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宏啟
近期若干事件成為社會關注熱點:仝卓以偽造應屆生身份參加高考,陳春秀高考成績546分卻被高考成績?yōu)?03分的陳艷萍冒名頂替上大學,茍晶的個人身份與高考成績等被邱小慧冒用,山東查出242人頂替他人身份進入14所高校就讀,昆明一位小學六年級學生憑借對結腸癌的研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獎三等獎,西南交通大學本科生陳玉鈺修改成績獲得保研推免資格被保送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等。這些事件涉及高考、研究生入學考試以及競賽加分等問題,侵害了考試公平,突破了教育公平與社會正義的底線,引發(fā)社會憤慨,甚至讓人懷疑:社會是否還有公正?人性到底是善是惡?
當下考試類型繁多,不只是教育領域有考試,其他領域也有司法考試、公務員考試及各種職業(yè)資格考試等等?,F代社會是一個“大考社會”(big test society)即“大的考試社會”(斯坎倫:《為什么不平等至關重要》,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版,第75頁),考試在社會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升學要考試,求職、晉升、獲取證書等往往都要考試,教育領域中的考試只是社會諸多考試中的一部分。
公平是考試的本質屬性與內在要求??荚囀菫榱恕皳駜?yōu)錄取”或“擇優(yōu)錄用”,如果考試不公平,沒有做到優(yōu)勝劣汰,而是以次充好,考試就失去意義,就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盡管社會上的考試多種多樣,但教育中的中考高考因為考生眾多,且關乎考生及其家庭的長遠利益與根本利益,屬于高利害考試,所以中考與高考的公平問題最受社會關注,中考高考公平與否牽動千家萬戶,甚至成為考量整個社會是否公平的試金石和風向標。
我們在理論上常常反對“一考定終身”,但是就中考和高考對于考生的重要性而言,實際上基本就是一考定終身。中考和高考是教育分流機制,也是教育分層機制與社會流動機制,進入不同的教育軌道,意味著將來進入社會后往往就有不同的收入水平與社會地位。中考后進入重點高中、普通高中、中職學?;蛎鋵O山,高考后進入重點大學、普通大學、高職院校或名落孫山,這些不同教育軌道中的學生,其未來的職業(yè)前景是有很大差異的。中考高考是競爭性考試和選拔性考試,競爭的是優(yōu)質而稀缺的教育資源與教育機會,關涉學生的一生幸福與全家的未來希望。正因如此,所以考試公平至關重要。
何為考試公平?最通俗的說法是“靠自己不靠老子”,考試選拔的標準是反映個人能力與努力的分數,最后的結果是擇優(yōu)錄取。如果考生不是靠自己,而是靠家庭的優(yōu)勢地位、通過非法途徑,最后濫竽充數,擠掉他人或者直接冒名頂替取代他人而得到了更好的教育機會,那么就屬于考試不公,不僅是對于某個具體的受害人的不公,也是對于整個社會的不公,受害人知情后會極力維權,廣大民眾會群起而攻之。當然,“靠自己”是指靠自己的真才實學真本事,而不是作弊的本事。
誰是這種考試不公的“始作俑者”?是學生及其家長,主要是家長。一般而言,家長都會竭盡全力幫助自家孩子,此為人之常情,無可非議。但是,幫助要合乎法度合乎情理。幫助孩子造假以獲得科研獎勵使升學考試可以加分、偽造應屆生身份參加高考、冒名頂替他人上大學、得到保研推免資格等,不僅觸碰道德底線,也必定為法律與社會所不容。其中,冒名頂替上大學尤為惡劣,屬于侵犯考試公平的惡性事件,觸犯刑律,應予嚴懲。
冒名頂替上大學的危害性極大。其一,對受害人危害極大。害人一次,毀人一生。不僅偷走了受害人如陳春秀過去十余年寒窗苦讀的學習成果,還偷走了其未來可能擁有的美好生活,使“讀書改變命運”的夢想化為泡影,對于受害人造成終生的、無法彌補的傷害。而且,加害人一般不會也不敢去頂替權貴家庭的孩子,所以受害人往往都是貧寒家庭的孩子,因此,冒名頂替是典型的“欺軟怕硬”之舉,使弱勢群體的社會處境雪上加霜,更為弱勢。其二,對教育危害極大。冒名頂替要被做成,必有教育從業(yè)人員參與,有的甚至是受害人的班主任,這些行徑嚴重損害教師與教育的社會形象,把育人變成了坑人、害人,走向了教書育人的反面。其三,對社會危害極大。冒名頂替不僅影響為國選才,而且敗壞社會風氣。冒名頂替上大學涉及多個環(huán)節(jié),以陳春秀案件為例,至少涉及冒領錄取通知書、偽造檔案、戶籍造假、入學報到及資格審查等諸多環(huán)節(jié),涉及多個行政管理部門人員共同參與,屬于典型的鏈條式作案與公權力錯用,對于黨風政風與社會風氣影響極壞,嚴重破壞政府部門的公信力與社會的誠信體系建設。冒名頂替上大學屬于“考試之癌”“教育之癌”“社會之癌”,危害極大,必須根除。
維護與捍衛(wèi)考試公平,路徑主要有二。一是剛性的制度建設,形成考試公平的長效機制。完善考試管理的制度體系,對報考資格審查、編制試卷、試卷運送與保管、監(jiān)考、評卷、登分、自主招生面試、加分條件審核、錄取、入學資格審查等考試運作全過程,予以規(guī)范化,并強化監(jiān)督機制。同時,加大對于嚴重侵害考試公平案件如冒名頂替上大學案件的查處力度。二是柔性的文化建設,形成維護與捍衛(wèi)考試公平的社會氛圍與價值追求。真正把公平公正作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從我做起,自覺維護考試公平。加強對于學生及其家長的價值引導。家長關心孩子的前途,正確的途徑不是在考試上做手腳,更不是冒名頂替偷走別人的人生,而是激發(fā)孩子的學習動力、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能力,讓孩子通過合法合情合理的公平競爭去光明正大地獲得更好的教育機會。徇私舞弊實際上是害了孩子,當真相大白之時,塵歸塵土歸土,不法獲得的都要吐出來,造成嚴重后果的甚至還要承擔刑事法律責任。例如:陳春秀案的冒名頂替者陳艷萍及其父親陳巨鵬,茍晶案的冒名頂替者邱小慧及其父親邱印林,都涉嫌犯罪被立案偵查并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兩位冒名頂替者學歷也被注銷了、工作也丟掉了,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此類教訓,每一位家長都該引以為戒。
(編輯 孫金鑫)