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歡歡
摘要:人類之所以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明,是因為每個時代都對弱者關懷,救助同類,在互相依存下走入文明社會。如今,社會上仍然有很多人因為先天的弱勢或后天的災禍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存。而社會上對殘疾人的歧視或忽視,使得殘弱人士在生活中飽受精神折磨,嚴重到無法勇敢的踏入社會,損失了正常人應該有的合法權益。殘疾人賦權機制已經在很多國家開始試用,并且一定會成為時代的主流。作為正在發(fā)展的國家,中國已然開始建立并健全殘疾人賦權制度。為了讓廣大殘疾人都能在社會中獲得尊重,也為了給其它國家做標榜,為了國家民生的穩(wěn)定繁榮,社會各界都需要努力。
關鍵詞:殘疾人;融入社會;賦權
殘疾人正在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天生處于弱勢地位的他們,如果不采取細致的心靈關懷,很容易無助自閉,對以后的個人生活造成不良影響。所以當今社會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各種途徑讓殘疾人盡可能的恢復健康,設立一些渠道輔助他們就業(yè),引導殘疾人進行社會交際,為他們塑造一個融入社會生活的窗口。賦權起初只是管理學的一個概念,但隨著發(fā)展和研究,人們發(fā)現了賦權理論在各個領域能夠適用的合理特征。賦權視域下,開拓資源,幫助殘疾入增加自我效能感,促使他們積極樂觀的主動融入社會,重新找回個人生活的喜悅與平和。
一、殘疾人在當今社會的生活現狀
我國的殘疾人口接近9000萬,這是一筆龐大的數據,作為我國公民的構成,殘疾人應該同正常人一樣,平等的享受社會各項福利。長久以來,殘疾人一直生活在社會群體的邊緣,被歧視,被冷漠,而社會制度也對殘疾人產生排斥,很多制度的建立并不能考慮到殘疾人士的立場,所以他們相對也就失去了一些權益。在出行方面,殘疾人更面臨著常人無法忍受的待遇。很多殘疾人在上地鐵、火車、公交時,都遭遇過不同程度的阻攔,在上班族都快節(jié)奏的生活時,他們連出行都要浪費幾個小時。在國家的調查數據中,殘疾人的生活統(tǒng)計狀況令人堪憂。眾所周知,殘障人士貧困率高居不下,他們從面臨殘缺時,就遭受著心理壓力和生理病痛的折磨,由于缺乏醫(yī)療和教育資源,他們也無法通過合理的渠道提升自我。殘疾人可以掌握的學習資源非常稀缺,他們不知道專門的學校在哪里,由于殘疾人教育福利事業(yè)工資待遇較低,他們也很難獲得高等的教育。提升空間逼仄,促使他們早早就學會工作,然而這些工作只是一些兼職、廉價小時工,有一些甚至是黑工。沒有國家法律的保護,殘疾人就業(yè)率非常低,而不及常人的勞動效率促使他們被迫下崗。為了保護自我,大部分殘疾人社交圈很小,更喜歡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不敢冒風險接觸新的事物。殘疾人如何才能通過自食其力獲得平等生活的權利,這是每個國家都應該思考的問題?,F如今有很多社會福利機構都募捐善款扶助殘障人士,可是捐款只能解決眼前的困難,他們還是沒有獲得生存技能以及其它生活的保障,如同授人以魚,治標不治本。在文明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應該對同類有同情憐憫之心,摒除內心的偏見,并且同政府機構一起踐行救扶殘障人士的各項福利措施以及賦權項目。
二、賦權的含義
賦權起初是管理學上的概念,但是后期它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現如今的含義是,把弱勢個人的無能感消除,提高他的生活能力和自我認同,利用現有的情境,創(chuàng)造個人價值。并且在回歸社會的過程中,逐漸承擔起個人責任和義務,主動改善身邊的環(huán)境,創(chuàng)造良好的個人交際網絡與生活狀態(tài)的過程。賦權不是外界把權利加給殘疾人,而是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來激發(fā)他們內心的能量,促使他們主動選擇,并敢于承擔責任。目的是希望殘疾人通過一系列的心里幫扶和社會救助重新塑造個人世界,增強個人自信,以平等的地位與社會公民分享社會資源,并能有余力幫助他人。
三、為殘疾人賦權所面臨的困境
1.政府缺席,缺乏監(jiān)督措施
在中國,政府掌握著殘疾人就業(yè)生活所需要的大部分資源,特殊的社會制度令國家機關更具有權威和引導性。所以只有政府全方位的立法、投入資金、引導媒體和社會組織向大眾積極宣傳,才能改變人們對殘疾人的偏見。政府為了給殘疾人賦權,消滅他們的無能感,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和社會福利措施,然而,這些制度到目前為止,并沒有收獲很好的反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相關人員沒有起到自覺和互相監(jiān)督的作用,導致這些制度的頒布僅僅是水聲大,浪花小。我國目前也沒有專門負責殘疾人福利事業(yè)的專項部門,所以一些措施在實施起來時效率低下。
2.殘障人士抵觸心理強,精神壓力大。
殘疾人從小到大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并不友善,甚至遭受過人格的侮辱。為了保護自我,他們不得不隱藏內心,對社會展現鋒利的一面,實際上,抵觸的行為只是他們的面具,他們內心非常脆弱,這么做只是害怕受到傷害。久而久之,這種生活已經成為習慣,有些社會機構的救扶,并未解決殘障人士的生活需求,沒有獲得實質性的幫助,他們內心反而更抵觸。而且,當殘疾人就業(yè)工作時,一些工種明確的將殘疾人排除在外,他們可以選擇的工作資源少之又少。由于他們本身活動不變,在家與工作地之間馬不停蹄,持續(xù)不斷,內心也十分疲倦和緊張。生存的壓力給殘疾人的內心帶來了巨大的陰影。
3.社會制度對殘疾人的排斥。
殘疾人因為自身的缺憾,不能滿足社會制度的要求,從而被隔絕在優(yōu)質的資源外,在夾縫中生存。例如,在求職中,某些企業(yè)毫無疑問會招聘健全人,這已經達成了社會共識。由于他們的特殊性,他們生來掌握更少的發(fā)展資源,與之相應的,就是更少的發(fā)言權和對社會財富的使用權。而且一些社會其他問題也促使政府對殘疾人的扶助撥款縮減,他們的生存空間受到多重擠壓。龐大的社會制度體系中,鮮有針對殘疾人制定的保護法例,各地尚存的都是一些的條例、地方要求,沒有國家吧殘疾人的保護法統(tǒng)一起來,當殘疾人的權利收到侵犯時,他們不知道尋求什么幫助,去哪里尋求幫助。
4.生活設施限制殘疾人活動范圍
殘疾人對于生活空間的要求較高,而現在社會上建立的公共設施以及殘疾人家庭附近的活動區(qū)域都是以健康人的角度設計的,為殘障人士添加的公益設施非常稀缺。對于盲人來說,他們看不到紅綠燈,所以過馬路非常危險,而從家走到工作地點,也十分艱難。我們國家修建的盲道存在很多缺點,有一些路能把盲人引向危險的境地。而對于癱瘓、腿疾的人士,在某些老舊的小區(qū)沒有電梯和扶手,他們很難自由活動。他們本身就厭倦這些冒險和負擔,所以久而久之,就把自己封鎖在家里了。
四、賦權視域下幫扶殘疾人融入社會的策略
1.建立人性化的殘障公民設施
殘疾人所具有的殘缺只是個人殘疾,這是客觀存在,不能改變的,但是如果社會不設立供殘疾人出行活動的設施,造成殘疾人被迫在家,出門高風險,那就是社會之過。建立人性化的殘疾人專用設施,如電梯,可以保證腿疾的人上下樓方便,把樓梯臺階改成斜坡,有利于他們借助輪椅下樓,減輕風險;給信號燈配備語音提示,讓盲人也能“熟悉”交通規(guī)則,修整步道中的盲道,加深盲人專用地磚的凹凸紋理,加寬盲道,避開障礙物;在一些公共建筑里配備殘疾人專用說明和人工服務,盡可能實現他們的需求。在建立人性化設施的過程中,強調讓殘疾人出行無障礙的理念,在構建過程中一定要落實責任監(jiān)督制度,促使殘障專用設施發(fā)揮它們最大的價值,而不是形式主義。
2.建立全面的就業(yè)渠道
根據殘疾人的特點,開拓他們的就業(yè)渠道。例如盲人,他們不能上網,所以網絡就業(yè)平臺沒有幫助,政府機構建立咨詢大廳,為盲人提供就業(yè)資源。此外,殘疾人就業(yè)也需要獲得雇主和社會的尊重,政府可以出臺福利制度,對于那些能夠依據殘疾人工作特點而提供工作資源的企業(yè),可以減免稅收,給予一定的福利措施,促進共贏。此外,普通人在義務教育后可以進行職業(yè)培訓,但是針對殘疾人進行職業(yè)培訓的機構十分稀缺。那些著名的公益性機構,能提供的也是簡單的手工勞動教學等,而且在這個領域的專業(yè)教師少之又少。所以政府需要引導機構的建立,向社會廣招專業(yè)教師,適當的提高薪資待遇,吸引人才。同時,發(fā)掘殘疾人士的各種可能性,盡可能的安排他們能做的工作。社會數據調查現實,殘障人士在某些方面的工作能力并不比一般人差,他們應該受到平等的就業(yè)機會。此外,政府還要考察企業(yè)是否為殘疾人開通無障礙通道,因為他們的工作環(huán)境在他們的身體限度容忍之內。
3.培育和諧包容的社會文化
殘疾人受到的絕大多數不公平待遇,來自于人們的歧視和排斥,雖然這不是道德的行為,但卻是彌漫于人心的惡劣風氣。所以要想使殘疾人融入社會,需要做好兩邊的工作。一個是對于公眾,社會各界應該去做一些宣傳,向公眾展示殘疾人的堅韌毅力,他們敢于挑戰(zhàn),積極的生活。借助網絡平臺投放公益廣告,通過網絡征稿、微電影大賽,邀請大家寫出自己眼中的“殘缺之美”。此外多做一些公益活動,吸引社會人群參與進來。在二零零五年,春節(jié)聯歡晚會有一個特殊的節(jié)目《千手觀音》,里面的舞者靈動秀美,表演的美輪美奐,如果不是主持人介紹,沒有人會認為那是殘疾人。這說明,他們經過努力,可以達到正常人的水平,甚至更高。每一位公眾都應該審視自己過去對殘疾人的印象,思考是什么轉變了社會的觀念,又該如何改觀。而對于殘障人士。鼓勵他們向別人展示自己,克服內心的封鎖和怯弱,勇敢的邁出第一步。之所以做這些活動,是為了增加常人與殘障人士之間的互動,使公眾摒棄原來那些不利的想法,懂得社會的和諧在于相互包容和關愛。
4.注重心理關懷,引導回歸社會
絕大多數關懷對象,都曾因為想進入社會而遭遇過負面阻力,社會的不容忍,家人缺乏關心,導致他們逐漸自閉。所以政府組織對殘疾人幫助時,應該配備心里關懷工程,改善他們與家人和社會的狀態(tài),教給他們社會交往的方式,在精神上給予他們正面的暗示,引導他們構建一個健康的關系網。此外,關懷組織還要發(fā)掘關懷對象的潛能,教給他們工作技能,讓他們在康復以后通過工作能夠自己養(yǎng)活自己,沒有生存壓力。心里關懷工作人員要引導關懷對象發(fā)現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明白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挫折,而對抗挫折的方法就是積極的面對,以樂觀的態(tài)度生活下去,讓他們發(fā)現自己的頑強和勇敢,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心理健康的恢復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這是一個長期而龐大的工程,需要配備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專家,指導工作人員作戰(zhàn),并且根據專家的指示,定期回訪,直到關懷對象完全康復。
五、結論
中國今年來逐步走向世界前列,近些年來,我國在重視經濟建設的同時,開始重視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著力解決社會發(fā)展問題。在殘疾人賦權方面對相關制度和措施尚處于起步狀態(tài)。而很多國家已經在探索中取得了不斐的效果,對此,中國應該學習國外先進的措施和完善的制度,保障殘障人士的社會生活權利。通過加大公益資金投入、網絡平臺宣傳、建立相關保護制度、投入教育資源等,提高殘疾人的生活福利,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撫平內心的創(chuàng)傷,讓他們以高貴的靈魂和品質,走入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真正實現社會的包容與平等。
參考文獻:
[1]李鴻達,新媒體視域下城鎮(zhèn)殘疾青年社會融入問題研究[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7.
[2]解韜,李超海,陳巧麗.賦權與增能:殘疾人社會支持的邏輯、機制及比較[J].殘障權利研究,2016,3(02):264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