我們的感情,實際寫老百姓的點點滴滴都與“父母官”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本詩寄予了詩人關(guān)注民間疾苦、同情百姓命運的情感。
【走近竹文化】
(一)下面是蘇軾的三首詠竹詩的節(jié)選,請指出它們分別是作者哪個人生時代(青年、中年、老年)寫的詩歌?并且指出其形象特點。
1.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高樹紅消梨,小池白芙蕖。
2.累盡無可言,風(fēng)來竹自嘯。披衣坐小閣,散發(fā)臨修竹。
3.疏疏簾外竹,瀏瀏竹間雨。窗扉凈無塵,幾硯寒生霧。
(二)這是一首描寫竹子的對聯(lián),請試著對出下聯(lián)。
上聯(lián):莫嫌雪壓低頭,紅日歸時,即沖霄漢;
下聯(lián):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1.青年,豪邁之風(fēng);2.老年,平靜恬淡;3.中年,孤寂悲涼。
(二)休道土埋節(jié)短,青尖露后,立刺蒼穹。
【下水美文】
綠竹猗猗
劉德福
我愿意靜靜地佇立在一片小小的竹林邊,靜觀、聆聽和沉思。這是精神的一次旅行,是久違的一種意境。
居室旁邊有一叢竹林。一場淅淅瀝瀝的春雨,將都市厚重的郁悶浸化成沁人心脾的清新。久盼滋潤的翠竹張開了懷抱,盡情地接受暖暖春雨的溫柔沐浴。雨點兒很細很小很輕,飄散在空中,看不見單個的雨點,眼前只有一片淡淡的雨霧,人走在雨中,感覺不出雨的力度,但頭發(fā)上、衣服上卻早已是濕漉漉的,浸透了雨水。竹林已經(jīng)是好些天沒有雨水的滋潤了,這時節(jié)正是久旱逢甘露,竹枝和竹葉都張開了嘴,啜飲著甘甜的春雨。在蒙蒙春雨中,翠竹洗盡了蒙在身上的塵埃,煥發(fā)出勃勃的生機,呈現(xiàn)出萬千的嬌態(tài)。
雨霧在翠綠的竹葉上聚凝成珠,清亮晶瑩,如翠如玉,積得重了,緩緩地向下滑落,卻不曾落下,只是懸在碧綠的葉尖,光亮如電。待到微風(fēng)輕吹,水珠兒輕輕晃動,倏地向下墜去,在茂密的竹林中劃過一小道亮麗的細線,直沒入黝黑的泥土。一滴水珠剛墜落,葉子上又聚起了新的水珠兒,給本就清翠的竹葉抹上了一道道清新的亮色。在清亮水珠的映襯下,竹葉如仙子出浴,嬌柔圓潤,令人心生愛憐。又如貴妃醉酒,嬌態(tài)畢現(xiàn),惹人無限遐思。此時,在細雨中漫步,輕撫竹枝,將一顆顆晶瑩的水珠接入手中,映著翠綠的竹影,捧著的,仿佛是如幻如夢的翠玉。
青翠的竹林其實是一劑醒目安神的良藥。
昨夜沒有睡好,很多煩事困擾了我許久。書看了幾頁,放下;字練了幾行,放下;只有心沒法放下。望向窗外,干涸了許久的日子,似乎把窗下的這片竹林也弄得萎靡不振了。我懨懨的神情和竹子蔫蔫的神態(tài)相互照面,真有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覺。不曾想,只過了一夜,一場春雨就讓這片竹林變了模樣:綠意蔥蘢,生機勃勃。
是多情的春雨,用柔手喚起了竹子翠綠的生命因子?還是滿懷期待的竹子,等到了上天的眷顧?答案并不重要,對于正處于焦慮之中的我而言,偶然發(fā)現(xiàn)了竹子新生的痕跡,一片片綠色在我的心靈產(chǎn)生了震撼,這是始料未及的,卻是我深深渴望的情景。
面前這片竹林,它們英姿颯爽,一身豪氣,在春雨的沖洗下,一改萎靡不振的形象。我禁不住遐思翩翩,仿佛看到了這片竹子的昨天:某個春日的雨后清晨,它憨憨地從土里鉆出頭來,好奇地打量著大千世界,輕輕抖落身上的舊盔甲,然后用力地向上拔節(jié)。在寧靜的夏夜,它與清風(fēng)攀談,耳旁飄過夏蟬的歌唱;清涼秋日的傍晚,它與明月對望,擁抱著心事重重的秋蟲……
恍然間,我似乎又看到了這片竹子的明天:它化身為一支笛、一管簫,幽幽天籟游走于天地蒼穹之間。它是“寒夜客來茶當(dāng)酒,竹爐湯沸火初紅”煮茶吟詩的高雅;它是竹籬上爬滿牽牛花的田園;它是竹籃采野花、摘野菜的詩意。抑或是走進尋常百姓家,化身竹筷為煙火,化身竹竿為晾衣,化身為農(nóng)家灶膛里的柴火,升騰起一縷縷溫暖的炊煙……
竹子的生長過程非常稀奇。起初,它用四年的時間,僅僅長了3厘米,而在第五年開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瘋狂地生長,僅用了六周的時間就長到了15米。其實,在前面的四年里,竹子是在深扎根,將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數(shù)百平米。
由是,我想到了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們不必擔(dān)心一時的付出得不到回報,最初的投入是一種儲備,是給人生扎根!多少人沒熬過最初的3厘米,便輕易地放棄了奮斗。另外,人生亦要經(jīng)得起打磨,耐得起寂寞。同樣是竹子,一支做成了笛子,一支做成了晾衣桿。我們在看見別人成就輝煌的時候,不要嫉妒,而是要思考別人比自己多付出了多少?
做一根竹子吧,在時間深處,默默地扎根,悄悄地磨礪,不為喧囂所擾,不為煩惱所憂,有靜心,有定力,持之以恒地用奮斗對抗歲月的寒涼。
回望竹林,頓時心清氣爽。我回到了書桌前,繼續(xù)讀書、寫字,心頭時時飄過猗猗綠竹的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