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龍
摘要:學界關(guān)于伊勒圖擔任伊犁將軍的任次,說法不一,較為常見的說法是認為他共擔任四任伊犁將軍,也有認為他共擔任兩任的。例如:竹效民的《論伊犁將軍伊勒圖》和武紅薇的《伊犁將軍伊勒圖傳略》都認為他共擔任四任,而周衛(wèi)平的《清代新疆官制邊吏研究》一書中的《伊犁將軍年表》(1762—1911)認為他共擔任兩任??傊?,對于伊勒圖究竟歷任過幾任伊犁將軍之職,沒有一個十分準確的說法,至少目前還沒有文章對此進行一個準確的探討和定位。因此,本文就對伊勒圖就任伊犁將軍一職的任次問題,作一專門探討給出相對準確的答案。
關(guān)鍵詞:伊勒圖;伊犁將軍;任次
中圖分類號:K8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20)08-0012-03
1 關(guān)于伊勒圖的研究綜述
關(guān)于伊犁將軍的研究首推阿拉騰奧其爾的《清代新疆軍府制職官傳略》[1],書中對伊勒圖的簡歷和生平做了簡要介紹,由于該書是官員傳略,包含的人數(shù)又極多,因此都是簡要介紹。武紅薇、林國海的《伊犁將軍伊勒圖傳略》[2]對伊勒圖的生平做了簡要梳理,同時對伊勒圖任伊犁將軍時所做的重大事件進行評價。竹效民的《論伊犁將軍伊勒圖》認為他成熟老練,考慮周全,辦事精細。但過于謹慎,疑慮重重,在處理土爾扈特部東歸的問題時,就因過于謹慎而被乾隆帝用舒赫德?lián)Q掉[3]。申素麗的《伊勒圖與新疆》認為伊勒圖在新疆“撫絕域先后二十余年,駕馭得宜”,具有敏銳的眼光和獨特的洞察力,“諸所經(jīng)化,慎密垂久遠”,為清代前期新疆的建設(shè)作出了巨大貢獻[4]。王友文的《伊犁將軍在屯墾戍邊中的貢獻及其重大意義》一文概述了清代伊犁將軍對清朝政府在新疆實施屯墾戍邊和屯墾實邊方略的重要代表人物明瑞、阿桂、伊勒圖、永貴、舒赫德、松筠和布彥泰的主要思想和重要貢獻。史國強的《清乾隆年間伊犁將軍與西域文學及文人研究》一文,著重對阿桂、伊勒圖、舒赫德、保寧四位將軍的創(chuàng)作及其與屬下幕府文人的關(guān)系進行了研究,認為他重視文教事業(yè),命人著書,留下了著名的《伊江匯覽》一書[5]。梁國東的《試論乾嘉兩朝有關(guān)伊犁將軍選任及相關(guān)制度的幾個問題》[6],以伊勒圖為例來論述清代伊犁將軍的選任和相關(guān)制度,使我們對伊犁將軍的選任制度有了進一步了解。
學者們大都是對伊勒圖的西北政績進行考察和評價,而對其伊犁將軍的任次從未涉及,加上學界的說法不一,因此本文就此問題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和探討。
2 伊犁將軍任命中的“授”和“署”問題
想要厘清伊犁將軍的任次,首先要清楚伊犁將軍任次中出現(xiàn)的“授”和“署”兩個問題,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才可以真正厘清某任將軍的任次情況。“授”即:實授,就是正式任命官員,是我國古代最為常見的任命官員的方式,是所謂:“品其才行堪居此職,乃使居之任官后爵,謂其人稱職,乃實授之?!盵7]“署”即:署理,指官員因故離職或未及赴任,便由其他官員暫時代理該職務,行使該職務的權(quán)力。例如:伊勒圖前往云南辦理軍務之后,便由福州將軍增海署理伊犁將軍一職,掌管伊犁大小軍務。事實上“實授”和“署理”將軍的權(quán)力大小是同等的,清朝政府授予了“署理”將軍和“實授”將軍同樣的權(quán)力。乾隆十年(1745)規(guī)定:“至署理之人,辦理事務,與現(xiàn)任無異。”①伊犁將軍作為邊疆要缺,責任重大,軍務繁多,不能隨意離職,但難免要面臨人事替換或因故離職的問題,而伊犁“至京師一萬八百二十里”[8],官員往返京城與伊犁之間需長途跋涉,中途耗時較長,“署理”制度便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以保證無論何時都有人行使伊犁將軍的職權(quán),不致出現(xiàn)權(quán)力真空,無人主事?!笆鹄怼睂④娨捕嗍且晾鐚④姷暮髠淙诉x,他們才具相當,只因資歷不足,或擔任他職,因此充當“過渡將軍”的角色??偠灾?,無論“實授”或“署理”將軍,均為清廷正式任命,后者雖無前者顯赫,但也是伊犁軍府制下的重要成員。
3 伊勒圖伊犁將軍任次考
“三十三年二月丙戌,諭軍機大臣、伊犁將軍阿桂,經(jīng)歷戰(zhàn)陣。伊犁現(xiàn)亦無事,著即馳驛來京。候朕訓示后,遣伊前往云南。伊犁將軍印務,著喀什噶爾辦事大臣伊勒圖署理?!雹?/p>
乾隆三十三年(1768)二月,時任伊犁將軍阿桂被召回京城遣往云南,由時任喀什噶爾辦事大臣伊勒圖署理伊犁將軍一職。
“三十三年秋七月辛丑上諭:以理藩院尚書伊勒圖為伊犁將軍,仍兼理藩院尚書?!雹?/p>
從史料可以看出此次為實授,因此乾隆三十三年(1768)七月才是伊勒圖正式首任伊犁將軍。
“三十三年十月癸未又諭曰:伊勒圖之母病故著回京守制賞銀五百兩治喪,并遣散秩大臣一員侍衛(wèi)十員,前往賜奠。所有伊犁將軍印務,著永貴署理?!雹?/p>
“三十四年春正月甲午諭:軍機大臣等、昨聞伊勒圖之母病故。已降旨著永貴前赴伊犁,署理將軍印務,令伊勒圖來京。諒伊勒圖接奉此旨,業(yè)經(jīng)成服,來京時已滿百日。著傳諭伊勒圖至京奠祭事畢,過二十余日,即著陛見,數(shù)日后仍回伊犁,該處事務甚屬緊要。”⑤
“三十四年三月乙酉諭曰:伊犁將軍伊勒圖、今遣往云南軍營。冬十月乙卯以增海署伊犁將軍?!雹?/p>
“三十四年十二月辛亥又諭:滇省現(xiàn)在徹兵,伊勒圖到京后,仍可回伊犁將軍之任。增海,俟伊勒圖到任后,著仍回福州將軍任。”⑦
上述史料表明,伊勒圖守制丁憂期間,由永貴署理伊犁軍務;前往云南辦理軍務時,由增海署伊犁將軍,而實授伊犁將軍均為伊勒圖。因此,從乾隆三十三年(1768)七月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七月,伊勒圖一直擔任伊犁將軍一職,從未間斷。
“三十六年七月丁未命伊犁將軍伊勒圖為參贊大臣前往烏什辦事?!雹?/p>
“三十六年冬十月己巳,上奉皇太后回鑾,以舒赫德為總統(tǒng)伊犁等處將軍、伊勒圖為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9]?!?/p>
乾隆三十六年(1771)七月,伊勒圖卸任伊犁將軍一職,歷任烏什、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
“三十八年七月戊午諭曰:舒赫德現(xiàn)在回京,伊犁將軍員缺,著伊勒圖補授。伊勒圖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員缺,即著慶桂補授。伊勒圖在塔爾巴哈臺,所辦諸事俱甚妥協(xié),著有成規(guī),慶桂到彼,著悉照伊勒圖辦理?!雹?/p>
乾隆三十八年(1773)七月,時任伊犁將軍舒赫德被召回京,伊勒圖由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重新調(diào)任伊犁將軍。
“四十八年六月又諭:伊勒圖奏請陛見,已準其來京。明亮著前往署理伊犁將軍。所有烏嚕木齊都統(tǒng)事務。著海祿徑由云南馳驛迅速前往署理。明亮前赴伊犁,務在九月內(nèi),伊勒圖可于彼時起程,伊勒圖到京陛見,已屆冬底,其回任須俟明年四月。明亮交代將軍印務,即著來京陛見。仍著海祿署烏嚕木齊都統(tǒng)事務,俟明亮陛見回任,海祿再來京另候簡用?!雹?/p>
“四十八年七月海祿到烏嚕木齊時,即速赴伊犁署理將軍印務,命伊勒圖來京陛見。八月其烏嚕木齊都統(tǒng)員缺著海祿補授。海祿仍赴伊犁署理將軍事務,俟伊勒圖陛見回任后,海祿再赴烏嚕木齊之任。海祿未到任之前,烏嚕木齊都統(tǒng)事務著圖思義暫行署理?!?/p>
乾隆四十八年(1783),伊勒圖進京陛見期間,曾由明亮、海祿署理伊犁將軍。
“四十九年六月又諭:傅景暫護伊犁將軍印務?!鼻∷氖拍辏?784)六月,伊勒圖前往喀什噶爾辦案,由傅景署理伊犁將軍。
“五十年六月又諭:據(jù)傅景奏稱,伊勒圖自四月以來,舊疾復發(fā),遍體沉重,精神恍惚等語。朕心深為軫念,著派御前侍衛(wèi)豐紳濟倫、同伊弟薩哈蘇、帶同御醫(yī)前往診視。并發(fā)往如意一柄、及朕所佩小荷包一對,赍賞伊勒圖,令安心調(diào)養(yǎng)。著傳諭奎林,星速將烏嚕木齊都統(tǒng)印務交該處領(lǐng)隊大臣暫署,馳赴伊犁署理將軍事務?!?/p>
乾隆五十年(1785)六月,伊勒圖病重,無法正常掌管伊犁軍務,乾隆帝命時任烏魯木齊都統(tǒng)奎林火速前往伊犁,署理伊犁軍務。
“五十年七月又諭:據(jù)永鐸奏,伊勒圖于本月初十日病故等語。伊勒圖久任伊犁將軍,辦理蒙古、厄魯特、各處事宜,極為鎮(zhèn)靜,眾部落亦甚輸服。朕前聞伊患病,即命侍衛(wèi)豐紳濟倫、持朕御用荷包等物前往賞給。并令伊弟薩哈蘇帶領(lǐng)御醫(yī)馳往診視,乃豐紳濟倫未到之先,遽已溘逝,朕心軫惻。著由彼處庫內(nèi)賞銀一千兩料理喪事。即著豐紳濟倫、馳往奠醊。伊勒圖本襲有云騎尉。著加恩晉一等伯甚爵。令伊子哲臣泰承襲。所有應得恤典。照公爵例給予。以示朕軫念勛臣至意。以烏嚕木齊都統(tǒng)奎林、為伊犁將軍?!?/p>
乾隆五十年(1785)七月,伊勒圖在伊犁病逝,去世時仍擔任伊犁將軍。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到乾隆五十年(1785),至此結(jié)束了他長達十二年之久的伊犁將軍生涯。根據(jù)伊勒圖一生的任職軌跡,制成“伊勒圖任職表”如表1。
表中史料均來源于《清史稿》,前文史料多來源于《清高宗實錄》。筆者從不同的史籍中查找關(guān)于伊勒圖任職的史料,以增強史料的真實性與文章的可信度。
4 結(jié)語
在探討清楚“授”和“署”問題的基礎(chǔ)上,通過查閱史料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伊勒圖一生受封伊犁將軍共有三次,分別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二月、乾隆三十三年(1768)七月和乾隆三十八年(1773)七月,第一次為署理,后兩次為實授。按照清例“署理與現(xiàn)任無異”的規(guī)定,可將乾隆三十三年(1768)二月算作伊勒圖伊犁將軍生涯的開端。
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七月開始,直至乾隆五十年(1785)七月,伊勒圖擔任伊犁將軍長達十二年之久,在此期間出現(xiàn)了大量如:嵩椿、永貴、增海、舒赫德、明亮、海祿、傅景、奎林等伊犁將軍,但其均為署理將軍,而且其中有些人署理時間更是十分短暫,只有短短數(shù)月,如果這種情況也將其稱作將軍,實則不妥。對于學界認為其擔任四任的說法,是將乾隆三十四年(1769)回任伊犁將軍也算作一任,伊勒圖雖遠赴云南,但在此期間從未卸任,因此不能算作新任,至于其兩任的說法更是無法立足。至此,我們可以確定伊勒圖一生共有三次擔任伊犁將軍,第一任為乾隆三十三年(1768)二月,第二任為乾隆三十三年(1768)七月,第三任為乾隆三十八年(1773)七月,三任共計十五年零五個月。
注釋
①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70[M].
②《清高宗實錄》卷804[M].乾隆三十三年二月丙戌條.
③《清高宗實錄》卷814[M].乾隆三十三年七月辛丑條.
④《清高宗實錄》卷820[M].乾隆三十三年十月癸未條.
⑤《清高宗實錄》卷826[M].乾隆三十四年春正月甲午條.
⑥《清高宗實錄》卷844[M].乾隆三十四年三月乙酉條.
⑦《清高宗實錄》卷848[M].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辛亥條.
⑧《清高宗實錄》卷888[M].乾隆三十六年七月丁未條.
⑨《清高宗實錄》卷938[M].乾隆三十八年七月戊午條.
⑩《清高宗實錄》卷1182[M].乾隆四十八年六月辛酉條.
《清高宗實錄》卷1184[M].乾隆四十八年七月戊戌條.
《清高宗實錄》卷1209[M].乾隆四十九年六月丙午條.
《清高宗實錄》卷1233[M].乾隆五十年六月辛丑條.
《清高宗實錄》卷1235[M].乾隆五十年七月乙亥條.
參考文獻
[1]阿拉騰奧其爾,閻芳.清代新疆軍府制職官傳略[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1.
[2]武紅薇,林國海.犁將軍伊勒圖傳略[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4):74-77.
[3]竹效民.論伊犁將軍伊勒圖[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漢文版),2004(4):23-25.
[4]申素麗.伊勒圖與新疆[J].甘肅社會科學,1999(s1):10-12.
[5]史國強.清乾隆年間伊犁將軍與西域文學及文人研究[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38-42.
[6]梁國東.試論乾嘉兩朝有關(guān)伊犁將軍選任及相關(guān)制度的幾個問題[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2(1):40-44.
[7][清]朱鶴齡.《尚書埤傳》卷八,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6冊[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8]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第29冊,影印本[M].上海:上海書店,1984.
[9][清]趙爾巽等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清史稿·卷十三本紀十三高宗本紀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0][清]趙爾巽等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清史稿·卷三百三十五列傳一百二十二·伊勒圖[M].北京:中華書局,1977.
(責編:周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