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保芳
(確山縣人民醫(yī)院,駐馬店 463200)
應激性高血糖是指在手術、嚴重感染、創(chuàng)傷、大出血及燒傷等有害刺激的作用下,機體產生細胞因子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興奮為主的一系列神經內分泌反應,糖代謝改變,血糖升高[1]。應激性高血糖發(fā)生可通過多種途徑損傷機體,引起機體感染等多種并發(fā)癥,預后較差。因此,如何選擇合適的方式控制患者高血糖狀況,防止多臟器損傷及嚴重感染,對改善患者預后尤為重要[2]。目前,臨床上多采用胰島素治療應激性高血糖,靜脈微量泵入和皮下注射是常用的治療方式,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3]。研究顯示[4],嚴重創(chuàng)傷后應激性高血糖患者往往合并電解質紊亂,如血清K+、Ca2+濃度紊亂。胰島素治療可直接刺激Na+-K+-ATP酶活性,促進細胞攝鉀,改善血鉀水平。文獻檢索發(fā)現,探究胰島素治療對嚴重創(chuàng)傷后應激性高血糖患者血糖水平影響的相關性研究較多,而探究胰島素微量泵入治療對應激性高血糖患者預后的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對82例嚴重創(chuàng)傷后應激性高血糖患者展開研究,比較胰島素靜脈微量泵入與皮下注射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選擇2016年7月~2018年6月在本院就診的82例嚴重創(chuàng)傷后應激性高血糖患者,參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和B組,每組41例。A組: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齡35~60歲,平均年齡(48.72±6.72)歲;創(chuàng)傷類型:雙側額顳部腦挫傷17例,單側額顳部腦挫傷24例。B組: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齡35~61歲,平均年齡(48.74±6.73)歲;創(chuàng)傷類型:雙側額顳部腦挫傷16例,單側額顳部腦挫傷25例。兩組性別、年齡、創(chuàng)傷類型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對比性?;颊呒捌浼覍倬孕泻炇鹬橥鈺?/p>
納入標準:至少2次測得的靜脈血糖水平超標(空腹血糖值≥6.9 mmol/L或隨機血糖值≥11.1 mmol/L)者;糖化血紅蛋白(HbAlc)水平<6.5%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CS)評分≤8分者。排除標準: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史者;伴其他重要臟器損傷者;心臟或肝腎功能異常者;在ICU住院時間<24 h者。
A組采用間斷性皮下注射生物合成人胰島素注射液(丹麥諾和諾德公司,國藥準字J20120026,規(guī)格:400 U/10 ml):選擇注射部位為上臂外側皮下脂肪層,常規(guī)消毒注射部位,用1 ml注射器抽取胰島素。根據血糖水平,皮下注射相應劑量的胰島素。血糖水平≥16.5 mmol/L,皮下注射胰島素8 U;14 mmol/L≤血糖水平<16.5 mmol/L,皮下注射胰島素6 U;血糖水平<14.0 mmol/L,皮下注射胰島素4 U。B組采用靜脈微量泵入胰島素:入院后,患者建立靜脈通道,使用注射器抽取重組人胰島素注射液(通化東寶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20092,規(guī)格:3 ml∶300單位)40 U+0.9%氯化鈉注射液40 ml。注射器連接一次性延伸輸液管,氣體排空后,再將輸液管一端連接至MINIMED 712型微量注射泵(美國美敦力公司)的注射器槽中,與靜脈通路連接好,調節(jié)微量注射泵的泵入量和泵入速度,之后持續(xù)靜脈泵入胰島素。初始泵入:若患者血糖在10.0~13.9 mmol/L,快速靜脈推注2 ml,泵入速度為2 ml/h;若患者血糖在14.0~16.5 mmol/L,快速靜脈推注 4 ml,泵入速度為2 ml/h;若患者血糖>16.5 mmol/L,快速靜脈推注4 ml,泵入速度為4 ml/h。期間每小時監(jiān)測血糖1次(指尖快速血糖監(jiān)測方法),當血糖下降幅度>3.9 mmol/L時或當指尖快速血糖<13.9 mmol/L時,胰島素用量減少一半,直至血糖降至8.3~10.0 mmol/L時,維持泵入速度;當血糖<8.3 mmol/L時,建議改為皮下注射或小劑量維持,避免發(fā)生低血糖。兩組均于治療7天時評估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多汗、抽搐甚至昏迷等,應立即暫停胰島素泵入治療,進行緊急處理,給予50%葡萄糖快速推入,并嚴密觀察患者病情,遵醫(yī)囑合理用藥。
① 記錄兩組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發(fā)生次數及胰島素總用量。采用(上海)醫(yī)療器材有限公司生產的穩(wěn)豪倍優(yōu)型血糖儀測定血糖,目標血糖為8~10 mmol/L。若血糖值連續(xù)2次測量均達標,則血糖穩(wěn)定。② 血清K+、Ca2+濃度:入住ICU后常規(guī)抽取兩組治療前及治療7天時靜脈血,采用日立7170A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K+、Ca2+濃度。③ 預后情況:統(tǒng)計兩組治療后膿毒血癥、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院內感染發(fā)生率及病死率。
與A組相比,B組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發(fā)生次數及胰島素總用量均較少,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發(fā)生次數及胰島素總用量對比
與A組對比,B組治療后K+濃度較低,Ca2+濃度較高,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血清K+、Ca2+濃度對比
與A組相比,B組膿毒血癥、MODS、院內感染發(fā)生率及病死率均較低,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預后情況對比n=41, n(%)
機體一旦遭受嚴重創(chuàng)傷,將產生嚴重的應激反應,激活一系列神經內分泌反應,增強生長激素、兒茶酚胺、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反向調節(jié)激素分泌,產生胰島素抵抗,進而誘發(fā)血糖代謝紊亂,引起應激性高血糖,增加水電解質紊亂等并發(fā)癥,加重炎癥反應及內皮損傷,影響患者預后[5]。因此,采取有效的血糖干預措施,降低多種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改善患者預后尤為重要。
胰島素是臨床治療糖尿病的常用藥物,可通過降低促炎細胞因子濃度,促進抗感染細胞因子濃度增加,穩(wěn)定細胞因子狀態(tài),還可增強內皮細胞的一氧化氮合成,抑制黏附因子-1與核因子-κB生成[6-7]。本研究中,B組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發(fā)生次數及胰島素總用量均少于A組,提示靜脈微量泵入胰島素可有效縮短血糖達標時間,減少胰島素用量,減少低血糖發(fā)生。皮下注射胰島素可在30 min內起效,給藥后2~4 h達到藥物濃度峰值,且持續(xù)時間6~8 h[8]。但該治療方案用藥易出現吸收不良情況,造成胰島素無法迅速起效,影響治療效果;同時胰島素半衰期為4 h左右,反復注射用藥易造成胰島素蓄積,機體循環(huán)改善后具有較高的遲發(fā)性低血糖發(fā)生風險,甚至發(fā)生神經元水腫、變性[9]。靜脈微量泵入胰島素是全電腦控制,泵入后即可立即起效,且很快被肝臟代謝清除,半衰期3~5 min,有利于應激性高血糖的干預與控制;同時微量持續(xù)輸注小劑量胰島素的過程中,可根據血糖值調節(jié)胰島素輸注速度,保證均衡輸入胰島素,具有起效快、給藥平穩(wěn)等特點,可控制血糖水平,縮短血糖控制時間[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B組K+濃度低于A組,Ca2+濃度高于A組。表明靜脈泵入胰島素治療可改善應激性高血糖患者電解質紊亂現象。分析其原因為,胰島素糾正高血糖的同時,激活了細胞膜Na+-K+-ATP酶。葡萄糖合成糖原時,需要K+參與,促進K+內流,使得細胞內K+濃度增加,因此血清中K+濃度降低。此外,本研究還探究了胰島素靜脈泵入治療對嚴重創(chuàng)傷后應激性高血糖患者預后的影響,結果顯示,B組膿毒血癥、MODS、院內感染發(fā)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A組。表明靜脈微量泵入胰島素可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改善患者預后。靜脈微量泵入胰島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縮短血糖達標時間,且保持外源性胰島素持續(xù)恒定泵入,可穩(wěn)定下降血糖水平,減少低血糖發(fā)生,且具有較高的安全系數,可改善患者預后[12]。
綜上,相較于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靜脈微量泵入胰島素可有效縮短血糖達標時間,減少胰島素用量,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