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元強
【摘 要】 目的:探討核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對小肝癌診斷的效果。方法:選擇我院于2015年1月-2018年12月接收的疑似為小肝癌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一共90例,均接受MRI、CT檢查,采用1.5T磁共振掃描儀對患者進行MRI檢查。先行常規(guī)磁共振全肝掃描,包括:常規(guī)軸位TIWI、T2WI;冠狀位T2WI、T1WI+FS動態(tài)增強掃描。在增強掃描前,讓全部患者均在b值=0/400/800s/mm2時進行DWI序列掃描。采用圖像測量軟件,根據(jù)b值=0/400/800s/mm2的擴散加權圖像制作成ADC圖。比較各組肝病ADC值。結果:全部患者均獲得了擴散加權圖像,當b值=800s/mm2時,各種肝臟病變部位ADC值比較,其中小肝癌患者ADC平均值為(1.028±0.286)/103mm2/s,與肝實質患者的ADC值對比,小肝癌ADC平均值明顯更加低(P<0.05);肝轉移瘤、肝血管瘤和肝囊腫屬于非小肝癌,三組ADC平均值明顯大于小肝癌(P<0.05)。結論: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DWI)在小肝癌診斷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核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小肝癌;診斷的效果
小肝癌(SHCC)是一種病灶體積較小的肝臟病變,其血供特征不典型,在MRI常規(guī)檢查下其影像學特征不明顯,難以準確鑒別[1]。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MR-DWI)可以對活體組織的水分子擴散運動進行反映,利用表觀擴散系數(shù)(ADC)顯示組織的病變[2]。本研究通過對我院90例疑似小肝癌患者的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檢查結果和表觀擴散系數(shù)進行分析,探討核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對小肝癌診斷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5年1月-2018年12月接收的疑似為小肝癌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一共90例,均接受MRI、CT檢查,其中男患者55例,女患者35例,患者年齡最小為30歲,最大為85歲,平均年齡為53.55±15.32歲,病灶直徑最小為1.0cm,最大為3.2cm,平均直徑為2.18±0.51cm。
1.2 方法
采用1.5T磁共振掃描儀對患者進行MRI檢查。在檢查前需要囑咐患者禁食禁飲至少6小時,對患者開展平靜呼吸和憋氣訓練。先行常規(guī)磁共振全肝掃描,包括:常規(guī)軸位TIWI、T2WI;冠狀位T2WI、T1WI+FS動態(tài)增強掃描。在增強掃描前,讓全部患者均在b值=0/400/800s/mm2時進行DWI序列掃描。DWI為自旋回波的平面回波成像,TR=5000ms,TE=81ms,層厚=5mm,層間距1-2mm,矩陣128×256,F(xiàn)OV380mm×400mm,掃描11s。采用圖像測量軟件,根據(jù)b值=0/400/800s/mm2的擴散加權圖像制作成ADC圖,選擇病灶最大直徑的層面,找出興趣區(qū),注意盡量避開血管、偽影和壞死區(qū),測量病灶的周邊部分;選擇肝右葉測量肝臟 ADC值時,注意避開大血管、膽管及偽影。
1.3 觀察指標
比較各組肝病ADC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進行t檢驗,對非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進行卡方檢驗,采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的形式表示數(shù)據(jù)的分布趨勢,P<0.05表示數(shù)據(jù)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全部患者均獲得了擴散加權圖像,當b值=800s/mm2時,各種肝臟病變部位ADC值比較,其中小肝癌患者ADC平均值為(1.028±0.286)/103mm2/s,與肝實質患者的ADC值對比,小肝癌ADC平均值明顯更加低(P<0.05);肝轉移瘤、肝血管瘤和肝囊腫屬于非小肝癌,三組ADC平均值明顯大于小肝癌(P<0.05)。如表1所示。
3 討論與結論
小肝癌(SHCC)現(xiàn)階段已經成為醫(yī)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該疾病指的是單個病灶直徑最大直徑<3cm、病灶數(shù)量最多<2個的肝臟腫瘤疾病[3]。據(jù)研究[4],小肝癌的術后5年生存率達到85%,但是直徑>5cm的小肝癌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僅僅27%。所以,必須對小肝癌患者進行盡早、準確的診斷。本研究顯示,全部患者均獲得了擴散加權圖像,當b值=800s/mm2時,各種肝臟病變部位ADC值比較,其中小肝癌患者ADC平均值為(1.028±0.286)/103mm2/s,與肝實質患者的ADC值對比,小肝癌ADC平均值明顯更加低(P<0.05);肝轉移瘤、肝血管瘤和肝囊腫屬于非小肝癌,三組ADC平均值明顯大于小肝癌(P<0.05)。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DWI)是新型影像學技術,可以反映活體組織水分子的擴散運動情況,其利用ADC值反映組織的病變,與傳統(tǒng)影像學檢查不同,DWI不需要以解剖組織結構為基礎,把影像學診斷技術與微觀水分子活動結合,具有無創(chuàng)性的優(yōu)勢,在肝癌診斷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5]。
綜上所述,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DWI)在小肝癌診斷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春堂,陳勇良,李若旭, 等.復發(fā)性微小肝癌超聲造影與磁共振增強 掃描及DWI表現(xiàn)分析[J].中國醫(yī)療設備,2019,34(3):78-81.
[2] 陳旭,唐光才,王富林, 等.DWI聯(lián)合增強MRI對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診斷價值的Meta分析[J].國際放射醫(yī)學核醫(yī)學雜志,2019,43(2):152-159.
[3] 彭明,肖新華,劉鳳梅, 等.3.OT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和DWI在肝結節(jié)性病變與小肝癌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2019,28(6):1257-1259.
[4] 殷婷婷,顧紅,楊儒牛, 等.MRI聯(lián)合應用DWI和DCE掃描序列在發(fā)現(xiàn)肝癌切除術后肝內復發(fā)微小癌灶的價值分析[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7,20(5):625-626.
[5] 沈麗榮,張立云,戴灼南.肝膽期釓塞酸二鈉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掃描在肝硬化結節(jié)與小肝癌的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廣州醫(yī)科大學學報,2019,47(2):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