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qū)駐操營鎮(zhèn)城子峪村的張鶴珊是我國首批長城保護員。42年來,他走過的山路可繞地球兩圈多。守護長城是一件苦差事,日曬雨淋,蚊蟲叮咬,張鶴珊卻樂此不疲。在他眼中,破壞長城就是糟蹋老祖宗留來下的寶貴遺產(chǎn)。幾十年癡迷于長城,張鶴珊成了長城“活地圖”,他對附近長城的每一段城墻、每一座敵樓和有關(guān)長城的故事、傳說如數(shù)家珍。他穿壞200多雙球鞋,在長城上步行的里程相當(dāng)于繞地球兩圈多,整理出長城考察筆記和故事傳說20多萬字。
那些“遭人恨”的日子
回想義務(wù)守長城的40多個春秋,老張當(dāng)年在村里的日子實在不好過,“他們都叫我閑事簍子!”因為到長城上放羊、翻蝎子、挖藥材都是當(dāng)?shù)卮迕裰饕母睒I(yè),張鶴珊保護長城不留情面無疑是斷了村民的財路,所以附近幾個村的鄉(xiāng)親沒少戳他脊梁骨。
有人明著跟老張較勁。一次,幾個撬磚挖藥材的人為了“修理”張鶴珊,在他巡護的路上放上幾個抓野兔的“鐵套子”,這些人見老張遠遠走過來了,就故意邊撬磚邊拿話激他,張鶴珊不知是計,沖上前去,被“鐵套子”絆了個大跟頭,左腳腕被勒得鮮血淋漓,骨頭也差點折了?!八麄冎钢业哪X門子大笑,‘活該!長城是你們家的?有能耐搬你家去!吃飽了撐的!”也有的跟他求情,“我們挖藥、翻蝎子也是為了給孩子掙學(xué)費,你抬抬手唄?!崩蠌埖幕卮鹗?,“等孩子念課文念到長城這一段了,要說古長城都被他爹娘給糟蹋得不成樣了,磚也翻蝎子翻掉了,墻也讓羊踩塌了,你心里過得去?”
還有人是暗地使勁。上世紀(jì)80年代,張鶴珊天天把大量時間花在看護長城上,不但不能給家里帶來什么收入,相反還耽誤干農(nóng)活,因此家里生活困難。閨女該上高中的時候,老張賣掉了家里所有能賣的糧食和老母豬,還差200元錢學(xué)費。他走東家串西家,家家都找借口不肯相助,人家等他一出門就說,“有錢也不借給他,看把他能的,天天守著城樓子,管城樓子要錢去唄!”也因為得罪人太多,原來當(dāng)過村長的他兩次競選都以失敗告終。
不能把“歷史”丟了
很多人想不通,一個普通農(nóng)民,當(dāng)初怎么就冒出自覺保護長城的念頭,而且能在“壓力山大”下一干就是幾十年?對此疑問,老張一再表示真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尚也沒那么復(fù)雜。“我就生在長城腳下,小時候黑燈瞎火睡不著覺,聽老人‘瞎話,講的都是這城樓子里的故事。大點兒了我們也沒得玩,就跑去敵樓里藏貓貓,跟這磚頭門樓都有感情了。看著別人糟蹋我就不痛快!”如果說這些都出于一個山里娃的本能,真正讓張鶴珊意識到保護長城文物刻不容緩的還是1978年那件事。一個偶然機會,時任《撫寧文藝》編輯的佟濤來到城子峪,與張鶴珊一起鉆進了一個名叫“黑樓”的老城樓。佟濤發(fā)現(xiàn)一塊殘破的石碑倒在雜草中,當(dāng)時便很感慨,覺得這塊碑命運堪憂,即使不丟失,也可能被毀。他意味深長地對張鶴珊說:“這是歷史呀。來,我念,你記,咱們把它整理出來?!?/p>
年輕的張鶴珊并沒在意老編輯的話,心想,“誰會動它啊,這么大塊抬走都費老勁了?!绷钏麤]想到的是,不久后,這塊碑上的字竟真讓人給鑿沒了,再后來連碑都不見了。張鶴珊在山溝里來來回回地找,一直也沒找到?!傲粼谖沂稚系木椭挥谐诩埳系淖至恕!睍r至今日,張鶴珊仍心存遺憾:“沒了這個,拿什么來證明歷史???”為了不讓更多的長城歷史被毀掉,張鶴珊真正有了做長城保護者的念頭。
心里裝著沉甸甸的責(zé)任,農(nóng)閑時的張鶴珊反倒成了大忙人,唯一的事情就是上山,看看有沒有人“搗亂”,同時尋找石碑等文物。聽村里老人講,村東兩公里遠的山上有一敵樓叫“斷虜臺”,是戚繼光親自命名的,敵樓旁曾有一石碑記載此事,但卻被日本鬼子砸毀了。張鶴珊尋思:這塊碑一定很重要,即使砸碎了也應(yīng)該有殘片,一定要找到它。從此,他開始了長達10年的近乎癡迷的找碑歷程。功夫不負(fù)有心人。那塊夢寐以求的石碑終于被他找到了,“御倭”、“太子少?!钡茸舟E清晰可辨。他如獲至寶。這塊石碑后來被撫寧縣博物館收藏。
守護長城更要研究長城
張鶴珊身上有著一股中國農(nóng)民特有的執(zhí)著勁,不過這都用在長城上了。他家里長城百科全書和各種地方志堆了好幾箱子,書里很多地方都做了筆記。張鶴珊說:“我現(xiàn)在不僅要做長城的保護者,還要研究長城。”
一直讓張鶴珊感到驕傲的,還有他找到“硬證據(jù)”證明自己和村里人都是“義烏兵”的后代。史料記載,明代戚繼光從浙江義烏等地,征調(diào)數(shù)萬名士兵北上在河北秦皇島、唐山等地修筑長城,鎮(zhèn)守邊關(guān)。如今,僅秦皇島境內(nèi)明長城沿線就有158個自然村有當(dāng)年守城軍民后裔聚居。然而,對于義烏兵后裔這一身份,當(dāng)?shù)匕傩臻L期以來只是口口相傳,并無實物證明,直到張鶴珊巡長城時在密林深處發(fā)現(xiàn)了一座先人墓碑。后來,張鶴珊代表義烏兵的后人被邀請回家鄉(xiāng)“探親”,“當(dāng)我回到義烏后,情不自禁地喊了聲:‘幾百年了,我的雙腳終于站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了!”
張鶴珊回憶起小時候,每到清明節(jié)前兩日,家家戶戶都要參加“逛樓”儀式,各家各戶都匯集在空地上,分別祭拜戚繼光和祖宗,然后在各自祖宗守護的敵樓里,擺上祭品,給小孩兜里裝上桃仁和黑豆,意為避邪,這時各家便開始在長城的敵樓上串門,聊聊家長里短。到了后來沒人出資再辦這么大的儀式,這一習(xí)俗便漸漸消失了。張鶴珊向縣文物管理所寫了一份報告,一心想恢復(fù)這個傳統(tǒng)。經(jīng)過多次申請和考察,在多方努力下,“逛樓”列入撫寧縣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他也成了項目傳承人。
邢大軍據(jù)新華網(wǎng)曲瀾娟/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