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琦越
“每天陪兒子寫作業(yè),氣得我心口痛?!薄白屗侠蠈崒嵶谀抢锞湍敲措y,一開始學習就想上廁所。”“這樣的日子什么時候是個頭……”朋友圈里和微博上總是時不時充斥著家長陪自己的子女寫作業(yè)時發(fā)出的“哀嚎”。陪讀現象如今在學生教育(尤其是小學生教育)中已十分普遍。然而,這種普遍并不是“存在即合理”,而是一種契合當前中國教育環(huán)境從而被默許的不正?,F象,它無疑是對家長和孩子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對于陪讀,這一發(fā)端于上世紀80年代末的現象,許多家庭都不陌生。中國社科院的相關統(tǒng)計顯示,我國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讀的現象,覆蓋從小學、中學、大學到碩士、博士的全部階段,其中中小學的陪讀現象最為突出。通常在傍晚,家長們在結束一天的工作,迎來了比上班通勤還要苦上數十倍的額外任務——陪讀。一個家庭的雞飛狗跳就此上演,家長的怒吼、孩子的抱怨、書本摔在桌子上的聲音交雜著,不絕于耳。最后,以父母無奈的嘆息和累癱在床上的疲憊草草收場,周而復始,明天又是同樣的一天。
對于學生而言,陪讀式的教育也許讓他們看起來作業(yè)優(yōu)秀、成績名列前茅,但這終究只是表面。剝開家長陪讀現象的外在,其核心卻是在架空學生的自主成長空間,學生們得到了優(yōu)秀的成績,卻喪失了更重要的東西——學習的自覺性和自我約束力。眾所周知,中小學是學生養(yǎng)成習慣的黃金時期,如果他們能夠養(yǎng)成高效自主學習的習慣、掌握學習的方法,在以后的道路上將會事半功倍,反之,如果孩子長期處于被監(jiān)視、被督促、被逼迫著學習的狀態(tài),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制力就會一直停滯不前,有朝一日離開父母,自覺性差、做事拖延等問題則會接踵而至,陪讀的弊端暴露無遺。更有甚者,離開管控后放飛自我,徹底奔向另一個極端。真正的學習能力沒有提升,反而變成了一個個自制力差的“巨嬰”,那么,看似優(yōu)異的成績又有什么用呢?
值得一提的是,自從陪讀機制產生,部分學校老師要求家長必須檢查學生作業(yè)、輔導學生功課,家長則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孩子的學業(yè)問題就應由老師全權受理。一來二去,學生自己的功課變成了家長和老師踢來踢去的皮球,變成了互相推卸的責任。無論是家長把責任推給學校,還是學校把責任推給家長,都反映了陪讀機制的弊端,對學生的教育也是不利的。
更重要的是,陪讀會嚴重影響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系。根據筆者觀察,很多孩子總出現拖拖拉拉、注意力不集中、偷工減料、字跡不工整、朗讀不準確等問題,多次指導后孩子毛病仍未改正,家長就難免控制不住情緒,提高嗓音,甚至大聲斥責、大打出手。家長輔導孩子完成作業(yè),往往會急于求成,在孩子未能快速、準確完成作業(yè)時氣急敗壞,讓整個家庭陷入嚴重的焦慮情緒,使親子關系更加緊張。父母和孩子本應父慈子孝,卻生生被陪讀的環(huán)境變得劍拔弩張,本該溫馨的家庭氛圍被怒火燒得一干二凈。父母急火攻心,孩子心驚膽戰(zhàn),讓人看了不禁感嘆——這畸形的教育!
誠然,在中國升學率嚴峻的大環(huán)境下,學校希望提高升學率和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陪讀機制確不可取,不僅累了家長,更會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