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臻
【摘 要】目的:分析探究溫針灸治療氣虛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9年1月到2020年3月這一時段內在我院治療的氣虛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84例納入研究,隨機分為兩組,各42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溫針灸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觀察組中醫(yī)癥候積分為(10.41±2.28)分,低于對照組的(13.54±3.15)分,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腓總神經及脛神經MCV、SCV顯著提升,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溫針灸治療氣虛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溫針灸;治療;氣虛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246.6 【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9-0028-01
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科常見的代謝性疾病,以高血糖為基本特征,會使得人體內部水電解質紊亂,脂肪、糖類、蛋白質代謝異常,長期下去,將引發(fā)多種器官功能障礙或衰竭,并發(fā)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等癥狀。其中,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fā)生率較高,在臨床上表現為對稱性劇烈刺痛、灼痛、鉆鑿痛,以及蟻走、麻木、觸電、發(fā)熱等感覺異常癥狀,會導致肌肉萎縮甚至癱瘓,需及時治療[1]。此次試驗旨在探究溫針灸治療氣虛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效果,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將2019年1月到2020年3月這一時段內在我院治療的氣虛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84例納入研究,隨機分為兩組,各42例。采集患者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具體情況為:①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最小、最大年齡分別為51歲、78歲,中位數年齡(62.10±3.24)歲;②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最小、最大年齡分別為51歲、77歲,中位數年齡(62.41±3.16)歲。對照組和觀察組在上述資料上無顯著差異(P>0.05),滿足對比研究的條件。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口服甲鈷胺片(亞寶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767),每日3次,每次0.5g,將250mgα-硫辛酸注射劑(德國史達德大藥廠,國藥準字J20090105)注入250ml 0.9%氯化鈉溶液中,靜脈滴注,每2日1次。
在此基礎上,觀察組給予溫針灸治療,所選主穴為雙側曲池、合谷、外觀、太溪、足三里、陽陵泉,配穴為雙側太沖、血海、三陰交,酒精消毒后,以提插法進針,得氣后點燃1至2cm的艾條,固定與針柄出,每穴炙3壯,留針35min,每日1次,每周6次。
兩組均連續(xù)治療4周,療程結束后對比其治療效果。
1.3判定標準
治療前后,記錄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采用NTS-200型肌電圖儀,檢測腓總神經及脛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MCV)、感覺傳導速度(SCV),對比分析其治療效果[2]。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此次試驗所記錄的基礎數據,處理軟件為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的表示方式為(+S),組間對比方式為t檢驗,若計算得到P<0.05的結果,表示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價值。
2 結果
治療前,觀察組中醫(yī)癥候積分為(21.56±3.50)分,與對照組的(21.52±3.57)分無顯著差異(t=1.293,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yī)癥候積分為(10.41±2.28)分,低于對照組的(13.54±3.15)分,兩組數據差異顯著(t=5.267,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觀察組腓總神經MCV為(40.25±4.97)m/s,SCV為(48.51±5.62)m/s,脛神經MCV為(37.98±4.25)m/s,SCV為(47.52±3.41)m/s,對照組腓總神經MCV為(40.50±4.72)m/s,SCV為(48.47±5.67)m/s,脛神經MCV為(37.90±4.18)m/s,SCV為(47.60±3.75)m/s,無顯著性差異(t=1.283、1.265、1.792、1.284,P>0.05)。
治療后,觀察組腓總神經及脛神經MCV、SCV顯著提升,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在中醫(yī)學研究中,屬于“消渴”、“肌痹”范疇,屬于氣虛血瘀之癥,治宜行氣活血、舒筋通絡。溫針灸是一種傳統(tǒng)中醫(yī)治療技術,艾條燃燒產生的熱量能夠經由針體傳導至相應穴位,激發(fā)經氣,可促進上下肢氣血運行,補氣活血,舒筋通絡,能夠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感覺異常癥狀,緩解神經損害[3]。
此次試驗中,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溫針灸治療,治療后,觀察組中醫(yī)癥候積分低于對照組,腓總神經及脛神經MCV、SCV高于對照組;從中可知,溫針灸治療方法的應用價值頗高。
綜上所述:溫針灸治療氣虛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顯著;因此,值得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 周建偉,王欣欣,鄭玉英,趙菁菁,黃曉華,張繼成,皮燕.中醫(yī)綜合方案治療2型糖尿病遠端對稱性多發(fā)性周圍神經病變(DSPN)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J].四川中醫(yī),2019,37(09):50-53.
[2] 黃奡.針灸聯合加味七味白術散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神經傳導功能、中醫(yī)證候積分等水平的影響[J].吉林中醫(yī)藥,2019,39(12):1659-1663.
[3] 龍艷,畢小麗,莊曉鳴,梁欣健,劉天福,胡建芳.復元通脈膏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9,11(27):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