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寶俊
《三十六計》第二十七計“假癡不癲”的原文為:當其機未發(fā)時,靜屯似癡;若假癲,則不但露機,且亂動而群疑;故假癡者勝,假癲者敗?!凹侔V不癲”是一種表面癡呆、暗里充滿智慧的偽裝現(xiàn)象,以達到迷惑對方、緩兵待機、后發(fā)制人的計謀。它也是韜晦之計,在形勢不利于自己的情況下,表面上裝瘋賣傻、碌碌無為,以掩蓋自己、迷惑對方,最終擺脫困境,實現(xiàn)自己的戰(zhàn)略目標。在科學課堂上,教師也可以靈活應用類似的計策謀略。
一
在科學課堂上,孩子們的腦袋里充滿了無數(shù)個小問號,他們常常提出各種問題,而有些問題教師一時難以回答,該怎么辦?是直接回答不知道,還是搪塞一下?或是將問題當“皮球”踢回去?
2004年11月,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在南京航空學院作報告。在互動環(huán)節(jié),丁教授回答大學生們的答案,讓人擊節(jié)稱嘆:
“您覺得人類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
“不知道?!?/p>
“您覺得您從事的科學實驗有什么經濟價值嗎?”
“不知道?!?/p>
“您能不能談談物理學未來20年的發(fā)展方向?”
“不知道?!?/p>
三問“三不知”!讓在場的所有同學感到意外。
“您為什么老回答不知道呢?”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的東西不能回答知道,更不能猜?!?/p>
丁教授的回答擲地有聲,贏得了滿堂喝彩。
好一個“不知道”!也許,一些人在說“不知道”時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聞和無知的表現(xiàn),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卻體現(xiàn)著一種做人的謙遜和科學家治學的嚴謹態(tài)度,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其實,丁教授不一定要說“不知道”,他可以用一些專業(yè)性很強的術語糊弄過去,可以說一些不沾邊際的話搪塞過去,甚至還可以委婉地對學生說:“這些問題對于你們來說太深奧,一兩句話解釋不清楚。”但是,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卻選擇了最坦誠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誠懇,沒有矯揉造作、故弄玄虛。
美國現(xiàn)代物理學家費曼說過,科學家總是與疑難和不確定性打交道的。當一個科學家不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時,他就是不知道;當他有了大概的猜測時,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即使他對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也會對質疑留有余地。對科學家來說,承認自己的無知,使自己的結論留有被質疑的余地,是科學發(fā)展所必需的??茖W人只有秉持這樣的科學態(tài)度,才能不斷地“格物致知”,獲得新認識,達到新境界。
目前從事科學教學的教師大多是從其他崗位上轉過來的,很少有科學教育專業(yè)背景。小學科學課程涉及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等領域,即使有理工科背景的教師,要想應對科學課程的教學,自身知識結構的調整與完善就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一般教師僅僅憑借在中學和師范院校所學的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還不足以應付學生層出不窮的問題。
常言所謂“一事不知,學者之恥”,其本意正是鞭策學者們不斷求索,不斷進取?!拔嵊兄踉眨繜o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奔词乖趯I(yè)領域內,那種自詡或表現(xiàn)為無所不知的“專家”,不僅其學識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懷疑的。
與丁教授“三問三不知”相似的還有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在一個大型演唱會上的表現(xiàn)。當他演唱剛到高潮之際,突然停頓下來,舉座嘩然,連樂隊都停了下來。帕瓦羅蒂坦誠地說自己忘記歌詞了,請求大家原諒,希望大家再給他一次表演機會。在一陣沉寂后,全場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事后,有人告訴帕瓦羅蒂,可以做做口型,而不必承認自己忘了詞,相信觀眾肯定會認為是麥克風壞了而絲毫不會懷疑到你身上。帕瓦羅蒂微微一笑:如果還有下次,我同樣會認錯,因為事實早晚會被人知道,那對我的聲譽影響會更大。
二
很多時候,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無所不知的。拿我自己來說,我的職業(yè)是教師,可是自從女兒上學之后,我說的話就經常失效,她回擊我的武器往往是“我們老師說的……”
曾經有這樣一件事,讓我知道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那還是我剛工作的時候,有一位學生問我一個有關巖石的問題,而我對這種巖石并不了解。于是我讓這個學生回家問他父親,他父親是某大學專門從事地質研究的。第二天,這位學生帶來了一封信。在信里,學生的父親詳細闡述了有關這種巖石的知識,還特別進行了一些知識拓展,以備他兒子的拓展性提問。信中還善意地表示,他此舉是為了維護教師的威信和尊嚴,因為他的兒子是個極具挑戰(zhàn)性的孩子,特別佩服無所不知的教師。我非常感謝這位父親的用心良苦,同時我也特別珍惜自己的教師形象,因為我知道,我能夠蒙混過去今天,卻不能應付學生下一個“刁鉆”的“問題”。事實上,我不是一個“百事通”,我把孩子父親的信交給學生,讓他閱讀,這位學生滿意而歸。
其實,教師是不可能回答學生的每一個問題的。我們不妨來看看下面一些數(shù)據(jù)。
1.已知的科學知識的量非常龐大??茖W中大約有超過50000個不同的研究領域,有超過120000種技術雜志正在發(fā)行,據(jù)統(tǒng)計,每人必須以每小時400萬字的速度閱讀,才能跟上所有科學發(fā)展的步伐。面對這么多的科學知識,被孩子們問一些自己不知道的問題是不足為奇的。
2.現(xiàn)在所認為的科學事實在將來可能會過時。我們現(xiàn)在所知道的,幾年后或許會被不同的內容所取代。例如,1956年前,生物教師堅持讓學生記住這樣的事實:人的正常細胞的染色體有24對。1956年后,人們發(fā)現(xiàn)人體染色體是23對而不是24對。
3.科學的概念還會隨著時間發(fā)生改變??茖W調查往往導致先前已被接受的理論被拋棄和另一個理論被采納。今天教科書告訴我們,光是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的光子組成的,此前光一直被認為僅有波的性質。相類似的,隨著冥王星的出局,太陽系的九大行星變成了現(xiàn)在的八大行星?,F(xiàn)在關于板塊的理論認為,地球的大洲和大洋是存在于運動板塊上的,此前的觀點認為大洲和大洋是永恒的、不變的。
面對這些,你會發(fā)現(xiàn)無論你研究和學習了多少科學知識,總是不夠的。所以科學教師對學生說“不知道”是必然的結果。
一次,有位學生在上完課后對我說:“數(shù)學老師說,您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我聽了先是一喜,沒想到我有這么好的評價。但緊接著又是一憂,我有那么博大精深的知識嗎?不可能!于是,我用我國科學啟蒙教育家劉默耕先生的一句話回答這個學生:“老師哪有那么厲害,你們看的書、看的科學方面的影片多,你們知道的知識加起來肯定會比我多?!憋@然,這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不迷信權威、不盲從的科學精神。
三
在教學中,教師知道也裝著“不知道”,就是一種“假癡不癲”的教學策略。
達爾文是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從小就愛幻想,他尤其喜歡打獵、采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他的父母充分重視和愛護兒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總是千方百計地支持孩子的興趣和愛好,鼓勵他去努力探索,這為達爾文能寫出《物種起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有一次,小達爾文和媽媽到花園給小樹培土。媽媽說:“泥土是個寶,小樹有了泥土才能成長。別看這泥土,是它長出了青草,喂肥了牛羊,我們才有奶喝,才有肉吃;是它長出了小麥和棉花,我們才有衣穿,才有飯吃。泥土太寶貴了?!?/p>
聽到這些話,小達爾文疑惑地問:“媽媽,泥土能不能長出小狗來?”
“不能呀!”媽媽笑著說,“小狗是狗媽媽生的,不是泥土里長出來的?!?/p>
達爾文又問:“我是媽媽生的,媽媽是姥姥生的,對嗎?”
“對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媽媽生的?!眿寢尯吞@地回答他。
“那最早的媽媽又是誰生的呢?”達爾文接著問。
“是上帝!”媽媽耐心地說。
“那上帝是誰生的呢?”小達爾文打破砂鍋問到底。
媽媽答不上來了。她對達爾文說:“孩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對我們來說是個謎,你像小樹一樣快快長大吧,這些謎等待你們去解呢!”
于是,達爾文開始努力學習,以解除心中的一個個疑問。
我在執(zhí)教《常見的巖石》一課時也遇到過類似情況。在學生了解了巖石的一些特點后,我要求他們選擇一種標準給自己帶來的巖石分類。學生興致勃勃地把千辛萬苦找來的巖石都拿了出來,邊擺弄邊觀察,并給巖石分類。
這時候,有位學生拿起一塊灰色的石灰?guī)r問我:“這是什么巖石,應該屬于哪一類?”我頓了一下,故作遺憾地說:“很抱歉,這塊巖石老師也確定不了!不知道你們手上還有沒有比較‘特別的巖石?”
話音一落,很多組的學生舉起了自己帶來的巖石。我說:“不同的分類方法結果也不一樣,有沒有其他分法?或者有沒有哪種巖石不屬于任何類別?怎樣才能分辨這些巖石,誰有辦法?”
話音未落,就有學生舉起了手:“老師,我有其他分法?!?/p>
我心里一喜,問道:“有什么高見?”
“可以從放在水里的沉浮分,還可以從反射光的強弱分……”經他這么一提醒,其他人的思路立刻打開了。
“這個辦法可真不錯,連老師也沒想到?!痹捯徽f完,全班同學都來了精神,紛紛舉手說出他們的辦法。直到下課,同學們還意猶未盡,還在尋找新的分類方法。
這一次教學調整,竟然使我和孩子們都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獲。教與學絕不是一桶水和一瓢水的關系,水再多,也不外乎教與學的灌輸關系。教師如何讓學生認識水的重要性,并不斷地去探索水源,發(fā)現(xiàn)源泉,這才是教師在科學教育中的真正價值。
執(zhí)教《紡織材料》一課時,做完鑒別天然纖維和人造纖維的實驗后,一位學生舉手提問:“老師,我已經知道了天然纖維和人造纖維的特點,可還是不知道自己身上的衣服是什么材料做的?您能告訴我嗎?”
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況且自己也的確沒有把握能把這么多學生身上的衣服材料一一鑒別。我頓了一下,坦率地說:“很抱歉,這個問題老師也不知道!”學生們愣住了,似乎不相信這是教師的回答。沒等學生回過神來,我又提議:“但老師也真的很想知道怎樣才能辨別出你們身上的衣服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怎么辦呢?回去試試好嗎?”
這個回答讓學生吃了一回“閉門羹”。
幾天后,我剛走進這個班級就被學生圍住了,原來學生對上次的那個“老師也不知道”的問題尤其感興趣,個個搶著告訴我回去以后的發(fā)現(xiàn)。
他們有的到賣衣服的店里向售貨員請教,知道了自己的衣服是由天然纖維、棉和人造纖維滌綸混合制成的;有的回去以后先推測,然后找類似的幾件小時候的舊衣服,按照鑒別纖維的方法摸一摸、揉一揉、燒一燒、聞一聞、洗一洗后,知道了答案;還有學生從從事服裝生產和銷售的親戚那兒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更有細心的學生回去以后翻遍了整件衣服,發(fā)現(xiàn)衣服內側有衣料成分說明標簽。
我饒有興趣地聽著,對他們大膽推測、積極尋找解決之道的做法大加贊賞。學生受到了表揚,開心不已,一張張小臉上洋溢著發(fā)現(xiàn)知識的興奮感和完成任務的成就感??茖W教師不能一味地“授人以魚”,更要將自己手中的魚,變成“魚餌”來引誘學生,要敢于擺脫“面子”的束縛,在恰當?shù)臅r候說“我不知道”,以引發(fā)學生的科學探究。
在《居里夫人的科學課》一書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物理學家郎之萬深入淺出地給學生講阿基米德定律時說:“物體在沉入水中時的體積,一定等于它所排出水的體積。如果你把一條金魚放入水中,金魚卻不會排出相應體積的水,這是為什么?”
這個問題的提出,學生們感到一頭霧水,有的皺起眉頭,有的抓耳撓腮,大家都在認真地思考著。有的學生說“金魚身體會收縮,所以不會排水”,有的說“因為金魚身上有鱗片,有著特殊的結構,可阻止水的排出”,還有的說“阿基米德定律不適用于生物,它只適用于非生物”等。學生七嘴八舌爭論得非常熱烈,郎之萬老師高興得合不攏嘴。居里夫人的女兒綺瑞娜,也在深入地思考著。她不同意同學們的各種說法,認為可能是郎之萬老師出題有錯,她為了證實老師所出的題目是否有錯,決定用實驗來證明。她先把水倒入量筒中,記下量筒中水的刻度,然后抓了條金魚放入水中,水面上升了一截,原來是郎之萬老師出錯題了!學生紛紛向郎之萬老師提出“抗議”,怪他出錯題,害得大家白白地浪費了時間和精力。
這時,郎老師卻哈哈大笑著說:“我這是有意出錯題的,好讓你們學會從錯誤的迷宮中找出一條正確的道路。讓你們學會尋找問題的答案,自己去發(fā)現(xiàn)錯誤,自己去打破對老師的崇拜。”他認為,這樣引導學生去學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比簡單地給學生一書包定律,其意義更大。
課堂上,“揣著明白裝糊涂”是一種智慧的表現(xiàn)。教師明明知道答案,卻對學生說“不知道”,甚至故意錯給學生看,能起到學生探究活動“引導者”的作用。教師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時,如果回答不上來,不要勉強應付,以免誤導學生。有時候,即使知道,也裝作“不知道”,把“皮球”踢給學生。這不是敷衍,這是教師在假裝“自己不知道”之后,引導學生探究,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
四
教師面對一個學生提出的、無法回答的問題時,有經驗的教師能隨時提醒學生“現(xiàn)在不懂沒關系,以后就知道了”!而缺乏經驗的老師不但不能指導學生如何探究,反而在他們不懂的時候刁難學生,使他們在低水平上徘徊。教師要像科學家一樣坦誠,除了輕松地說一句“我也不知道”外,還應加上一句“讓我們一起來尋找答案吧”。隨后,我們應該參與、保護學生探究的行動和熱情,使他們切身感受到其提問的價值。
當然,“不知道”也不能成為教師推卸責任的托詞,面對眾多的“不知道”,我們既要加緊學習,又要敢于面對??茖W課堂是充滿問題的課堂,科學教師在不斷提高自己專業(yè)水平的同時,還應具備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以滿足教學的需要。久而久之,科學教師自然就會成為學生心目中的“百科全書”。不管是上課還是下課,不管是什么場合,總有學生冷不丁地提出一些“節(jié)外生枝”的問題,讓你“防不勝防”。面對這些問題,我們理當搜腸刮肚地告之以答案,如果當時不知道答案,課后也要盡心盡責地查找資料以答復學生。
陸游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時,自己知道答案了,直接告訴學生,學生充其量只是知道了一些信息;自己不知道答案,和學生一起付諸實踐,往往會發(fā)現(xiàn)學生具有令人驚奇的潛力。
法國科學院院士、“做中學”兒童科學教育計劃的積極倡導者和重要推進者之一的雷納先生也說過,科學知識是復雜的,我們應選擇一些簡單的主題和知識,用簡單的問題引導孩子們做深刻的思考。走進法國的科學教育課堂,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法國教師高度重視孩子們提出的問題,準確地把握孩子們探究的方向,審慎地用問題引導孩子們做深刻的思考,并強調重要概念的獲得。
他強調,科學教師不需要用大量的將要學習的科學事實、原理和觀點來集中孩子們的注意力,對于孩子們來說,學會做科學遠比學習科學本身重要得多。
“不知道”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無論是做科學還是生活,我們面對的茫茫未知世界,充滿了各種奧秘。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所知道的遠遠少于我們所不知道的。我們沒有理由隱藏什么,更沒有理由為了所謂的面子,而去胡編亂造,不懂裝懂。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闭且驗橛辛诉@種直面無知的坦然態(tài)度,才有了“孔子入太廟,每事問”的勤學故事,才會有“不遠千里,請教于老子”的千古佳話。先哲尚且如此,我們后學更應該面對無知,坦言一聲“不知道”。無論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在成人看來是多么幼稚和無知,我們都不應有絲毫嘲笑和看不起。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童年,我們都深切地記得那時的我們無比地渴望成人的鼓勵和贊許。因此,我們應該用我們的眼神、表情和語言,對孩子的提問表示由衷的贊賞和鼓勵。
“不知道”是一種人格風度。丁教授的“不知道”并沒有讓人感到一絲的“不學無術”,相反,虛懷若谷的大師風范躍然眼前。有人說“人格,是最高的學歷”,的確是這樣,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并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學問,更是因為他的人格風范?!暗抡?,才之帥也?!弊鳛槲锢韺W界的大師,在公共場合,敢于坦誠地說“不知道”,真是讓人佩服。丁教授的“不知道”,是他人格風度的體現(xiàn),使人肅然起敬。因為,“不知道”的背后,是探索的欲望、前進的動力、攀登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