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香
《大藏經》其實就是佛教經典總集。根據相關文獻記載,金代時,潞州(今山西省長治市)有一位名叫崔法珍的斷臂民女,她四處募集資金,歷時20余年刊刻了全部《大藏經》。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這些經版被運往京城,此后長期存放于此地。
我的規(guī)模極為宏大,一共有6980卷, 達6000多萬字!
一直到元都建都前后,山西廣勝寺的僧人因為當地沒有《大藏經》,于是前往京城請印這部藏經,這批經版才得以印刷,廣勝寺自此有了《大藏經》。因為原藏于山西省趙城縣且是在金代刊刻的,所以這一版《大藏經》被后人命名為《趙城金藏》。
作為廣勝寺的鎮(zhèn)寺之寶,幾百年來駐寺的僧人從不輕易將《趙城金藏》示人,所以經歷了元、明、清幾代,竟然很少有人知道廣勝寺里還有這樣一部佛經!直到1933年,高僧范成來到廣勝寺,在藏經柜中發(fā)現了5400余卷金代佛經,《趙城金藏》才得以問世,并轟動一時。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隨著日軍侵華不斷深入,內陸地區(qū)的文物也成了他們搜掠的重要對象,《趙城金藏》自然也難以幸免。
1942年春天,解放區(qū)太岳區(qū)第二地區(qū)委員會的同志收到了廣勝寺住持的求救,得知侵華日軍將掠奪《趙城金藏》,便立即將情況報告給了太岳軍區(qū)的陳賡(gēng)將軍和薄一波政委,太岳軍區(qū)當即組織力量搶救,連夜將全部藏經安全轉移。
在接下來的戰(zhàn)斗中,八路軍戰(zhàn)士始終以“人在經卷在,要與經卷共存亡”的精神,用生命保護著《趙城金藏》。他們身背經卷在崇山峻嶺中與日軍周旋。由于行軍戰(zhàn)斗頻繁、攜帶經卷不便,戰(zhàn)士們害怕經卷散失,就將這些經卷分別藏在山洞中、廢煤窯內,并派人看管。因日軍頻繁掃蕩,藏經也數次輾轉遷移。
經歷了數百年的滄桑、幾十年的炮火硝煙,在1949年4月30日,4300多卷《趙城金藏》被運抵北平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前身)。
存放《趙城金藏》的廣勝寺琉璃塔
由于年代久遠且多年保存條件惡劣,《趙城金藏》的多數經卷因為受潮粘連成塊,許多經卷已經無法打開,有些甚至已經成為“碳棒”,所以,《趙城金藏》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大型古籍修復項目。4位古籍修復國手——韓魁占、張萬元、徐朝彝和張永清開始用他們精湛的技巧,讓這些珍寶舊貌換新顏。
面對糟朽不堪的經卷,修復的第一步便是揭裱。專家們把因霉變而粘在一起的經卷包上毛巾,再裹上紙張(為控制水分),放在特制的籠屜里蒸,然后將蒸過的經卷輕輕揭開,一次蒸不透,就再蒸、再揭,直到將所有的書頁全部揭開。專家們會把揭開的書頁裱糊在韌性很大的廣西棉紙上烘干壓平,重新裝裱?!囤w城金藏》的修復工藝并不復雜,但工作量巨大。專家們花了近17年時間才最終完成4813卷經卷的修復。如今,這些經卷已經被完好地保存在國家圖書館中。
《趙城金藏》字跡工整、紙質優(yōu)良、內容豐富、經卷數量多,堪稱稀世珍寶,在我國佛教史、印刷史、美術史上都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因為我國第一部木刻的《大藏經》——宋代的《開寶藏》早就散失殆盡,因而全世界只此一部的《趙城金藏》就更加珍貴無比啦!
現在,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部經卷,國家圖書館已經向公眾提供《趙城金藏》的全套縮微膠卷,不久,《趙城金藏》的仿真彩色影印版也將面世,歡迎大家到時候去一睹國之重寶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