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漸地熱了,七月節(jié)也越來越近了,地處桂東南東龍鎮(zhèn)的壯家人又要開始忙活做粑吞了。
這壯家“粑吞”在有些地方也叫“粑淋”,就是外層用糯米做成的糯米粑皮、里面是精美菜餡的一種特色美食。東龍的一些客家人管這叫“板”,粵語方言叫“餑”,普通話叫“水饃”。這可是我們東龍壯家有名的小吃之一。
每年,從端午節(jié),六月初六,七夕節(jié),農(nóng)歷七月十三、十四,農(nóng)歷八月十五,直到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這幾個節(jié)日都是大家開心做粑吞,盡情品嘗特色美食的時候。
很多親戚朋友喜歡到熱情豪爽的壯家做客,其中不少人不是為吃雞鴨魚肉而來,而是沖著壯家粑吞而來。看著一盤盤煮熟的粑吞,一個個圓滾滾的,晶瑩如玉,香氣四溢,頓覺開胃,非得大快朵頤,吃它十個八個才過癮。然而,當你狼吞虎咽地嘗過兩三個,至多四五個之后,你就會覺得,那個膩啊,那個飽啊,還有那種濃郁的香氣啊,早已滿足了你的胃口與食欲,想要再吃——哎,只怕你有心而肚子卻已無容量了!至于正餐上的雞鴨魚肉等,就只當是擺設了。
對于這等齒頰留香之美食,我有幸品嘗過無數(shù)次,每每想起,都會口齒生津,回味無窮。
可是小時候,我卻和這“粑吞”有個尷尬的故事。
那是我六七歲的時候,那一年我跟母親回外婆家。外婆家在義合莫思村,當?shù)孛磕甓紤c祝農(nóng)歷七月初二革命勝利節(jié)。那時候,生活困難,物質(zhì)匱乏,只有在節(jié)日里才見葷腥。所以每個節(jié)日,特別是客人多的節(jié)日,各家各戶都會做很多的發(fā)糕、粽子、粑吞等食品來招待客人。表面上是把節(jié)日搞得豐富多彩,而實際上卻有另一層含義,那就是各種點心小吃能減少餐桌上的開支。你想想,有的家里來十幾二十位客人,這消費有多大,得吃多少雞鴨魚肉呀!而餐前的小吃既熱鬧又體面,不知不覺就把客人們的一部分肚子給解決掉了。特別是小孩,嘴饞得不得了。見啥吃啥,飯前就吃到撐,到了正餐就什么都不想吃了!
那一年,外婆家做了滿滿兩大盆粑吞??粗子袼频聂瓮蹋嫦胍幌伦泳透傻羲鼛讉€。我興致勃勃地舀兩個到碗里,迫不及待地用筷子交叉一割,夾著便狼吞虎咽一口咬下去——啊,我的天哪!瞬間,我的味覺像是降到了冰點,食欲也隨之逃逸得無影無蹤!因為,那味道我壓根兒沒有料到,這種“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粑吞,里面除了切碎了的無油無鹽的青菜做的餡料之外,就什么也沒有了!味同嚼蠟,還略帶點兒餿味??
后來我才知道,當時的外婆家窮啊!哪有什么精美的餡料來做“粑吞”呢?有青菜餡的都不錯了!外婆的幾個女兒嫁出去,七月節(jié)里回娘家,個個都拖兒帶女的,一大家子人開飯,外孫們鬧的鬧,哭的哭,都快把外婆家變成一個圩市了。那時我雖餓,可那張嘴卻也挑得很,不喜歡的味道,我寧愿用白飯泡粥水吃。當時我不好意思說不好吃,只是漲紅了臉不聲不響地把剩下的粑吞讓與媽媽吃,說我吃飽了,想出去玩一會兒??
從那以后,一想起粑吞,我心里就發(fā)怵,因為在我的心里,粑吞的味道就是那無油無鹽的水煮青菜的味道,比起山北那邊的紅糖糯米粑卷,或者是花生糯米粑卷的味道差遠了,哪怕就是用黃糖做的發(fā)糕,都比它強百倍。
那個味道一直定格在我的心里好多年,深刻如烙印,揮之不去,直到遇見了我現(xiàn)在的愛人。
我的愛人是東龍鎮(zhèn)山東片的姑娘,家就在蓮花山脈下的大羅村。認識她后不久,一次七月節(jié)剛好搭順風車送她回家。她家里剛好做了很多粑吞,也是精美得讓人垂涎欲滴的樣子。她家人很熱情,盛來一碗粑吞給我??晌乙幌肫鸲嗄昵霸谕馄偶页缘降哪欠N粑吞的味道,心里就害怕。吃吧,怕難以下咽;不吃吧,又擔心人家認為我這個未來的姑爺難伺候??以前,連一個都吃不下呢,何況現(xiàn)在還一碗!盡管我再三推辭,但還是拗不過他們的熱情,所以只好硬著頭皮拿起筷子??
我又再仔細地端詳起這碗中晶瑩剔透的小玩意兒來——這么誘人的食物,挺挑逗人胃口的,應該不再是當年外婆家的味道了吧?甭管它,先咬一口再說!只一小口,我便后悔了!后悔什么?。课沂呛蠡谀莻€碗太小了,后悔那碗里裝的怎么只有兩三個粑吞呢?我一邊后悔一邊享受著那沁鼻的香味,那瞬間穿透我舌尖的獨特的風味,還有那柔軟而又堅韌的粑皮。
看著碗里被咬掉一口的那個粑吞,在白玉般的糯米粑皮里,露出豆芽、竹筍、紅蘿卜、涼薯和豬肉等許多叫不出名的餡料來,嘴里嚼著,眼里看著,舌尖在判斷著各種味道帶來的快意,真想不到這普通的農(nóng)家里竟能弄出如此美味的小吃來。
后來,成家之后,因為愛人心靈手巧又勤快,所以我經(jīng)常能品嘗到壯家粑吞。
而且,現(xiàn)在外婆家的粑吞也一樣好吃了!自從那次在外婆家吃了那難吃的粑吞后,第二年我就上學了,再后來接著上中學、大學,這期間一直忙著學業(yè),也很少有機會跟著媽媽在七月節(jié)里回外婆家了。
后來,聽說因為七月初二日這個節(jié)日太過特殊,客人如潮水般的涌向莫思村,每年都因為這個節(jié)日而節(jié)外生枝,比如找小孩不見啦,交通事故啦,還有不少的人飲得爛醉,等等,不一而足。所以村里的長老們一致決定,把這個節(jié)日調(diào)到七月初七來慶祝?,F(xiàn)在的莫思村勝利節(jié)也跟當?shù)貣|龍鎮(zhèn)的其他壯家一樣,都是過七月初七了。
只不過,凡是東龍山東片的,過七月節(jié)都是從七月初六的晚飯算起,當天中午就要做粑吞和其他的小吃了,到第二天七月初七更是隆重熱鬧,大家都開懷地痛飲。而東龍山北片的,就只是七月初七午餐拜神,加菜吃飯,做的小吃有發(fā)糕、粑卷等,也是初七當天早上就開始做。
成家后的那些年,我工作穩(wěn)定了,每年也與愛人和孩子們在七月節(jié)和正月里去外婆家走親戚。只是,在我上高中的時候,外婆就去世了?,F(xiàn)在就只剩下舅父他們一家人。每當聊起當年的粑吞,舅父就一直拿這個來添油加醋地調(diào)侃我,說我是個馬騮精,小小的年紀就會挑吃。不過他也感嘆,承認當時真的很窮苦,不只是外婆,村里其他的家庭也大都如此??有時,舅父說著說著就眼眶紅潤,幾度哽咽??
而現(xiàn)在,一切都變好了!舅父家早就變成了寬敞明亮的小樓,標準的水泥硬化路一直從外面的209國道直達村中心,而且路邊都有非常壯觀的一排排井然有序的太陽能路燈。通到每家每戶的也全都是水泥硬化路,跨過平龍水庫干流的河上也建起了漂亮雄偉的大橋。(當年我跟媽媽回外婆家走親戚過河的時候,走的都是河中的搭石,冬季還好,夏季時水流太急很危險。)特別是這幾年,國家對庫區(qū)重點扶持,加上義合莫思村又是革命老區(qū),所以莫思村的建設更是日新月異,村文化中心、村圖書室、村娛樂中心都建起來了,舅父說這在二三十年前連想都不敢想。再加上每個屯都有籃球場,大的屯還建有好幾個,可熱鬧啦!
現(xiàn)在的東龍鎮(zhèn)還是非常著名的板材基地,中板廠、壓板廠如雨后春筍般建起,在鎮(zhèn)周圍星羅棋布。所以,本鎮(zhèn)的勞動力基本上不用出遠門,在家門口就有工作,而且收入也相當可觀??舅父每當與我聊起這些的時候,臉上總是溢滿喜悅。
說到粑吞,就更甭提了!舅父說,以前,總是巴望過節(jié)日,才能吃上這些小吃。而現(xiàn)在呀,只要想吃,喜歡吃,隨時都可以做,而且配料豐富,越做越美味了。
耳濡目染,吃得多了,看得多了,我也懂得了壯家粑吞的做法。
想要做粑吞,首先是備料。最基礎的原料就是糯米,每次做多少,先定個量,做個概算。一般來說,每斤糯米能做15個左右。
然后是加工糯米。加工之前先把糯米浸泡兩天左右。通常有兩種加工方法:一是把浸泡兩天的糯米瀝干,用電動打粉機把糯米打成粉,再放水和成極具黏性的糯米團。二是用傳統(tǒng)的人工石磨把浸透的糯米和水磨成漿,然后放入土布袋里掛起來瀝干成糯米團。后一種方法在東龍山東片的壯家最常用,因為這樣做出來的糯米團軟硬適中,最適合做粑吞。另外,和糯米團的工作也很重要,和得越均勻,越透徹,糯米團的韌性就越好,做成的粑吞放入滾水里煮,表皮才不容易被磨損變薄,甚至壞掉露餡。
接著是備餡料。餡料的味道隨個人或家庭的喜好習慣而略有不同。不過諸如竹筍、木瓜、涼薯、紅蘿卜、苦瓜、豆芽、頭菜、木耳、香菇、花生、香蔥和豬肉等,都是最通用的食材。
餡料的切工很講究,也細致。比如,竹筍與木耳切成短絲,木瓜、苦瓜、涼薯、香菇和紅蘿卜切成粒狀小丁,豆芽洗凈橫切幾刀,花生炒熟脫皮碾碎,頭菜香蔥切碎,豬肉剁碎,等等。
切好餡料后,將各種餡料先單獨炒熟,最后才混在一起拌勻。人手夠的話,分配好人手,邊炒餡料邊和糯米團,糯米團和好了,餡料也炒好了。
接下來開始做粑吞了,把糯米團和餡料放置在桌子上方便操作的位置,再用小飯碗盛些許花生油備著(為防糯米粘手,不時在手上抹點油),還有備好空托盤,盤底用干凈的土布鋪墊。從糯米團上捏取一個比雞蛋還小一點兒的糯米粑揉成球形,放在左手里托著,然后右手拇指往中間一掐,接著沿著順時針方向不斷地擠捏轉圈,不一會兒,一個茶杯狀的糯米坯就形成了。然后舀餡料進去,滿至七成左右便可封口。左手掌半攏地在下面托著粑吞,右手的拇指與食指不斷地向上攏尖,封壓,待到頂尖的糯米皮完全黏合在一起后,左手掌在下自然地伸開,右手掌在上也自然地攏著,讓粑吞在手掌之間來回地滾幾下,這樣,一個白嫩嫩、圓滾滾的粑吞就做成了。
做了20只左右之后,就可以開始煮了。先在大鍋里把適量的水燒開,然后把一只一只粑吞放入滾水里。不斷地加火,隔一會兒用木鍋鏟攪動一下,主要是不讓它們粘鍋或者黏在一塊。等到鍋里的粑吞一只只從鍋底浮上來時,粑吞就熟了。
粑吞的表皮是糯米,很黏,如果把它們放置在一塊,時間長了就會黏在一起。可一次就做了好多,怎么儲存啊?其實很簡單,用冷開水來儲存。煮熟的粑吞放入涼開水里,一是可以即刻冷卻,馬上就可以食用,不燙嘴;二是放在冷開水里儲存,既衛(wèi)生又可以讓粑吞不粘連在一起。
夏日里的節(jié)日,只要你來到東龍山東片的壯家,不管走進哪一戶人家,包管你能品嘗到各種風味的粑吞美食。
壯家“粑吞”,承載著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無聲地書寫和記載了千百年來壯族人民飲食文化的歷史,深深地扎根于壯家人民的生活之中。
作者簡介:覃正杞,壯族,貴港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至今已在國內(nèi)的報刊上發(fā)表多篇散文、小說與教育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