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競詣 王新中
摘要:素可泰王朝沒有建立起強有力的王權(quán),素可泰都城以王宮和瑪哈泰寺為中心,王宮與寺院并立而存,王權(quán)并未超越教權(quán)。到阿瑜陀耶王朝時期,隨著戴萊洛伽納的改革,泰國逐步建立起強有力的王權(quán),這一時期,佛寺的窣堵波被用作國王的陵墓,瑪哈泰寺這樣高規(guī)格的佛寺淪為新王宮門前莊嚴大道旁的點綴,王權(quán)的至高無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泰國的素可泰王朝和阿瑜陀耶王朝都城中王宮和寺院的關(guān)系反映了古代泰國王權(quán)不斷強化的過程。
關(guān)鍵詞:素可泰;阿瑜陀耶;泰國都城建筑;泰國王權(quán);寺院
中圖分類號:K33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20)08-0015-02
0引言
布野修司在《亞洲城市建筑史》[1]一書中將王權(quán)在擴大的同時對都城進行的世俗化重組這一過程稱為巴洛克化,意在強調(diào)王權(quán)的不斷擴大,乃至于王權(quán)超越教權(quán),這一視角十分獨特。筆者雖對布野修司用巴洛克化一詞來形容王權(quán)不斷擴大的過程在城市建筑上的體現(xiàn)這一點不敢茍同,但對于布野修司用巴洛克化一詞形容的內(nèi)容倒是可做一番分析。就泰國而言,素可泰王朝和阿瑜陀耶王朝都城中王宮和寺院的關(guān)系對于王權(quán)的強弱就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布野修司在書中對這一點略有提及,但并不詳細,整本書中僅有兩頁內(nèi)容與此相關(guān)。本文擬從泰國的素可泰王朝和阿瑜陀耶王朝都城中王宮和寺院的關(guān)系來分析古代泰國王權(quán)的變化,但求能對布野修司的這一觀點略作補充。
1素可泰王朝時期(1238年—1438年)
素可泰王朝是泰國歷史上首個有史料可查證的王朝,在素可泰王朝時期,王權(quán)始終沒有超越教權(quán),王權(quán)與教權(quán)并立而存。素可泰王朝時期的王權(quán)并不十分強大。素可泰立國之前,今泰國地區(qū)在11、12世紀時仍處在“部族、部落國家割據(jù)分立的狀態(tài)”,[2]尤其是東部地區(qū)處于吳哥帝國的控制下,當時的素可泰地區(qū)就屬于吳哥帝國的勢力范圍。1238年,邦央泰族首領(lǐng)坤·邦克朗刀(尊號室利·膺沙羅鐵)宣布獨立,建立素可泰王朝,定都素可泰城。但素可泰王朝時期,始終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王權(quán),國王只能控制畿內(nèi)各省,畿外各省和附屬國皆是半獨立狀態(tài)。
王朝都城素可泰城位于中央平原,距離南部的曼谷城約540公里,“素可泰”一詞是“巴利文Suk(意為快樂、幸福)與udaya(意為開始、來臨)兩字的組合”,[2]素可泰一詞意為“幸福的曙光”(Dawn of Happiness)。在蘭甘亨統(tǒng)治時期,素可泰王朝從錫蘭(今斯里蘭卡)引入上座部佛教,并將其尊為國教,“從此建立了泰國佛教的錫蘭教派[3]”。
1978年,泰國政府批準了素可泰歷史公園項目。素可泰歷史公園占地面積約70平方公里,位于素可泰都城遺址。都城呈長方形,內(nèi)有王宮和佛寺,皆“用磚石砌成,建于1米多高的臺階之上,防止雨季河水泛濫”。[4]都城內(nèi)沒有一般的居民住所,臣民皆住在城外。都城四周圍有“內(nèi)、中、外三層城墻,外墻長2公里,寬1.6公里”,[5]四面各有一座城門,整個都城周圍環(huán)繞著一條護城河。城墻代表宇宙的四周,護城河代表銀河。素可泰都城以瑪哈泰寺和王宮為中心,是“王權(quán)和宗教空間結(jié)構(gòu)合二為一的都城格局”。[6]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城內(nèi)有佛寺30座,佛塔逾百座。其中,瑪哈泰寺是素可泰王朝時期最重要的寺院,堪稱素可泰王朝的精神中心。據(jù)傳從素可泰開國君主室利·膺沙羅鐵在位時期開始建造,至1345年律泰王在位期間完工,屬王室宗廟。寺院的規(guī)模相當大,共有18間佛殿和上百座佛塔?,敼┧掠疫吋赐鯇m所在地,二者緊鄰,王宮就位于瑪哈泰寺正門的對面,現(xiàn)如今只剩下200m×200m的地基。自蘭甘亨將上座部佛教引入泰國后,佛教就成為這個民族的精神引領(lǐng),他的繼任者律泰王更是一心向佛,疏忽朝政,寄希望于修行,律泰王甚至曾短暫離開王位,出家了一段時間,開創(chuàng)了泰國男子一生至少要出家(短期)一次的慣例。在泰國歷史上,國家、國王和宗教是最重要的,王室和僧侶就是國家政權(quán)的核心。從寺廟和王宮的位置可知,王宮與寺院二者都位于都城中央,其中瑪哈泰寺在西,王宮在東,王權(quán)與教權(quán)并立而存。
2阿瑜陀耶王朝時期(1349年—1767年)
自蘭甘亨逝后,新王無乃父之風,后代無治國才能,國家很快分崩離析,屬國相繼獨立。當時烏通任素攀武里太守,他趁機不斷擴張勢力。據(jù)傳,1347年,由于本地發(fā)生瘟疫,烏通遷至阿瑜陀耶城,1349年宣布獨立,建立了阿瑜陀耶王朝,烏通尊號帕·拉瑪鐵菩提。
阿瑜陀耶城位于昭披耶河(湄南河)、巴塞河和華富里河三條河流的交匯處,距離南部的曼谷城86公里,華人稱為“大城”。從詞源上來看,“阿瑜陀耶”來自“梵文ayutthayā,意為軍隊不得進入,轉(zhuǎn)意為‘不可奪取、不可戰(zhàn)勝之城[7]”,此城名稱來源于印度的一座古城——阿瑜陀城,“阿瑜陀本為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中的一個神國城邦[8]”。
歷史上的阿瑜陀耶城曾盛極一時,城內(nèi)王宮瑰麗,佛塔如林,“僅城內(nèi)就有大小佛寺四百余座,”[9]商業(yè)之繁華更是在東南亞首屈一指,甚至有“東方威尼斯”之美名。與素可泰一樣,阿瑜陀耶城內(nèi)的建筑主要是王宮和寺院。但相較于素可泰時期,阿瑜陀耶王朝的王權(quán)要強大得多。在阿瑜陀耶王朝,統(tǒng)治階級信仰婆羅門教,廣大人民信仰佛教,但無論是婆羅門教還是佛教,都將國王置于最高地位。婆羅門教把國王尊為濕婆神,①佛教將國王視為佛陀化身,國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一切臣民皆無條件效忠國王。
阿瑜陀耶城中的舊王宮是阿瑜陀耶王朝立國時的王宮所在地,由拉瑪鐵菩提一世下令建造,1351年落成。1448年,第八王戴萊洛伽納在舊王宮北邊修建了新王宮,舊王宮所在地于是被改為一座寺廟,名為帕西訕佩寺(意為神圣莊嚴的寺廟),值得注意的是,這座寺廟僅供王室使用,寺中甚至連僧人都沒有。第九王拉瑪鐵菩提二世時期,開創(chuàng)了用寺中佛塔安置國王骨灰的先例。1492年,拉瑪鐵菩提二世在帕西訕佩寺中修建了兩座窣堵波,用來安置父親戴萊洛伽納和兄弟波隆摩羅阇三世的骨灰。拉瑪鐵菩提二世崩逝后,其子在寺中仿照前兩座窣堵波的樣式修建了第三座窣堵波,并在其中安放了拉瑪鐵菩提二世的骨灰,因而,此地又有“三佛塔”之稱。這一時期,泰國國王將骨灰安置在窣堵波,窣堵波被用作國王的陵墓,宗教場所服務于王權(quán),王權(quán)之強大可見一斑。阿瑜陀耶城中的瑪哈泰寺②于波隆摩羅阇一世在位時期開始修建,納黎萱時期修建完成,瑪哈泰寺是阿瑜陀耶城最大、最著名的寺院之一,它有23層,高達46m?,敼┧乱员钡睦槠绽撬聞t建于1424年,是波隆摩羅阇二世為在王位爭奪中死去的兄長舉行火葬而建,這兩座寺廟之間僅隔一條道路。從新王宮與兩座寺廟的位置來看,站在王宮的位置,以國王視角向東遠眺,目之所及是一條伸向遠方的莊嚴的神圣大道,瑪哈泰寺和拉查普拉那寺則分屬道路兩側(cè)。在這里,即使像瑪哈泰寺這樣高規(guī)格的佛寺也不過是這條大道上的點綴,王權(quán)的至高無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3結(jié)語
長期以來,泰國的王權(quán)和佛教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在都城建筑上有所體現(xiàn)。從素可泰王朝到阿瑜陀耶王朝,都城中王宮和寺院的關(guān)系影射出王權(quán)逐步走向強大。泰國在素可泰王朝時期還沒有建立起強有力的王權(quán),素可泰都城以王宮和瑪哈泰寺為中心,王宮與寺院并立而存,王權(quán)并未超越教權(quán)。到阿瑜陀耶王朝時期,隨著戴萊洛伽納的改革,泰國逐步建立起強有力的王權(quán),這一時期,國王將佛寺的窣堵波用作國王的陵墓,瑪哈泰寺這樣高規(guī)格的佛寺也淪為新王宮門前莊嚴大道旁的點綴,王權(quán)的至高無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注釋
①濕婆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兼有毀滅與再生雙重特質(zhì)。
②此處的瑪哈泰寺與前文所述素可泰的瑪哈泰寺不是同一座寺廟,兩地都有瑪哈泰寺。瑪哈泰寺通常是城中規(guī)格最高的佛寺。
參考文獻
[1][日]布野修司,亞洲城市建筑研究會.亞洲城市建筑史[M].胡惠琴,沈瑤,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
[2]中山大學東南亞史研究所.泰國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
[3]阮榮春.佛教藝術(shù)經(jīng)典第三卷佛教建筑的演進[M].沈陽:遼寧美術(shù)出版社,2015.
[4]段立生.泰國通史(世界歷史文化叢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
[5]周劍生(攝影).素可泰古城幸福的曙光[J].中華遺產(chǎn),2014(4):14-19.
[6]楊娜,蘇振宇.穿越時間,品味空間——泰國古城遺址考察的諦思[J].建筑與文化,2020(2):243-246.
[7]邵獻圖,周定國,沈世順,等.外國地名語源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8]張箭.古印度阿逾陀國考——兼論許黃玉乃華裔非印裔[J].南亞研究季刊,2009(1):93-96+116.
[9]段立生.泰國古都大城遺址實地考[J].世界歷史,1986(8):52-57.
(責編:周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