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培興(杭州市拱墅區(qū)教育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05)
2020年中考是自2016年全面實施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以來的第二屆中考,也是取消中考考綱后的第一屆中考。試卷會如何反映統(tǒng)編教材教學實踐成果,并作怎樣的積極探索?這一點尤受關注。中考語文杭州卷具有一定的區(qū)域代表性,也經(jīng)常受到省內外語文界的關注。本文嘗試分析2020 年中考語文杭州卷(以下簡稱“杭州卷”)蘊含的教育教學理念,闡釋試題變化背后的良好教學導向,以凸顯測評引領教學的功能。
語文統(tǒng)編教材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的結構編排形式。在人文主題的設置上,教材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在育人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流文化、民族傳統(tǒng)、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等人文教育內容融合其中,旨在為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與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2020 年杭州卷緊扣教材,以“立德樹人”立意,在板塊布局和語料選擇上有意識地凸顯了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
一是立足家國。杭州卷開卷即以“我愛家鄉(xiāng)”綜合性學習活動展開。試題以“大杭州”為主題內容,按“了解家鄉(xiāng)”“宣傳家鄉(xiāng)”“愛護家鄉(xiāng)”“歌贊家鄉(xiāng)”有序編排,引導學生在活動的參與中激發(fā)主人翁意識和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古詩文默寫題更以“懷揣一張文學地圖行走祖國山川大地”為線,將知識積累與提升個人境界、民族自豪感有機融合。
二是呼應時代。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但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也讓我們重新審視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試卷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作品閱讀,選擇陳忠實先生的散文《家有斑鳩》,暗隱了對這場特殊戰(zhàn)“疫”的反思和回應。散文以“我”重返家鄉(xiāng)又見斑鳩的“驚喜”落筆,回憶過去人類與鳥獸的關系,再描述斑鳩與“我”難以重建信任的現(xiàn)狀,警醒讀者反思如何“等待”美好的未來。語文學習從來不可能孤立外部世界而獨立存在于“課文學習”之中,通過學習學會以多種形式表達和交流自己對自然、社會與人生的感受和思考,是語文學習的要義。
三是關注成長?!胺俏膶W作品閱讀”和“小作文”,圍繞“青少年近視”熱點設題,“古詩文閱讀”提供了三組真摯友情的范例,“名著閱讀”要求在假設情境中探求合作探險的可能性,“大作文”要求以申請加入或創(chuàng)建社團展開寫作……生命健康、交友、與他人合作及群體交際活動等關涉?zhèn)€人成長的諸多方面滲透在試卷的各個板塊之中。
或許有人會質疑在中考這個特殊的場域中,命題者的這些“匠心”學生是否能夠細心體會。且不論中考作為人生重要的節(jié)點,特定的學習內容是否能對其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單就這樣的“匠心”對未來教學的啟示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讓我們思考——我們的語文教學能否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引導他們主動參與社會實踐,增強家國意識和責任感,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并在成長過程中促進自我了解,肯定自我價值,發(fā)展自己的興趣與專長。
“以綜合考查作為命題導向,通過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考查語文學習的能力和水平。避免以單純的知識點和能力點設計考題,避免死記硬背。倡導綜合性的測試形式,可圍繞情境選擇相關材料,設置一組有內在聯(lián)系的、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問題或任務?!边@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提出的一條“命題原則”。這條原則同樣適用于中考命題。2020年杭州卷的“積累”“文言文閱讀”“文學作品閱讀”等部分都有綜合考查設計。為什么要在考查中凸顯綜合思維呢?因為綜合思維把相關事物的整體作為認識的前提和起點,并對其進行分析以達到系統(tǒng)把握。這是適應飛速發(fā)展的社會的必備思維能力,對學習者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0年杭州卷的“積累”部分,首次以綜合性、整體性的考查形式出現(xiàn),雖還不完全具備真實情境下學習活動的任務設計,但其側重知識運用、體現(xiàn)層級和梯度的整體編排,將為統(tǒng)編教材的語文知識教學指明方向。四個任務,選擇富有生成意義的語言材料,從字詞到句子再到句群,涉及教材的語文知識有“詞語的搭配”“對仗”“句 子 的 成 分”“句子的語氣”“語言的銜接連貫”等,設題均規(guī)避了陳式化,指向情境中的理解和運用。如第4題:
余杭良渚文化村居民制訂的“村民公約”,有“我們不往窗外拋撒物品,晾曬澆灌防止滴水”“在小鎮(zhèn)公共場所,我們放低談話音量”“我們在乘車、購物時依次排隊,尊老愛幼”等內容。某小區(qū)的公約,有“不得隨地吐痰,亂扔煙蒂”“嚴禁攀折花木,違者罰款”“公共場所禁止大聲喧嘩”等內容。兩相比較,“村民公約”在表達上有什么特色?
要回答這道題目,學生需多角度比較兩種表達的不同,并體會詞語背后的情感意蘊。
又如“古詩文默寫”,學生需要準確識記詩文內容,并在詩文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建立橋梁,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進而準確地應用到實際情境之中,達到“古為今用”的效果。
“語文知識”的回歸是統(tǒng)編教材的特色之一(穿插編排在教材的“補白”處),教材也提出了“隨文教學”的建議,但知識的建構沒有相對的系統(tǒng)性,是難以完成的?!半S文”如何教學,教到怎樣的程度,依然是一線教師的困惑。從考查反觀教學,較好的路徑應是:心中有一本知識序列明晰的賬簿,教學時以“隨文”或小專題的形式,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在靈活運用中較為系統(tǒng)地掌握知識。
2020 年杭州卷的“文言文閱讀”材料來自《后漢書》人物列傳《范式》,內容難易適中,延續(xù)了以敘述性文本為主的選材思路。常規(guī)設題一般為字詞釋義、斷句、翻譯及內容情感主旨的理解,這本是文言學習的應有步驟,然而形式一旦僵化,就會給教學帶來傷害?!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對“閱讀淺易文言文”是這樣要求的:“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标P鍵詞是“理解基本內容”“提高欣賞品位”。今年的試題在這方面的突破是很明顯的。
整個板塊基于整體理解設置綜合性題目,摒棄了單純的文言解釋、文言斷句和翻譯的考查。如第17 題,考生只有整體理解文章基本內容才能作出判斷。又如第18 題,考生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話回答”“范式‘具告太守’的內容是什么”“太守為什么會‘許之’”。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等知識都包含其中。
此外,試題將文言選文當作一篇文學作品來閱讀,而不只是作為檢測學生文言積累和理解的語料。“文史不分家”,古代史書多是典范的文學作品,教材中的文言課文更是文質兼美。因此,文言文閱讀本就是一個關乎文字、文章、文學和文化的綜合活動,只是后兩者在我們的實際教學和中考試題中都關注得不夠?!斗妒健芬晃闹v述范式與元伯這對“死友”的故事,其中有“托夢”、朋友前來“柩于是乃前”等富有傳奇色彩的情節(jié)內容。如果我們有意忽略這一點,一是會對學生的理解造成障礙,二是“提高欣賞品位”將失去憑借。所以“你如何看待第二段故事情節(jié)的傳奇色彩”這一設題意義重大。學生將在探究文學表達的基礎上加深對人物關系的理解,同時得到傳統(tǒng)民間文化的熏陶。
我們的文言文教學如果能基于整體理解設計學習活動,將古漢語知識有機融合在文言情境之中,減少脫離語境的機械識記,將問題探究置于整個文學文化語境中,那么,文言文教學只見知識點不見文本內容、沒有文學美感和文化意味的割裂式教學定會得到改觀。
2020年杭州卷的“文學作品閱讀”,文本是散文《家有斑鳩》,命題者從整體性出發(fā),呈現(xiàn)了一組豐富多樣的試題:
9.按照時間順序梳理文中“我”與斑鳩的關系,填寫下面的表格。(3分)
10.有同學對文中【甲】【乙】兩處有疑問,請你解答。(4分)
(1)【甲】處“我們把鳥兒獸兒作為美食作為美裳作為玩物作為發(fā)財?shù)膶ο蠖暮菔趾莸哪暝隆闭Z句很長,沒用標點停頓,強調了什么?
(2)【乙】處的“探頭探腦”好像有丑化斑鳩的感覺,去掉是不是更好些?
11.本文題為“家有斑鳩”,二、三兩段卻沒有寫“斑鳩”。這兩段是否多余?為什么?(5分)
12.文章以“我將等待”結尾,“我”能等來“我家的斑鳩”嗎?請聯(lián)系全文和生活體驗簡要分析。(4分)
從不同維度審視試題,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結論(見表1)。
需要說明的是,無論哪一個維度,其層級目標雖各有側重,但都不是按照單一線性順序逐一展開的,而是交叉并行、互有融合的。從表1看,四道題目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低階到高階較為均衡地分布在各維度層級目標中并形成一個整體,印證了真實閱讀的認知過程。對照起來看,我們的教學至少應注意以下三點:
表1
一是教學應著眼于整體與綜合,體現(xiàn)閱讀素養(yǎng)的各項關鍵能力不可偏廢。如基本內容的概括和整體感知能力(第9題)、個性化語言的感受能力(第10 題)、整合推論能力(第11題)和評價反思能力(第12題)等并重,既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又滲透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塑造。近幾年各地中考語文試題,尤其注重將文學作品閱讀高階認知能力考查與SOLO 分類理論的分層賦分相結合,以形成一種新的深度閱讀趨向。這種分層評價方式如何移用到閱讀教學之中,是我們當下應該思考的。
二是教學應凸顯閱讀主體在閱讀中的主觀能動性,由“讀懂文章”到“讀出自我”。上述幾個維度中都有對“自己”(自我)的強調。目前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基本上還是結果取向,更在意將從文本本身解讀出來的知識結果傳授給學生,對學生(閱讀主體)閱讀過程的參與度、對文本的反思和評價活動,還缺少足夠的關注。第10題,雖是虛擬情境,卻是命題者基于學生真實閱讀可能出現(xiàn)的閱讀障礙進行預設,也是引導學生“眼睛往哪里看”,與“下面兩個句子在表達上很有特色,請加以賞析”之類的問法,不可同日而語。第12題,不僅指向文本本身的意蘊,還指向與學生相關的生活經(jīng)驗與語文經(jīng)驗,與文本保持了一定的審美距離,允許和鼓勵學生作出自己獨有的“反思”和“評價”。
三是教學應重視文本體式的獨特性,將“散文”當“散文”來讀。良好的閱讀,閱讀方法和閱讀取向(將文本當作什么體式來讀)具有一致性。四道題目不僅符合國內外各種閱讀認知理論,也符合當前表述較為清晰的王榮生先生的“散文閱讀教學理論”。細讀其中三個條目可以看出,散文的閱讀主要指向作者個性化言語的體味,感受和體認作者傳達的豐富細膩的人生經(jīng)驗,從而觀照自我,觸發(fā)對自己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此外,本組試題未能呈現(xiàn)的近年中考試題中偶有涉及的“搜索和選擇相關文本”“評估文本質量和可靠性”等閱讀能力,在未來的教學中也應有所關注和實踐。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拔ㄓ袑⒅R運用于新的情境,使具體的生活經(jīng)驗與抽象的知識儲備發(fā)生交互作用,不斷進行重組和建構,才能真正提升實踐能力,使學習與學生的現(xiàn)實及將來的生活真正相連?!盵1]這一理念已漸漸成為測評和教學的共識,然而要將學生從“死記硬背”“機械刷題”“題海戰(zhàn)術”中拉出來,由“解題”向“解決問題”、由“做題”向“做人做事”轉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令人驚喜的是,2020年的杭州卷在往年強調應用性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探索。
一是教給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較為典型的是第16題和第20題。
第16題如下:
下面是某同學對加點詞含義的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乃共克·期日——查詞典,從“能夠”“約定”等義項中判斷“克”為“約定”。
B.具以白·母——聯(lián)想到“表白”“告白”中的“白”,推斷其義為“告訴”。
C.必不乖違·——聯(lián)系上下文“巨卿信士”和母親的話語,推測其義為“違背”。
D.恨·不見吾死友——回憶“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推知“恨”義為“悔恨”。
此題通過四個選項,教給學生文言文詞義推斷的方法,這四種方法具有很強的實際效用。
第20 題為古詩鑒賞題,兩首類型相近的古詩以課內外串連的形式,提示學生將課內所學的“知背景”“析場景”“賞寫法”遷移運用到課外古詩賞析之中。題目設置“體現(xiàn)與學生原有知識經(jīng)驗的聯(lián)系,同時它又蘊含著新的關系和規(guī)律,是通向新理解、新圖式的橋梁”[2]。古詩鑒賞如此,其他內容的學習同樣可以做到。
二是提供拓展材料,檢驗知識掌握情況。“國外某眼科學會推薦保護視力的‘20—20—20’法則,即每看20 分鐘電腦或手機,至少看20 英尺(6 米)遠的物體20 秒。請結合上文知識解釋該法則的合理性?!蔽谋緝热荨督暵劇分敝干顟茫瑢W生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還要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闡釋生活現(xiàn)象和疑難問題。教材中有不少此類教學內容,應打通學習與生活的聯(lián)系,讓學生真切感受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應用,以獲得更高的學習成就感。
三是設置交際情境,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這一點最突出的是“大作文”題。試題設置了一個真實的交際情境:學生要給高一級學校負責社團工作的張老師寫封信,申請加入社團或創(chuàng)建一個新社團。學生要揣摩諸多情境要素,如對象特點、寫作目的、自身角色等,需要調動書信、申請書的相關知識,采用多種表達方式進行寫作。這樣的作文題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教師的教學空間,教師必須思考如何培養(yǎng)學生為當下學習成長和將來生存發(fā)展而真實寫作的能力。在長期偏于文學性寫作的測評和教學環(huán)境中,這樣的寫作題必然會撬動固有的寫作教學觀念,給寫作教學帶來新的氣象。
當然,中考語文卷的教學導向,非三兩個關鍵詞所能提煉和囊括,期待大家進一步研究,共同交流進步?!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