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猛
重慶是著名的水碼頭之鄉(xiāng)。因為美麗的阿蓬江,濯水古鎮(zhèn)自古與烏江、酉水一起成為溝通三峽地區(qū)和江漢平原的重要通道,成為這無數(shù)水碼頭中不能忽略的重要驛站。
那些飄揚于唐末的古鎮(zhèn)酒旗,在奔流不息、清澈如鏡的阿蓬江中早已找不到它們的倒影,但濯水這個地名卻一直溫暖著旅人的心。
作為川黔兩省水陸交通的必經(jīng)之地,作為渝東南驛道、商道、鹽道的必經(jīng)之路,舟楫帆影,匯于濯水,商賈鄉(xiāng)民,交易于市。我們的父輩祖輩在彭水與龔灘之間往來,必經(jīng)濯水這方水陸碼頭,投向店鋪林立、酒旗飄揚的古街,枕夢之后第二天再踏旅程。
旅途的勞頓,風霜的凄厲,一碗罐罐茶的等待,一碗綠豆粉、葉兒粑、“馬打滾”的等待,一碗濯水咂酒的等待,一方夢枕的等待,就有了力量,有了渴盼。濯水,成了行路人多么溫馨的一方枕夢之地。
漫步濯水,在阿蓬江清澈的浪花聲中,走過古老的青石板街,品味大門上那些古老樸素的對聯(lián),看看山、望望水,曲徑通幽處,青石板路溫潤如玉;碧波蕩漾里,白墻黑瓦倒映其中。
在這條古老的青石板街上,在那些古老對聯(lián)的教誨中,在這清清靜靜的河水中,濯洗的是那顆在歷史溝壑中滄浪得苦澀的心。
濯水,是枕夢之地,亦是濯夢之地。
走進濯水古鎮(zhèn),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戲樓。把一座戲樓作為“封面”,這在我拜訪的古鎮(zhèn)古城中尚屬第一個。
一個地方的美酒、香茶是一個地方山水風物、風土人情的濃縮和升華,品嘗的是靜的美。一個地方的古戲則是這方鄉(xiāng)土生活的剪影,欣賞的是動的美。用一臺戲歡迎你,給你一個激昂的心調(diào),足見濯水人的豪放。
更讓人驚異的是濯水獨特的“后河古戲”,以一種“半臺鑼鼓半臺戲”的激昂傳達濯水人心中的悲歡,讓人過耳難忘。對于那古戲、古戲樓我實在沒有妙筆去描述,因為再美麗的描述也不及那戲樓上古老對聯(lián)的講述。
“古鎮(zhèn)瀾回,千聲猶蕩土家韻;高臺風起,百載遠驚巫峽云。”
“兩水潤新園,繞岸輕波堪濯足;七弦縈古鎮(zhèn),連臺好戲可清心?!?/p>
佇望戲樓,濯水人的“后河古戲”、山歌、哭嫁歌、木葉情歌濯心濯耳,余音繞梁,但這絕不是這個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鎮(zhèn)興盛不衰的唯一原因。
中國人好逐水而居,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才有經(jīng)濟的繁榮,商貿(mào)的繁榮。
作為一個粗糙的小文人,我無法用筆去描述那些融合土家特色的建筑,我只能從這些古商號大門上的對聯(lián)去遐想那些曾經(jīng)的繁華和濯水人對“天理良心”經(jīng)營理念的講述。今天的古商號雖然沒有物質(zhì)的繁華,卻有精神的濯洗,大約這也是濯水多次更名都少不了那個“濯”字的原因。
“徽商不呆家,經(jīng)商走四方”,“走四方”尋找投資商機的徽墨制造商詹氏家族,像一粒卷在風中的種子。那陣風從婺源卷起來,一路翻山越嶺,看見這條江,看見這汪水。載著詹家過來的那條船來了,來了又走了,走了又來了,那條船沒有絲毫的改變。身邊阿蓬江的水一路向西,流了一年又一年,沒有絲毫的改變。詹家的人卻改變了,他們把錢投向這里,把心安放這里。
一路江多水多碼頭多,這方濯水的古鎮(zhèn)給了種子落根的動力,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濯水良好的投資環(huán)境給了種子生根、發(fā)芽、生長的呼喚。
在古老的樊家大院過廳上方,掛有一塊牌匾,上書“云蒸霞蔚”四個大字,下面掛有一副“嘉聲遠布,厚德長承,堪追思俠義男兒;忠貞女子,古院猶存,老街宛在宜勝覽”的對聯(lián)。樊家男子一個個早早地離開人世,家庭重擔落到了樊家女人身上。樊家?guī)状?,用無法言語的艱辛勞動和貞潔女人骨子里的堅強、節(jié)儉,一步步讓樊家發(fā)展壯大,成為濯水四大家族之一。
走過講堂,只要你細心聆聽,抑揚頓挫的講學聲,總會穿越時空而來。生活的起起伏伏,人生的恩恩怨怨,就會消失在茫茫歲月里,唯有“儉”長留人間。
在濯河壩講堂涼廳之外,當街立著一塊1米多高、寬約半米的石碑,刻著“天理良心”四個大字。這是極為少見的“道德碑”,以警示古鎮(zhèn)商賈,經(jīng)商為人、處世之道在于“天理良心”。
有人說,它是鄰里分田時留下的紀念;也有人說,它是附近一座寺廟勸人立德的遺存;更多的人說,它是古鎮(zhèn)商人遵循的不二法則。
我不想去追究那早已斑駁的“天理良心”四個字出自于哪里,但我敢肯定,它“警世名言”是真、“大誠止于信”是實,那四個字是用青石刻寫出來的,更是濯水人用誠信鑄造出來的。石碑斑駁,字魂永存。
我們行走在這條古老的街上,我們和那些遠去的人們同處在一個空間里,只是時間已不同。隔著久遠的時光,我們能看見他們生動的身影,能聽見他們喧嘩的聲音。一個小小的古鎮(zhèn),居然擁有很多外來客商,經(jīng)濟的繁榮,足見地之靈;一個小小的古鎮(zhèn),走出眾多全國著名大家,足見人之杰。
天理良心,濯水濯心。
事實上,同中國很多的古鎮(zhèn)一樣,今天來來往往的人群不再是為了生計奔波,更多是為了心靈,為了感受那曾經(jīng)溫馨幸福的慢生活。山水是可以用手機記錄下的,人文卻是需要用心細細品讀的。我們不期望古鎮(zhèn)的老街能夠再次創(chuàng)造曾經(jīng)的輝煌,但是走過古鎮(zhèn),走過老街,老街的故事就會像阿蓬江水一樣在流淌,流進古鎮(zhèn)人的血液里,也流進我們的心里。
在龔灘古鎮(zhèn),著名畫家吳冠中對他筆下的龔灘說:“是唐街,是宋城,是爺爺奶奶的家。”
其實,吳冠中應該先到濯水。
走進古鎮(zhèn)老鹽行客棧,主人沖上清茶,端來團子粑、沖沖糕。聆聽窗外淅淅瀝瀝的春雨,品嘗小鎮(zhèn)淡淡的清茶和美食,寧靜如詩。陪同的朋友說,今天下雨,街上游客較少,要在平時,真還難得有這般的清靜。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卞?,濯去世間陳雜,也濯去浮躁人心。繁華也好,清寂也罷,不變的是古鎮(zhèn)的天理良心。
天色已晚,我們還得趕回自己的城市去重復那朝九晚五的生活。老板看出我們的心思,告訴我們可以在他的客棧去認領(lǐng)一間房。
我選中一間臨江的房子讓老板登記,鄭重地從老板手中領(lǐng)取自己的房卡,鄭重地寫上自己的名字。我佩服老板的善解人意,因為工作,因為生活,我們不可能像任性的古人那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但是有我的房在這里,人走開,房不會走開,心就不會走開。
因為,我有一間房在濯水。
因為,濯水,濯心之地也。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xié)會全委會委員、重慶市萬州區(qū)作家協(xié)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