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濤 周振鋒 王文元 駱曉攀 方俊標
術中患者處于全身麻醉狀態(tài),體溫調節(jié)機制受到影響,術中低體溫是全麻常見的并發(fā)癥,不僅會影響藥物代謝延長麻醉復蘇時間,甚至還會影響患者預后,對整個病程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1-3]。而腰椎手術術前透視定位時間長、暴露面積大、幾乎無覆蓋。低體溫發(fā)生率更高、發(fā)生時間更早。充氣溫毯是一種連續(xù)的對流循環(huán)氣體,四肢覆蓋,能對身體表面施加一定的溫度保護。本研究旨在觀察腰椎手術術前透視定位應用充氣溫毯對體溫保護及術后蘇醒時間的影響。
1.1 對象 選擇2017年8月至2019年4月本院擇期腰椎手術的患者50例。納入標準:年齡25~50歲;術前預計手術時間2~4 h并且需要術前透視定位;BMI18~25;ASA分級Ⅰ~Ⅱ級;麻醉醫(yī)師工作5年以上;手術順利無特殊情況,輸液在1 000~2 000 ml。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分為普通組(P組)與保護組(P+I組),各25例。P組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齡(35.2±1.2)歲。P+I組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齡(34.8±1.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審批號:2019KY292),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丙泊酚2.0~2.5 mg/kg、順阿曲庫銨 0.1~0.15 mg/kg、芬太尼 4~8 μg/kg 靜脈注射麻醉誘導;隨后插入鼻溫探頭測量鼻溫,維持麻醉采用丙泊酚4~12 mg(/kg·h)、瑞芬太尼0.05~2 μg(/kg·min)、順阿曲庫銨0.1~0.15 mg(/kg·h)靜脈注射;手術結束前1 h停用順阿曲庫銨,縫皮至最后一層停用丙泊酚,手術結束停用瑞芬太尼。手術鋪單前術間溫度設定為25℃,鋪單后22℃。P+I組在術前透視定位時,患者身上使用充氣式保溫毯(3M Health Care 710087613),溫度設定43℃,透視結束后撤去保溫毯。P組在術前透視定位時不做其他保溫措施。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在插管后(T0)、手術劃皮(T1)、劃皮后 60 min(T3)、入麻醉復蘇室(PACU)時(T4)的鼻溫變化,記錄兩組患者蘇醒時間(即患者手術結束至拔除氣管導管的時間)和術前透視定位時間。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鼻溫的比較 兩組患者T0時鼻溫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P+I組患者 T1、T2、T3時鼻溫明顯高于P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點鼻溫的比較(℃)
2.2 兩組患者麻醉蘇醒時間和術前透視定位時間的比較 P+I組術后蘇醒時間明顯低于P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前透視定位時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麻醉蘇醒時間和術前透視定位時間的比較(min)
低體溫是指體溫度低于35℃,它可以減少人體的氧耗并保護腦細胞,但大多數(shù)低體溫會對患者產(chǎn)生非常不利的影響。手術患者低體溫是圍術期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產(chǎn)生低體溫的主要因素包括:術野暴露、手術時間、室內溫度、術中補液等,為了對手術進行消毒滅菌處理,無論是室溫還是沖洗液的溫度均要求在24~28℃,這些都會影響患者的體溫。低體溫會影響麻醉藥(鎮(zhèn)靜藥物、肌松劑)的代謝,延長了麻醉復蘇時間,長時間低體溫會影響患者免疫系統(tǒng)的應激,從而導致增加住院時間,甚至術后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4-6]。外科醫(yī)生所需的溫度低于患者所需的溫度,并且層流手術室中空氣的快速對流增加了患者機體的散熱,導致患者體溫降低。有研究表明,術中體溫保護可顯著改善麻醉藥物的藥代動力學,減少患者蘇醒延遲。此外,術中低體溫可顯著增強患者應激反應[7-8]。
本研究中P+I組患者在術中體溫保護優(yōu)于P組,蘇醒時間明顯縮短。充氣溫毯一方面它可以增加周圍皮膚的溫度并減少從身體到周圍的熱傳遞;另一方面可以減少體表散熱,不僅減少了患者在透視定位時的暴露面積,還施加一定的溫度保護,能有效的減少患者體溫丟失。本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從插管到劃皮時間段的體溫降幅最大;可見腰椎手術術前準備期體溫丟失較多,這段時期的體溫保護也尤為重要,本研究中雖然P+I組患者在術前透視時身上加蓋一層保溫毯,但對X線的透視顯像定位并沒有影響。這說明腰椎手術術前透視定位時應用充氣溫毯能提供較好的體溫保護,減少術后蘇醒時間并且不影響透視定位顯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