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加快推進學科建設績效評價這一指揮棒的改革創(chuàng)新成為當前高校改革發(fā)展重點探討的話題。本文以高校自身為評價主體,探討了在“雙一流”建設新形勢下,應該如何回歸和呼應學科建設的本真問題,建立起新時期高校學科建設績效評價“歷史分析、綜合分析、職能分析、美譽度分析和價值引領”的基本原則,創(chuàng)新構建了高校學科建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就如何組織實施績效評價給出了策略性建議,以圖實現“以評促建”“以評促改”,進而激發(fā)學科發(fā)展的內生動力,推動高校學科建設實現跨越式發(fā)展。
關鍵詞:雙一流;高校;學科建設績效;評價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9.026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1—1580(2020)09—0112—05
隨著“雙一流”建設進入新階段,教育部等國家有關部委的工作重心已從遴選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轉換到有效推進實施上來,而建設高校也已從凝練學科方向、編制建設方案轉化到全面落實建設和改革任務上了?!督y(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1](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特別突出了學科建設的基礎作用,“以學科為基礎”成為“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基本原則。學科建設績效評價作為檢驗學科發(fā)展的有效手段,具有鑒定、導向、激勵、診斷、調節(jié)、監(jiān)督、管理、教育等功能。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如何加快推進學科建設績效評價這一指揮棒的改革創(chuàng)新成為當前高校改革發(fā)展重點探討的話題。
一、學科建設績效評價內涵及問題的提出
學科的內涵一般有不同的解釋,第一種是指“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大知識系統(tǒng)內知識子系統(tǒng)的學術集合概念”;另一種則指圍繞這些“知識集合系統(tǒng)”而建立起來的組織,指“高校教學、科研、成果轉化等的功能單位,是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教育教學、科研業(yè)務隸屬范圍的相對界定”,具備制度、組織等豐富的內涵。高校學科建設中的“學科”則同時關聯(lián)著知識分類和制度安排,是培育建成一流大學的關鍵,進而在“雙一流”建設的新征程中成為至關重要的建設基礎。學科建設績效內涵是指高校職能部門、二級學院(學科群)、一級學科或學科隊伍人員為了達到學科發(fā)展目標而采取的各種行為的結果。績效評價則是由評價主體根據一定的評價目的,依循既定評價程序并對照預先構建的指標體系,運用科學的方法,對評價客體各種行為的結果進行鑒定與診斷。主體與客體對任何一項評價活動都是不可或缺的,當然學科建設績效評價亦應如此。學科建設通過按照一定的學科總體布局與學科方向,圍繞人才培養(yǎng)、原始創(chuàng)新和社會影響力的核心任務,對學術梯隊、學科基地和科研項目等綜合系統(tǒng)進行規(guī)劃與建設,從而實現學科內涵發(fā)展與整體實力的提升。學科不僅要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還要組織社會建制方面的建設。因此,學科建設績效的客體應該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學科建設是在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化過程中形成的一個特色概念,因此,在評價學科建設績效過程中,通常涉及到的評價主體有中央政府教育管理部門、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門、高校、學院(學科群)、各一級學科等。學科建設績效評價主體不一樣,其評價關注點不同,其評價目標也有異,從而使得學科建設績效客體的科學內涵也大不相同。
《總體方案》明確了以績效為杠桿,提出了“建立激勵約束機制,鼓勵公平競爭,強化目標管理,突出建設實效,構建完善的學科評價體系,充分激發(fā)高校學科內生動力和發(fā)展活力”學科建設的具體要求。[1]本文以高校自身為評價主體,試圖探討在“雙一流”建設新形勢下,高校應該遵循什么樣的績效評價基本原則,回歸和呼應學科建設的本真問題,如何創(chuàng)新構建高校學科建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如何組織實施績效評價,以圖實現“以評促建”“以評促改”,進而激發(fā)學科發(fā)展的內生動力,推動高校學科建設實現跨越式發(fā)展。
二、新時期高校學科建設績效評價的基本原則
從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到《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2]明確建立多元綜合性評價,再到《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3]《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4]《關于規(guī)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5]等的陸續(xù)頒布,這給新時期全國各高校創(chuàng)新學科建設績效評價帶來了普適性的政策環(huán)境變化。同時,各高校的發(fā)展歷史、辦學優(yōu)勢與特色及所處的發(fā)展階段和面臨的發(fā)展使命等又有所不同,這顯然是每個高校又必須要面對的特殊性。因此,面對這普遍性和特殊性給創(chuàng)新學科建設績效評價帶來的新的歷史機遇與挑戰(zhàn),各高校應該回歸學科建設的本真問題,建立起新時期高校學科建設績效評價的基本原則。
(一)什么價值追求
從普適性上看,學科建設應該“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支撐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為導向”,強化績效評價的價值導向和思想引領性。從特殊性上看,學科建設還應該體現各高校的辦學優(yōu)勢與學科特色,明晰本校學科生態(tài)系統(tǒng)在“人才、理論、技術和平臺”等方面的發(fā)展思路和價值引領。學科建設的價值取向決定學科建設績效的方向,因此,應該確立科學價值導向的原則,為學科發(fā)展指明創(chuàng)造績效的方向。回答了學科建設的價值追求本真問題,各高校就應該在建設和評價中堅持“質量、成效、特色、貢獻”的價值導向。
(二)歷史使命是什么
從國家層面看,相較于“雙一流”建設開啟的中國高等教育新紀元,國家過去一段歷史時期重點支持的“985工程”“211工程”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相應地教育評價指揮棒也進入了祛除“五唯”頑疾、創(chuàng)新構建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的新階段。從高校層面看,各高校的歷史基礎不同,其發(fā)展態(tài)勢、資源與經費等也是動態(tài)的,高校只能循序漸進、分階段推進學科建設,也就形成了不同時期的歷史使命。一定時期的學科建設績效不等于學科發(fā)展的長期績效,學科建設績效也應該從一個較長時期學科建設的狀況來評價學科發(fā)展績效,只有這樣才能較為準確地評價學科建設。學科建設歷史使命的動態(tài)性決定了學科建設績效評價應該確立歷史分析的評價原則。
(三)建設任務是什么
從《總體方案》看,主要包含了“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chuàng)新文化和著力推進成果轉化”的五項建設任務,還有五項改革任務。對于具體的學科而言,則要遵循學科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不斷彰顯優(yōu)勢與特色,凝練優(yōu)化學科方向,強化問題導向,以“師資隊伍、科研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服務社會”等建設為抓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育和集聚一批大師名師,增強科技創(chuàng)新源頭供給,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能力與水平。只有綜合分析學科建設發(fā)展的各種表現形式以及分析取得發(fā)展的原因,才能了解學科發(fā)展的狀況,才能透過現象看到學科建設績效的本質,為指導學科發(fā)展奠定基礎。學科建設發(fā)展的多因性和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決定了學科建設績效評價應該確立綜合分析的評價原則。
(四)依靠誰來建設
從國家層面看,國家主要通過制度環(huán)境、人才項目、科研項目、資金投入以及較為直接的行政手段等,以學科建設為基礎來推動“雙一流”建設。從高校層面來分析,高校通過制定學科發(fā)展戰(zhàn)略,給職能部門、二級學院賦予學科建設的責任和義務,不斷優(yōu)化資源配置、動態(tài)考核調整等方式來推動學科發(fā)展,其中職能劃分與人的使用最為核心。學科建設運行利益相關者是依據高校學科發(fā)展戰(zhàn)略及履行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產生的,學科建設績效的指標都應該是有規(guī)可依和依規(guī)授權的組織職能行為,對各層級學科建設責任主體來說,他們都有自己的建設職責所在,都應按職責完成學科建設任務,做好分內的事。因此,以服務定位和職能界限及責權利關系為基礎,創(chuàng)新構建對各層次學科建設主體的分類評價也應在學科建設績效評價中有所體現。
(五)學科發(fā)展誰受益
從普適性上看,學科建設在基礎前沿科學問題、重大關鍵技術和工程問題以及經濟社會發(fā)展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等方面的突破,都會以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形式貢獻于人類文明發(fā)展和進步,相應的學科也會贏得良好的聲譽。對高校而言,學科建設是各項事業(yè)進步發(fā)展的龍頭,也是廣大師生員工投身“培養(yǎng)人才、科研創(chuàng)新和服務社會”的重要載體,相應的學科發(fā)展也會給廣大師生員工帶來福祉,學科同樣會贏得廣大師生員工的好口碑與擁護。因此,學科發(fā)展是“成人達己”價值的雙贏過程,這就決定了學科建設績效評價應該確立提升學科美譽度的評價原則。
三、創(chuàng)新實施高校學科建設績效評價的建議
在明了學科建設績效評價的內涵,并對新時期高校學科建設績效評價的基本原則達成共識后,下面就應該從高校視角討論“如何遵循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圍繞高校學科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聚焦核心建設和改革任務,創(chuàng)新構建學科建設績效評價體系(見表1),并高質量地加以組織實施,以便實現‘以評促改‘以評促建,進而激發(fā)學科建設肌體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做一些探討了。
(一)構建高校學科建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首先,學科建設應該確保落實了高校自身建立的學科發(fā)展戰(zhàn)略和實現了發(fā)展的總體目標。因此,高校在進行績效評價時,首先要設立“學科發(fā)展規(guī)劃戰(zhàn)略指標”這個一級指標。學校學科發(fā)展戰(zhàn)略的落實,最終會體現在各一級學科,這樣各一級學科還應對下設的學科方向建設做好規(guī)定,處理好學科目錄內方向建設與學科目錄外方向建設的關系,真正做到“以正攻,以奇勝”,確保優(yōu)勢和特色學科方向的良性發(fā)展。同時,根據歷史分析的評價原則,各一級學科要想做到逐步落實、精準落實學校的學科發(fā)展戰(zhàn)略,還應確立本學科年度發(fā)展目標、近三年發(fā)展目標和近五年發(fā)展目標?!皩W科發(fā)展規(guī)劃戰(zhàn)略指標”這個一級指標的設立,主要是為了評價一級學科戰(zhàn)略發(fā)展目標的達成度。
其次,學科內涵建設較為豐富,在進行績效評價時,設立內涵建設的“學科產出指標”是應有之義。這一級指標是在符合學校學科發(fā)展規(guī)劃戰(zhàn)略基礎上,對學科發(fā)展目標和學科方向建設在“學科隊伍”“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學術交流”等方面取得進步與發(fā)展的具象化。學科隊伍是學科建設的第一戰(zhàn)略資源,特別要重視師德師風建設,突出并發(fā)揮學科領軍人物的支撐引領作用,打造一支結構合理、具有活力的學科隊伍。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要位置,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形成思政教育工作機制,培育思政教育典型,突出科研等條件對人才培養(yǎng)的支撐作用,從“培養(yǎng)過程質量”“在校生質量”“畢業(yè)生質量”等方面全方位評價人才培養(yǎng)質量。聚焦關鍵基礎前沿科學問題、重大關鍵性技術和工程問題以及經濟社會發(fā)展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等,考察評價本學科標志性科研進展和代表性成果,并考察評價代表性成果的社會服務貢獻典型案例。還應考察評價各一級學科與國內外同行專家、國際學術組織、行業(yè)企業(yè)、科研院所等國內外學術交流合作等情況。“學科產出指標”這個一級指標的設立,主要是為了評價一級學科建設效果的符合度。
再次,在進行績效評價時,還應重視并設立“管理指標”“資源募集指標”這兩個社會建制方面的指標。學科不僅要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還要組織社會建制方面的建設。在長期的實踐中,通常對學科的學術水平評價重視有余,但對學科社會建制建設方面的考察有所不足。高校學科建設的整體水平與實力是高校學科建設“組織路線”落實水平的最終反映,因此,高校在進行績效評價時,一定要考察評價職能部門、二級學院(學科群)和學科團隊的管理水平。如果將各一級學科比喻為一個個“革命根據地”,那么“學科建設資金”“基地平臺資源”就是“革命根據地”的食糧、物資及作戰(zhàn)平臺。因此,要高度重視對“革命根據地”籌糧籌錢籌物資等自我生存能力的建設,好好考察評價“革命根據地”的自我造血功能?!肮芾碇笜恕薄百Y源募集指標”這兩個社會建制方面指標的設立,主要是為了評價一級學科建設資源的配置與募集能力。
最后,在進行績效評價時,還應設立“學科影響力指標”這一指標。習總書記說:“辦大學,最重要的是人們心中的聲譽,是自己的底蘊,是自己的積累。這是需要長期積淀之后在人們心中形成的。”這對學科建設同樣適用,因此,在進行績效評價時,應該在“學科影響力指標”中設立“學科聲譽”“師生員工滿意度”,重視學科建設在第三方評價中的表現度及在本學科師生員工中的口碑。
(二)高校學科建設績效評價的組織實施
為利用好適合高校自身特色的學科建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實現“以評促建”“以評促改”的評價目的,真正激發(fā)學科建設肌體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應按如下組織實施學科建設績效評價工作。首先,要確定好是進行年度評價、近三年評價,還是近五年的評價,再根據高校學科發(fā)展規(guī)劃戰(zhàn)略的近期、中期和遠期情況,適時調整和豐富三級指標的內涵,重點考察一級學科建設效果的符合度、主要發(fā)展目標的達成度和在第三方評價及師生員工口碑中的表現度。再次,依據職能部門、二級學院(學科群)、一級學科和學科方向在學科建設上的服務定位和職能界限,理順責權利關系,做好學科建設績效評價的職能、職責貢獻歸屬分析。對職能部門、二級學院(學科群)和學科團隊等進行學科建設職能貢獻的整體性評價,對職能部門負責人、學院院長、學科帶頭人、學科骨干等進行學科隊伍人員職責的分類評價。[6]再次,根據高校的績效評價激勵體系,做好績效評價結果的利用,重點激發(fā)“人”這一學科建設資源的動能與活力。根據職能貢獻的整體性評價結果,動態(tài)調整學科建設單位的資金預算及資源投入計劃,并將學科隊伍人員的職責分類評價結果通報給組織部、人事處等部門,作為年度考核、職稱和干部晉升的參考依據。最后,在組織實施過程中務必要協(xié)同處理好學校、學科和第三方的關系,平衡好主觀和客觀評價、定量和定性評價的關系。高校進行績效評價時,要充分發(fā)揮好學科的建設主體責任,各一級學科要進行全面的自我評價工作,然后再組織同行專家評價并充分參考各一級學科在第三方評價中的表現度及在本學科師生員工中的口碑。
四、結語
本文以高校自身為評價主體,探討了在“雙一流”建設新形勢下,應該如何回歸和呼應學科建設的本真問題,建立起新時期高校學科建設績效評價“歷史分析、綜合分析、職能職責分析、美譽度分析和價值引領”的基本原則,創(chuàng)新構建了高校學科建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就如何組織實施績效評價給出了策略性建議,以圖實現“以評促建”“以評促改”,進而激發(fā)學科發(fā)展的內生動力,推動高校學科建設實現跨越式發(fā)展。本文對創(chuàng)新構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如何組織實施績效評價的策略建議,還有待于各高校結合實際在探索實踐中去豐富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fā)《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EB/OL]. 2015-11-0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2]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印發(fā)《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EB/OL]. 2018-08-08.http://www.moe.edu.cn/srcsite/A22/moe_843/201808/t20180823_345987.html.
[3]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EB/OL]. 2019-06-11.http://www.gov.cn/zhengce/2019-06/11/content_5399239.htm.
[4]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EB/OL]. 2018-07-03.http://www.gov.cn/zhengce/2018-07/03/content_5303251.htm.
[5]教育部 科技部.印發(fā)《關于規(guī)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EB/OL]. 2020-02-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2002/t20200223_423334.html.
[6]沈乃豐.“雙一流”視域下高校學科隊伍執(zhí)行力提升策略探究[J].大學教育,2019(11).
[責任編輯:劉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