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薇
曾有調(diào)查顯示,相當大比例的中國兒童的閱讀興趣、習慣以及能力仍未形成。當前,兒童閱讀量不夠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應試教育的困擾。在中國,中考和高考仍是大多數(shù)兒童必須跨越的門檻。為了在選拔考試中勝出,學業(yè)永遠是頭等大事,應試牢牢占據(jù)了近乎全部的學習時間。我們必須正視的現(xiàn)實是,高壓的應試教育并沒有培養(yǎng)出兒童熱愛閱讀的趣味和勝任閱讀的能力。二是新社交媒體的襲擾。信息社會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通信設備,真正實現(xiàn)了人們隨時隨地與虛擬世界互動的意愿。于是,在應試性的學習之外,專注于游戲、娛樂、刷抖音的兒童隨處可見;有限的閱讀時間也常常沉浸于碎片化閱讀和膚淺化的拇指閱讀之中。盡管碎片化閱讀比不閱讀好,但是毫無規(guī)劃的閱讀、沒有深度的閱讀可能獲得了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卻浪費了大把時間,消磨了一個人的意志。真正的閱讀,應是廣泛、系統(tǒng)和深入的。
除了閱讀量不夠,我們還要正視數(shù)字化閱讀的負面影響。在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數(shù)字閱讀以更便捷和易得的方式進入千家萬戶。如果學齡兒童依賴數(shù)字閱讀,我們就要特別警惕。數(shù)字閱讀是用聲音對文本進行了加工和塑造,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和感染力,相較于紙質(zhì)閱讀需要閱讀者自己用心去轉(zhuǎn)換文字的內(nèi)涵和意境來說,數(shù)字閱讀變得容易得多。但是,長此以往易使閱讀膚淺化,閱讀者會喪失獨立自主閱讀的能力。
在一個文明的社會里,廣泛的閱讀是成長的必由之路。如何使閱讀成為兒童的經(jīng)常行為,最終形成習慣和能力,一生與書結(jié)緣、以書為伴,取決于持之以恒地閱讀和訓練。家長恐怕都知道孩子受教育和讀書的重要性,各種校外閱讀機構(gòu)也如雨后春筍般地順勢發(fā)展起來。暫且不論這些閱讀機構(gòu)作用有多大,家長應該明白,掏錢買教育不如營造書香家庭氛圍來得更實際。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茶余飯后、假日閑暇,父母是選擇手機、電視還是捧起一本書看,給孩子傳遞的力量是不一樣的。許多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習慣于把最重要的責任推給學校和社會,拼命為孩子找好學校好老師,不惜重金讓孩子出國讀書,殊不知花費最少卻無價的是父母的示范和陪伴。其實最好的閱讀習慣是父母做給孩子看,自然就營造了書香家庭的氛圍。當孩子愿意親近書籍,就沒有了“摁著孩子的腦袋讀書”的煩惱,耳濡目染的教育最是終身受益。
給兒童閱讀什么書也同樣重要,“開卷有趣”是把兒童引向閱讀之門的鑰匙。好的文學作品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小說的可讀性比較強,容易吸引注意力,激發(fā)閱讀興趣,還能夠潛移默化地提升兒童的獨立思考能力,幫助兒童解讀人生基本問題,讓兒童成為更加優(yōu)秀的個體。閱讀習慣是閱讀的基石,會影響人一生的發(fā)展。有研究表明,小學階段是兒童閱讀習慣形成的時期,這個年齡段的兒童開始喜歡有一定文化含量的人物傳記和科學幻想類書籍。此時的兒童如果愿意與書結(jié)下緣分是極為可貴的,閱讀習慣便會扎根。若錯過這個階段,兒童就會陷入閱讀的“消退期”。語文教師對學齡兒童的影響力同樣巨大,教師的閱讀素養(yǎng)、對閱讀的重視程度都會變成學生的閱讀行動。語文教學應轉(zhuǎn)向少講、精講,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閱讀。學校也要致力于營造書香校園,開展系列閱讀活動,讓學生在共讀、眾讀中相互影響、彼此支撐,種下讀書的種子,讓閱讀成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
(作者系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