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娟 張新顏
【摘 要】 目的:探討腦膜瘤的病因、組織類型與預后的關系,提高對腦膜瘤的認識。方法:對14例腦膜瘤的臨床資料和病理組織學檢查進行回顧性分析,并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查進一步確診、分類。結果:13例病理診斷為腦膜瘤(WHOⅠ級),其中纖維型腦膜瘤5例,合體細胞型5例,過渡型2例,砂礫體型1例;非典型腦膜瘤1例(WHOⅡ級)。結論:腦膜瘤的生長部位與預后有關,其發(fā)生可能與遺傳因素有密切關系,免疫組化標記有助于腦膜瘤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關鍵詞】 腦膜瘤;病理診斷;組織類型;免疫組化
腦膜瘤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常見的原發(fā)性腫瘤,在顱內腫瘤中發(fā)病率僅次于神經(jīng)上皮腫瘤而居第2位,約為16.77%[1]。本文對我院近6年腦膜瘤臨床資料,做回顧性分析,探討腦膜瘤的發(fā)生、組織類型與臨床聯(lián)系,以期提高對本病的認識。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年在我院就診住院腦腫瘤患者67例,其中術后明確診斷為腦膜瘤者14例,發(fā)病年齡27~68歲,男4例,女10例。病程最長2年,最短半月。臨床主要癥狀為顱內壓增高、腫瘤定位癥狀和體征,其中伴頭痛10例,癲4例,偏癱1例,視野缺損1例,共濟失調5例,惡心嘔吐5例。發(fā)病部位矢狀竇旁6例,蝶骨嵴3例,鞍區(qū)2例,大腦凸面1例,嗅區(qū)1例,后顱窩1例。
1.2 方法
1.2.1 大體觀察 14例腦膜瘤中9例為邊界清楚、質地堅硬、有很薄包膜或無明顯包膜的腫塊呈類圓形或分葉狀,5例呈不規(guī)則狀。腫瘤切面灰白色,部分區(qū)域灰紅色。所有標本經(jīng)10%福爾馬林液固定,常規(guī)脫水、石蠟包埋、HE染色,顯微鏡下觀察。
1.2.2 光鏡所見 腫瘤內瘤細胞豐富,細胞形態(tài)多樣、排列多樣,細胞長梭形、上皮樣形,部分細胞漿透明,瘤細胞束狀、編織狀、同心圓旋渦狀等排列,可見砂礫體結構,腫瘤部分區(qū)域小血管增多、血管壁較薄。其中1例腫瘤細胞明顯異型,細胞排列密集,可見病理性核分裂,局部可見壞死灶,血管豐富。免疫組化標記顯示:Vim陽性率100%,EMA陽性率86%,AR為21%,PR為30%。
2 結果
經(jīng)病理診斷,13例診斷為腦膜瘤(WHOⅠ級),其中纖維型腦膜瘤5例,合體細胞型5例,過渡型2例,砂礫體型1例,非典型腦膜瘤1例(WHOⅡ級)。
3 討論
腦膜瘤是顱內常見的腫瘤,中老年尤其中年女性多發(fā),腫瘤絕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顱內、椎管和框內,少數(shù)出現(xiàn)在口腔、肺部、縱隔等部位,常見于矢狀竇旁、大腦半球凸面、大腦鐮旁、蝶骨嵴、鞍結節(jié)、嗅溝、小腦橋腦角等部位。臨床癥狀因腫瘤部位的不同而異,可出現(xiàn)頭痛、視力下降、視野缺損、嗅覺和聽覺障礙等癥狀,大約40%的腦膜瘤患者會出現(xiàn)癲癥狀。
腦膜瘤的發(fā)生與一定的內環(huán)境改變和基因變異有關,亦與腦外傷、放射性照射、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研究證實腦膜瘤染色體異常,最常見的基因改變是染色體22q12上NF2抑癌基因突變,大約半數(shù)以上腦膜瘤患者有22q12等位基因缺失。腫瘤發(fā)生學研究表明,不少腦膜瘤患者與遺傳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2]。中年女性發(fā)病率高可能與女性激素刺激的影響有關,腫瘤常表達孕激素受體,某些病例在懷孕時或月經(jīng)周期的黃體期中,瘤體可迅速增大,而且腦膜瘤在乳腺癌患者中發(fā)生率有所增加的趨勢,提示腦膜瘤的生長可以受激素影響。
腦膜瘤起源于蛛網(wǎng)膜顆粒的內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組織學分型頗多,不同的組織學亞型不一定和臨床生物學行為有聯(lián)系。腦膜瘤組織分類有內皮型、纖維型、過渡型、砂礫體型、血管瘤型、微囊型、分泌型、透明細胞型、脊索型、富于淋巴漿細胞的、化生性、非典型性、乳頭型、惡性腦膜瘤。80%~90%的腦膜瘤為良性(WHOⅠ級),此類瘤細胞形態(tài)多樣、排列形式多樣,細胞分化較好,細胞束狀、編織狀、旋渦狀排列,可見砂礫體,腫瘤部位與預后有關,大腦半球凸面的腫瘤常可手術切除,得到治愈;顱底腫瘤則預后較差。5%~15%的腦膜瘤屬于非典型型(WHOⅡ級),具有細胞密度增加,小細胞性,缺乏束狀或編織狀結構,可出現(xiàn)較多核分裂(≥4/10HPF),細胞核異型,有地圖樣壞死區(qū),血管增生、血管壁變薄等組織學特點。該類型腫瘤復發(fā)率較高(7%~20%)。1%~3%腦膜瘤于分化不良型(惡性WHOⅢ級),組織學上細胞明顯異常,核分裂指數(shù)高(≥20/10HPF),可出現(xiàn)大片壞死灶及腦組織的侵犯,復發(fā)率為50%~78%,通常在診斷后2年內死亡。
腦膜瘤由于組織發(fā)生較復雜、組織類型較多,易造成誤診。根據(jù)其臨床腫瘤發(fā)生部位、顯微鏡下特點,診斷常見類型的腦膜瘤并不難,對一些少見類型和疑難病例可加做免疫組化標記,如GFAP、CEA、CK、EMA、S100、Vim、AR、PR,該腫瘤幾乎均表達Vim、EMA,有報道CEA70%陽性。腦膜瘤應與神經(jīng)鞘瘤、血管母細胞瘤、脊索瘤、轉移癌等相鑒別。神經(jīng)鞘瘤有以下特點:細胞長梭形、柵欄狀排列,砂礫體罕見,常見Antoni A型、混合Antoni B型結構,局部可出現(xiàn)大片黏液變性或空泡變結構;血管母細胞瘤具有豐富的小血管,管腔狹窄,內皮細胞及外皮細胞均增生,其間夾雜有增生的間皮細胞,間皮細胞胖大、胞漿豐富,可形成黃色瘤樣結構,嗜銀染色可見細胞間有豐富的嗜銀纖維,可做免疫組化標記進行鑒別。
腦膜瘤一般屬于良性腫瘤,治療主要是手術切除,如果切除不徹底則易于復發(fā),尤其是矢狀竇旁的腦膜瘤復發(fā)率最高,可能是腫瘤殘留于硬腦膜、靜脈竇之故,復發(fā)后其惡性程度增加。除手術外是否配合抗激素類藥物還有待進一步探索,有實驗證明,無論體外還是體內生長激素受體拮抗劑、生長抑素激動劑以及多巴胺D2受體激動劑對腦膜瘤都具有一定的抗腫瘤增殖作用。對非典型腦膜瘤和惡性腦膜瘤除手術切除外,還要輔助化療、放療,以提高術后生存率,降低復發(fā)率。
參考文獻
[1] 張艷雯.不同病理類型腦膜瘤的MRI特點與臨床診斷的價值[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中旬刊),2012, 3(12):65-66
[2] 宣家文.腦膜瘤的影像診斷分析[J].實用醫(yī)學影像雜志,2017,17(2):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